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骨灰盒后续(骨灰盒出现活人姓名)(1)

近期,有福建省永春县霞林村村民向记者反映,他们到殡仪馆祭奠时,发现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现在殡仪馆的骨灰盒上,而且就连殡仪馆提供的火化名单上也有他们的名字。究竟怎么回事儿?(4月14日央视新闻)

人还活着,但殡仪馆的骨灰盒上却刻着自己的名字。任谁见了这种场景,都会感到“膈应”。如今,这看似荒诞不堪的一幕,却真的让福建省永春县霞林村的村民们给碰上了。

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生为死”,二者都是明显的混淆事实、颠倒黑白。不过,“指生为死”可不是开玩笑式的恶作剧,也不是什么封建迷信的陋习,而是隐藏着经济犯罪行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上纲上线。根据媒体报导,此前当地曾经进行过迁坟行动。政府出于对民众传统心理情感的尊重,会针对被迁坟进行一定数额的补偿。根据坟墓是否“有主”及规格大小的不同,补偿金额有300元、600元、800元、1000元四档。补偿款的不同档次划分让某些人瞅准了“商机”。为了钻制度的“空子”以便骗取补偿款,部分人不惜到处“认祖宗”,假冒自己是这些“无名墓主”的后辈。为了骗取更高档次的补偿款,也为了把骗局“做实”,涉事人员索性直接假借同村在世村民的名字来冒充“无名墓主”。于是,活人名字刻墓碑的闹剧便诞生了。显然,政府发放的大量补偿款被冒领,这种骗补贴的行为当然涉嫌经济犯罪。

在媒体介入以后,当地迅速开展复查,并公布调查结果称是彼时的工作组长和收殓工谋划了此事。至此,这起“指生为死”闹剧的始作俑者被查了出来,闹剧似乎尘埃落定了。

其实不然,两位始作俑者的确要为这场闹剧负直接责任,但是当地镇政府也脱不了干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不敢妄言是否还有其他人参与此次“骗补”行动。不过,当地镇政府是否有失职失察的嫌疑呢?根据记者调访,镇政府存有一份签字领补偿款的花名册。只要稍加察看就会发现大量生者。即使工作人员不熟悉这些“幸存者”,可是名册上存在着单人认领七八个“墓主后辈”的情况,也并非个例。此时,稍加详查就会发现猫腻,可现实就是无人质疑。既然如此,名册就完全是个摆设,当地政府造册登记也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不该为这场闹剧负责?

近日,中央专门发出“整治形式主义”的文件。整治“形式主义”既是为基层干部减负,更是为了督促基层工作人员“实心干事”。从这起“指生为死”的闹剧来看,中央发文“整治形式主义”的确是一针见血。只有不断保持整治“形式主义”的高压态势,才能避免类似“指生为死”式的闹剧上演。

文/王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