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在光绪皇帝驾崩后的当天,慈禧皇太后突然降下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一道懿旨,确立嗣君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无不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只有清朝先后经历了汗位推选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秘密建储制度和清朝晚期的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皇位继承形态。
秘密建储制度是康熙帝晚年,针对诸皇子拉党结派,图谋储位等现实情况制定的制度。它由皇帝本人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有效防止了储位之争。
但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日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秘密建储制度也遭到破坏,从咸丰朝开始,不再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自同治元年,慈禧以皇太后身份掌握清朝大权之后,在此后的四十七年间,她曾先后确立了三位皇位继承人:载湉(光绪帝)、溥儁和溥仪(宣统帝)。这三人中,只有溥儁因故被废,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
同治十二年一月,同治亲政,朝廷上形成了皇帝、恭亲王和慈禧之间的互相牵制的三角关系。
这年十月,同治病重,恭亲王获得部分"宸断之权",引起了慈禧的不安。慈禧便借同治皇帝名义发出上谕,规定奏折全部由太后批阅裁定,慈禧又一次由后台走到了前台。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驾崩,慈禧旋即向群臣宣布:“文宗无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年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溥字辈无当立者,奕譞长子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奕譞长子载湉于是登基,成为光绪皇帝。
1889年光绪亲政后,慈禧仍在幕后操纵朝政,帝、后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戊戌变法后,帝后两党完全破裂。
剧照
慈禧以强硬手段摧毁了帝党,并以光绪"病重"为名、企图加以废黜,只是因为荣禄、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强烈反对,加上英国领事公开威胁:如光绪遭到不测,"各国不能默尔",慈禧这才只能作罢。
废帝行动虽然没有得逞,但慈禧却没有停止私下里为光绪挑选继承人的工作。
自1899年1月28日开始,慈禧在宫内召见"溥字辈"十余人,对端郡王载漪次子溥儁比较中意,因为其父载漪的福晋,正是慈禧的侄女。
慈禧对溥儁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母家的裙带关系来考虑的。加上当时载漪本人又管理清廷禁军神机营、虎神营,他的兄弟载濂、载澜也都有一定的政治势力,拉拢他们,可以更加稳固慈禧的地位和平衡朝中派系。
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慈禧授意下,大学士徐桐等人草拟了废光绪、立溥儁的折子,试探荣禄的意见。荣禄见后大惊失色,"急诃止之",马上进宫面见慈禧国,“大哭不止,言冒此大险,万万不值,将招起大变”。
慈禧见掌握实权的荣禄并不支持自己,只好做出一定让步,改立溥儁为皇储, "为上嗣,兼祧穆宗",史称"己亥建储"。
"己亥建储"事件中,各省督抚大多予以默认,但引起了保皇派的强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借机煽动英国"扶助皇上复辟",但英国以"己亥建储"并未影响中英关系和英国利益予以拒绝。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由于载漪在义和团运动中支持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方针,所以在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战败后,载漪遭到惩办,慈禧也不得不下诏废黜溥儁,这也宣布了慈禧的这次立嗣行动宣告失败。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授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光绪病逝后,溥仪马上"入承大统",完成了帝位的交接过渡。第二天,慈禧驾崩。
立嗣溥仪,疑点众多
慈禧临终前的这次立嗣,疑点很多。
光绪34年10月21日下午,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驾崩。
王公大臣们对这位年仅38岁的皇帝突然去世震惊的同时,也为光绪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就在大家惊恐不定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溥仪与光绪有着极近的血缘关系。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光绪皇帝是溥仪的伯父。
但溥仪此时还仅是个3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大清的未来怎么办?
很快,仪鸾殿又传出第二道懿旨:“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冲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藏政事。”
这道懿旨,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摄政王载沣马上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迹,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3年之丧礼。
10月22日,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年仅3岁的溥仪,在众朝臣的簇拥下,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护送光绪的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并按照满族的风俗,剪去头发,穿起孝服,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
就在这时,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去世,终年 73 岁。
光绪之死,谜雾重重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确实有病,不过据太医诊断,尚不致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
光绪在去世的当天上午,还曾发出一道谕旨,要求各省总督、巡抚,选精通医术之人,来京为皇帝治病。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马上就会死去,而是认为找来名医,自己一定能够痊愈的。
光绪皇帝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相隔不到一天。
如此巧合,很难叫人相信。考虑到两人生前的长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还有慈禧做出的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包括光绪刚死,慈禧便传旨立溥仪为皇帝,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都不是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
还有一件事,溥仪是在10月20日被接进宫的,同一天,载沣被封为摄政王。这时距离光绪的死,还有不到二十四小时。这显然是慈禧在提前为光绪的突然驾崩在做准备。
换句话说,慈禧已经知道光绪很快就会死掉。
将这几个疑点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光绪皇帝的死,似乎大有文章,其真相也是众说纷纭。
《清稗类钞》中说:慈禧太后感到自己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不愿意在她死后,光绪帝重掌大权,于是密令亲信太监,毒死了光绪。
《崇陵传信录》上说,光绪帝听到太后病重的消息,面带喜色。慈禧咬牙切齿地说∶"我不能死在你的前面",于是让人对光绪下了毒手。
太后、皇帝同时驾崩的真相,也许永远是个谜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慈禧先死,光绪重新掌权,必然会推翻慈禧的一些政令,对后党来说十分不利。
这件事就连末代皇帝溥仪也不知道真相。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光绪之死是这样写的:“我听过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光绪长期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被禁闭于瀛台后,根本没有任何实权。
令溥仪进宫教养,授他的父亲为摄政王,这两道谕旨肯定不是光绪所发,而是慈禧用光绪的名义发出去的。
这两道旨意的意思很明确,虽然没有直接说要立溥仪为储,但字里行间,就是确定了溥仪的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而且颁布谕旨时,慈禧就已经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但她同样也做了决定,一定要让光绪死在自己的前面。
道理很简单,光绪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后面,那么令溥仪进官及载沣为摄政王的谕旨,就等于一纸空文。慈禧死后,光绪肯定会亲政,也肯定会重新调整慈禧做出的政治安排。
选择溥仪,利于控制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置光绪于死地。但是光绪毕竟是皇帝,投鼠忌器,她不得不忍一下。
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最不希望的,自己死后光绪重掌朝政,改弦更张。如果是这样,她将会死不瞑目。
权力是慈禧一生的追求目标,她要永远扮演胜利者的角色。
历史是按照她的设想进行的。光绪死后,溥仪受命继承大统,成为宣统皇帝;其父摄政王载沣监国。
慈禧选择载沣父子,是因为载沣的福晋瓜尔佳·幼兰,是荣禄的女儿。而荣禄对慈禧的忠心,人尽皆知。
光绪二十四年,荣禄按慈禧的意思,协助慈禧发动了戊成戌政变,囚禁光绪、捕杀谭嗣同等六君子,使慈禧得以再度掌握政权,荣禄也成了慈禧的心腹重臣。
瓜尔佳·幼兰一向机灵干练、桀骜,极对慈禧的脾气。慈禧会经常把她召进宫里,和自己同吃同住,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慈禧曾对荣禄说:“你的八妞儿很顽皮,谁都不放在眼里,连我都不怕。”
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做媒把瓜尔佳·幼兰许配给了载沣,这明显是一场"政治婚烟"。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两人的长子溥仪出生。慈禧蛮以为自己仍然能像当年对待光绪那样,借这个小孩实现自己的三度垂帘之梦。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自己阳寿有限,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野史上有种说法,说是慈禧病时,袁世凯准备废掉光绪,推戴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为皇帝。这件事是真是假,一直没有定论。
不过袁世凯与光绪结怨很深,与奕劻关系密切,有这种想法,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慈禧对此早有防范,于1906年迫使袁世凯交出北洋四镇兵权,并撤去了载振农工商部尚书的职务,调载沣入军机处办事,以对抗袁世凯和奕劻。在慈禧的周密布置下,袁世凯和奕劻的阴谋没有达成。
立溥仪为继承人的圣旨虽然不是光绪所颁,但这道圣旨颁布时,光绪仍然在世。在得知慈禧以自己的名义颁布了这道圣旨后,光绪帝的心情应该是很悲凉的吧!因为跟随慈禧长大的光绪,自对这些年慈禧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他亲眼看到,慈禧的三次立嗣,都是围绕着她的个人目的,便于她垂帘听政,独断专行。
封建王朝的帝位交接,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定,但慈禧却为一已之私,置这些规定于不顾,只立那些自己容易控制的孩子当皇帝。光绪继位时不过4岁,溥仪登基仅只3岁,他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慈禧弄权的工具。
光绪知道,慈禧这样不顾祖制,只立幼君,难免造成国本动摇,主少国疑,朝堂中派系斗争激烈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女主干政,幼君当国,肯定会影响中国应对国际和国内局势的能力,国运日衰已不可避免,但光绪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偏偏又无能为力,他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也许这也是导致他突然驾崩的又一个导火索吧。
光绪这位当了一辈子提线木偶的皇帝,在临死前看到要接他班的仍然是个傀儡,一定感觉特别悲哀。只不过,他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光绪死因,水落石出
1938年,光绪及皇后隆裕的"崇陵"被盗,陵寝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经有关方面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崇陵"地宫进行了清理。
光绪的"崇陵"打开后,发现隆裕皇后棺椁的顶盖被全部掀开,棺椁内积满泥水。光绪皇帝棺椁侧壁上被打了一个洞,但幸好尸骨仍然保存得较为完整。
在清理"崇陵"时,为了研究之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专家将光绪、隆裕的头发及部分尸骨和遗物带出,并对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检测。
经"中子活化法"分析和测定,发现光绪头发中的砷的含量非常高,竟达2404 微克/克,远超健康人的0.14微克/克,两者相差17000余倍。
砷俗称砒,是一种有毒的非金属元素,它的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就是著名的毒药”砒霜“,可使人中毒死亡。
光绪头发中的砷是从哪里来的呢?专家们认真考察了光绪墓葬周围的环境,分别对棺椁内的帷幔碎屑、香料等残渣,墓内各处的士,以及陵区内之土壤、河水、井水等进行检测,发现它们的砷含量都非常低,不可能成为光绪头发中砷的来源。
在检测中,专家们发现了光绪内衣的砷含量远高于外衣;胃肠部位衣服的砷含量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的衣服。由此专家们得出结论,光绪皇帝尸骨中的砷,来源于其体内。
砷在自然界多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光绪皇帝体内所含的砷是哪种呢?专家们采用了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光绪皇帝体内之砷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
至此,光绪的死因大白天下:这位可怜的皇帝,死于砒霜中毒。至于是谁下的毒,相信每个人都能猜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