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这里是迢迢说历史!首先,曹丕法理控制范围就是魏国王国(河北十郡),他的实际权利远远不如曹操来的那么理直气壮,曹操是自己打下来的,曹丕只是继承。其次就是官职问题,曹丕的魏国也是有丞相的,和汉帝国一样,丞相的权利非常大,大到可以制约曹丕。而此时的魏国丞相是钟繇,要知道如果曹丕不接受九品中正制,那这些世家大族就继续支持汉王朝,甚至魏王国内部都会掣肘,那曹丕估计就是三国里第一个完蛋的。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1)

曹操就算自己不篡位,也可以保证权力交替到自己的儿子身上,将来必然被追加帝号。这就如孙权追认了孙坚为帝,不追认孙策。不仅是小气不小气的问题,而是一旦追认孙策的帝位,那么孙策的儿子就成为与孙权的儿子并列的皇子,世系继承就会产生很大的争议。为啥司马师、司马昭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因为司马师没儿子!既然没儿子,后世追认他为帝就没风险,顺理成章。司马师如果有亲生儿子,他可能也会急着在生前篡位的。其实汉朝的政治资源吧,在迎接天子的时候就已经被曹操拿到了,当时他也确实需要这些政治资源来支持自己上位。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2)

但是曹丕上台时候不涉及这些东西了,实际上当时曹家有着绝对的威信,同时面对自己提拔上来的人,也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曹丕篡位是一个帮助刘备孙权篡位的行为。最终汉末同时出现了三个成功称帝的篡位者。曹丕应该先坐稳位置,比如说带着军队出征几次,辨别整合内部敌我势力,巩固扩大内部直属势力,然后再称帝。历史上,曹丕称帝以后,借南征的机会收取了臧霸的势力。那么他可以考虑颠倒一下,先南征收取臧霸势力,然后称帝,曹丕的行为更像是内部晋升的官僚:先升职,然后再考虑政绩。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3)

曹丕的班底,沛谯旧部,诸夏侯曹,袁绍旧部和北州人,汉廷旧臣,边地人士等等这些曹氏政权的人们,其利益体现自然是加官进爵,但官爵不是唯一,而且曹丕当摄政而不称帝,并不等于不给他们封赏。我让曹丕选择摄政,首要目的是在于稳定,让曹丕的接班过度得顺遂一些,“稳定”带来的安全感,本身也符合臣子们的利益吧?当然了,有变乱才更有机会,有乱子才好陷害仇敌,的确有不少曹魏大臣是贪乱喜患的,这方面,曹丕也不是不能满足他们,毕竟也不是摄政了就能天下太平,当时的事多着呢。设身处地为曹丕想,其实他还有一条路,是老爹给他铺好的:以国舅之尊担任摄政,仿效并超越姬旦、王莽。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4)

摄政之路的好处,是平稳,既能接掌老爹留下的资源,又能不落人话柄,留出余裕来调整内外关系,还借亲戚关系增强了曹氏的合法性。这样来自全国的动荡会减轻许多。如果后来功业有成,便可进一步,如果功业不就,便弄死刘协,让外甥上位。而篡逆的好处,则在于确立与汉魏两家旧臣的绝对上下关系,以及断绝曹彰曹植觊觎位置的合法途径,并早些建立起曹魏帝国的权威。身为后人,我们看到曹丕选择篡逆,最终获得了成功。但是我们不是中小学生了,不应以成败来论定事物。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5)

历史的诡异在于,更好的选择,未必引向更好的结果;而错误的选择,却往往与想要的结果联系起来。当时的情况是,曹丕篡逆,导致动荡难止。若刘备不是选择攻吴,而是北上凉州的话,凉、雍二州有大概率是会回到刘备手中的。因此而引发的骨牌效应,恐怕是曹丕所不能承受。曹彰、曹植没举兵,主要是他们不够狠决,而非是看到曹丕称帝。臧霸、曹洪为首的桀骜旧将,后来会顺服曹丕,不是因为他当了皇帝,而是刘备败后,曹丕成功坐稳了位置,让他们难以搞事。而曹丕成功坐稳位置,则是因为刘备选择攻吴,孙权的抗击也是有效,才给出了曹丕两年的缓冲时间,稳住了政权。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6)

曹丕其实是个了不起的人,也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人们的印象中,均忽略了他的才能和作为。原因是老子曹操的事功太光彩夺目了,弟弟的文采辞章影响太大了,压抑了他的历史位置。一般来说,创业之主王者之气,霸业之势,强悍的魄力先声夺人,往往会使第二代继承者只能当个守成之君,弄不好还显得平庸猥琐。刘邦如此,李世民如此,秦始皇更如此。与曹丕同代的孙权、刘备之后更莫论了。曹丕是走出了这个阴影的,曹操撒手时,留下的摊子外有孙权、刘备这两个劲敌,内有已练达成熟的汉献帝及宿臣老将,功业平平的曹丕接手这个摊子,稳定局势,收揽人心,防止崩盘已不易,继魏武遗志,有更大的作为更是极难。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7)

曹丕做得不错,对外守住了疆土,对内安定了人心,镇住了汉献帝,没有杀伐,没有大的清洗,使得随父王南征北战的老将谋臣乖乖听自己的指挥。对王位曾有非分之想的几个兄弟也被慑服。更重要的是,逼汉献帝退位禅让的大戏是经他的手完成的,虽靠的是老子打下的基础,但皇位的移挪平平稳稳,没引起什么骚乱,和平过渡。对外战争,攻守有度,这个度把握得也十分好,没有犯袁绍官渡之战、父王曹操赤壁之战这样性急的战略错误,拖得蜀吴国力逐渐衰退,为后世谋得一个好“势”。更难得的是,曹丕做到这些,是在朝纲乾坤独断的情况下,没有哪个权臣牵制到自己的决策,这与刘禅大大不同。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8)

史籍与小说直接留下曹丕惊天动地功勋的并不多,因当了皇帝,精彩的故事都记在执行者身上了。所谓《本纪》成了《起居录》,少略记载的一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识见: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全国之兵讨伐孙吴,夷陵摆开七百里连营战场,消息传到曹丕这里,曹丕评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扼敌者乎!”“包原限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果如其言,可见他的见识不凡。再看用人,内用贾调,外用曹真、司马懿,都是当时一顶一的极品人才,刘备说诸葛亮“才胜丕十倍”,诸葛亮弹精竭虑出祁山难乎其难,名在司马懿,究其功还在曹丕。

曹操和曹丕谁建立的魏朝(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爵位魏王)(9)

综上,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对汉朝做的很绝,已经到了杀死皇后的地步了,一旦曹丕继王位后显露出一点曹家权力不稳当的迹象就很容易遭到孙刘的攻击,此时称帝表现出他对于魏国的稳固非常有信心,只要配合一系列措施,便可以让他们至少放下一些心思。其二是,曹丕此时不称帝,汉朝势力可能在扶持下死灰复燃,虽然不容易,但夜长梦多。其三,魏国在那段时期其实不安稳,各种作乱的记载频繁出现。称帝,可以帮助压下那些人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