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空气中开始有了萧萧清寒。

步出户外,触目所见,黄叶丹枫,菊花盛开,但枯枝败叶,果实累累的景象,也愈加鲜明了。

美丽绚烂的秋日终于结束了,而漫长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

24节气中,凡以“立”开头的,都是季节的起源。立冬是一年中冬季的开始,它与立春、立夏、立冬合称为“四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立,建始也。”“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从立冬之日起,古代农耕的人们开始与大自然一道儿,进入休养藏伏的状态。此时人们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振奋精神。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4)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5)

“立冬时候,天气忽冷忽热。北京如果不刮北风,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还是很暖和的,秋意依然很浓。”易花道创始人万宏说。尤其是菊花,此时开得更加饱满,有着一种临近生命尾声的灿烂。正如一首描写立冬前一日的古诗所说:“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6)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7)

“如果有那种叶子有点儿发红、发黄的山野菊花,用来插花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用花市的菊花也一样,但注意不要用叶子特别肥厚的,那样就显得太像秋天了。”万宏说。此外,像小菊、寒菊和不带叶子的果实,此时插花也用得比较多。

玉兰、南方的马醉木等植物,花蕾已经长成,包裹花蕾的外壳还没有脱落,枝条也没有叶子,在春天到来之前,这样的素材用于冬日插花是比较适宜的。

此时一些常绿植物,如山茶、茶梅,可以表现其叶和花苞。松柏青翠,不惧风霜,也是很好的插花材料。

“此时的插花不宜过分艳丽,而是要有肃穆的感觉。”万宏说。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8)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9)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0)

以上为易花道作品

《熙朝乐事》中记载:“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

《花历》记载:“十月木叶脱,草化为薪,枯芦始荻,朝菌歇,花藏不见。”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1)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2)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3)

《瓶史·月表》十月:“花盟主白宝珠茶、梅花。客卿山茶花、甘菊花。花使令野菊、寒菊、芭蕉。”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4)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5)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6)

在人文花道创始人王国忠看来,立冬在大陆华北地区天气会转寒,但台湾地处亚热带,进入十月,台湾还是丰收季节,所以此时又有“小阳春”之称,插花也依然生机盎然。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7)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8)

以上为王国忠作品

立冬之日起,植物进入孕育的冬眠期,没有绿叶枝条,却更有沧桑岁月感,偶尔能看见枝头零星挂着火红的果实。“我主张表现冬天的插花不宜以花为主,而是用枯枝勾勒出作品空间,挂上红果替代焦点花,让线条更加流畅,焦点更加夺目。”东方自然风创始人倪志翔说。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19)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0)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1)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2)

以点、线构图,器皿成“面”,不再刻意添加“面”状叶,带观者随着线条的方向引发联想,插花构图更有抽象画般的视觉效果。它也让观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和碰撞作者的想象力,达到一种共鸣。这是倪志翔始终追求的一种插花境界。

冬日的萧索和唯美,就在这样的境界中展现无余。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3)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4)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5)

以上为倪志翔作品

在立冬时节插作茶席花,可取时令花材,以相关诗意主题切入,则情景交融,烘托出茶室的高雅氛围。

如山茶。其花期从十月到来年三月都有不同品种盛开,红、百两色,更受宋代诗人钟爱。

再如野菊。张鎡《如梦令》中写道:“野菊亭亭争秀,闲伴露荷风流。浅碧小开花,谁摘、谁看、谁嗅?知否知否,不入东篱杯酒。”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6)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7)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8)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29)

《赏心乐事》记载,此时“满霜亭蜜橘,赏小春花。”小春花不是一种花,而是一种反季节开的花,即春天的花开在秋冬季。郑思肖有《小春花》诗云:“天地无情正北风,飞鸿哀咽乱云中。此时纵使开千树,不及东皇一点红。”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0)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1)

以上为觉简花塾作品

立冬时节,枫叶依然很有季节感,有些花草开始结籽,呈现出更为饱满的状态。而菊花随便点缀一下,冬日凌霜的气质就出来了。此时的插花,有一种寂然的美。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2)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3)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4)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5)

以上为無花道作品

安徽花艺名师周豐,善于使用触手可及的材料表现时令,每一个作品都有一段故事,一种心情。

江南草木茂盛,到了深秋仍然能看见晴天里的树林有这样的景象:日光像透过筛孔一样从林中滑过,温暖滋润。林下的草花与苔藓也被短暂地照耀,是一种痕迹,也是一种记忆。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6)

《日光筛过林中》

周豐生活的芜湖市有一个六郎镇,此地有一片花海,在秋天是葵花的海洋,周豐向朋友要了几朵花瓣凋落的葵花和几个石榴,插入一个景德镇的蜂巢花器,他儿子看后说:“爸爸你插得像一幅油画!”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7)

《六郎花海记》

古人给芙蓉一个取了雅名——拒霜花。立冬时节,芙蓉在堆放着枝条、长着茅草的野地盛开,而且还是一丛“醉芙蓉”。它每一朵花初开都是白的,第二天上午开始变淡粉,第三天变成深粉红,也就谢了。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8)

《苍茫拒霜花》

有一个百合品种的商品名叫“晚霞”,周豐第一次见就喜欢上了它——因为江南的深秋初冬,太阳落山时映照的云霞就是这个色彩。他逆着光在湿地公园为妻子拍照时,妻子扬起手臂托着的,就是这个色彩的晚霞。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39)

《晚霞》

以上为周豐作品

卧云山房创始人李幸芸,创作了一系列立冬作品,表现在萧瑟的天气里,阳气潜藏、阴气增强的特点。同时也寓意此时节万物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方能生生不息。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40)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41)

以上为李幸芸作品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因此立冬也是古代人们感谢神灵、庆贺丰收的欢庆日子。立冬节气插花可以表现古风民俗——虽大地寒风乍起,但内心仍然是喜悦的。可选择的花材也比较广泛,像乌桕果、芦苇、棉花都可以表现冬天的氛围,而选择明亮喜庆的红色、黄色系花,则可以表现出内心的喜悦。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42)

《绿蚁红泥话无眠》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43)

《喜上眉梢》

中式插花主题秋(仍有深秋余韵又逢冬日)(44)

《秋去冬来情犹在》

以上为陈素华作品

这个秋,不管悲喜,都已过去。冬天来了,愿我们大家平安入冬,与花相伴,日日欢喜。

(本报记者霍丽洁撰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报》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