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1190年(金章宗明昌元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出生于现今的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1257年(蒙古蒙哥汗七年,南宋理宗宝佑五年)在今河北省获鹿县的寓舍病亡。

古人的名字有多讲究(问世间情为何物)(1)

元好问逝世后,他的门生郝经用马车将其灵枢运回故乡,葬于元家坟。1282年,他的门生魏初和姜彧遵从老师生前所嘱,立了三尺高的墓碑,上刻“诗人元遗山之基”。

元好问是北金、南宋、蒙元三朝交叉之际的伟大文学家,杰出的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姓元元好问所属的元氏,追本溯源是出自鲜卑族的拓跋氏,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北史·魏纪》云“: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关于魏,后人为了与三国时期的曹魏有所区分,史称后魏、拓跋魏、北魏、元魏。北魏始于晋太元十一年(386年)。这一年拓跋珪称代王,改元登国,都乐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改称魏。396年魏主拓跋珪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进取中原,破燕并州。398年六月定国号为魏,七月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市),十二月即帝位,改元天兴。北魏历道武帝珪、明元帝嗣、太武帝焘、文成帝浚、献文帝弘,至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政后,倾慕汉族文明,推行汉化政策,进行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改革,493年宣布迁都洛阳大计,494年诏禁士民胡服,495年诏禁在朝廷工作的三十岁以下的人讲鲜卑语,并修孔子墓,建少林寺,496年诏令鲜卑诸姓一律改成汉姓,取《周易》“元者万善之始”意,改皇族姓氏拓跋为“元”。这就是史称元魏和元好问姓氏的由来。

可见《金史・文艺传》和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说元好问“系出拓跋魏”是有依据的。元好问自己也是确认的,他的《台山杂咏十六首》其六云:“山上离宫魏故基,黄金佛阁到今疑。异时人读《清凉传》,应记诸孙赋《黍离》。”元好问的诗友也是这样认可的,他的同龄人、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太原元大举韵》云:“魏帝儿孙气似龙,而今漂泊困尘中。君游泉石初无闷,我秉钩衡未有功。元氏从来多慷慨,并门自古出英雄。李唐名相沙堤在,好与微之继旧风。”(《湛然居土文集》卷十四)。冯壁《同裕之再过会善有怀希颜》云“:寺元魏离宫,十日来凡两。……今同魏诸孙,再到风烟上。”(《元好问全集》卷第五十一)

名好问,字裕之元好问是元德明的第三子,元德明是位未及第的儒生、诗人,给儿子们命名定字都依据儒家经典。长子名好古,字敏之,是据《论语・述而篇》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次子名好谦,字益之,是据《书・大禹谟》的“满招损,谦受益”和《易・谦卦》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元好问的名和字,是依据《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的前一句叫的,其意是人能勤学好问就会拥有广博的知识财富。元好问的一生实践着他的名字的含义,没有辜负生父的一片苦衷。大概他的生父和养父(即叔父元格),从他幼年时代就用其名字的来历、意义常常教导他吧。

遗山本是现今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十五里神山村的一座小山名,也叫“神山”。民间传说是二郎神担山时所遗留的一石头,因而平地孤耸。山顶有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所建佛寺,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重修时,“兴建山房十余所,以备读书者居”。元好问曾在21岁至27岁之间读书于此,晚年归乡后亦寓居于此。因而,蒙古“至元十年(1273),有神峰居士元邦固、致仕进士元文广者,输材重修毕,置一联于山门曰:‘古刹推头处,遗山自一峰’。又竖碑于留月轩内,其文曰‘元遗山先生读书处’。”(《云溪杂录》)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定襄知县唐世厚将山顶尊经阁之左庑三楹扩建为遗山祠,并置“元遗山先生祠”“中州文献”二匾于其上。上述遗山山顶的建筑遗址残迹以及石碑石联至今尚存,定襄县文化局保存着清代绘制的彩色图景精美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