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活了多大年纪(国学大师季羡林是咱聊城人)(1)

为人敬仰

季羡林先生去世的那一年,我刚好大学毕业,非要说与这位大师有什么交集,除了小学课本里学过他的几篇文章之外,恰巧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与他老人家生命的终点有着偶然的重合,仅此而已。不同于很多其他的历史名人,这种与自己的生命在同一时间中产生过的交叠,让我对这位大师有着一种质朴的亲切感。细细想来,这种浑然天成的亲切感,大约也是来自于从他的文字以及描述他的文字中窥见的其人其事吧。

像季羡林先生这样经历了近百年沧桑岁月的学者,只采撷片段信息来介绍他,无异于管中窥豹。他一生求知不辍、学问渊博、视野高远,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拥有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他的一生犹如一本耐人寻味的厚重史诗,闪烁着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

“一介布衣 , 言有物, 行有格, 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曾被授予 2006 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这样评价他。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与聊大结缘

季羡林 1911 年出生于聊城市清平县( 现临清市 ) 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小季羡林一直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随后便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 等。虽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但他对于家乡的发展,尤其是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格外关心,他与聊城大学之间难分难舍的不解之缘,至今仍然鼓舞激励着很多人。

1981 年,聊城师范学院正式建立的第一年,季羡林应邀参加新生开学典礼,进行了《从比较文学谈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并成为聊城大学第一批聘请的校外兼职教授。1982 年 10 月 10 日,受聘任该校名誉院长,还热情洋溢地挥笔写下了“鲁西最高学府,山东璀璨明珠”“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题词。1999 年建校二十五周年,又应邀题写了聊师校训“敬业、博学、求实、创新”,并从北京赶来参加校庆活动。

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后,季羡林又为学校题写了“聊城大学之成立,诚所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之盛举。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为鲁西庆,为山东庆,为祖国庆!”的贺词。2002 年 9 月 26 日,聊城大学揭牌仪式上,北京大学副校长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羡林先生专程到校参加仪式,带来了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解放军三〇一医院病榻上写的《在聊城大学揭牌仪式上的发言》,并代表季羡林接受了名誉校长的聘书。

对于家乡高校的发展,季羡林从不吝惜自己的支持,从上述与聊城大学之间的几次交集便可以看出。

三辞桂冠

季羡先生说 :“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然而,历数他的头衔便可知这只“燕雀”取得的成就岂止是“鸿鹄之志”所能表述。他精通 12 国语言,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国学大师季羡林活了多大年纪(国学大师季羡林是咱聊城人)(2)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 24 卷。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对于这些外界加诸的头衔,季羡林先生是不接受的,他甚至在他的《病榻杂记》中撰文,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帽子”,三辞桂冠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季羡林说,他对中国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他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之称,季羡林称自己是被“打”成了泰斗,他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很多。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辞“国宝”之称,季羡林写道,“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不绝于耳,我很疑惑。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十三亿‘国宝’吗?”

“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一介布衣”季羡林,不愿意被称为“国宝”,正是他虚怀若谷的一个表现吧。

撰 文:张永康 来源:聊城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