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4年打磨的歌舞剧《戴爱莲》近日在戴爱莲先生的故乡江门上演,中国舞蹈界的知名人士、戴爱莲生前的亲友学生齐聚江门观看演出并接受采访,共同缅怀这位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一生为中国舞蹈艺术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从小热爱舞蹈的戴爱莲14岁便远赴英国,跟随多位著名舞蹈大师学习古典芭蕾和现代舞,并取得优异成绩。虽然身在海外,但她深知自己是炎黄子孙。20世纪40年代,她毅然回到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的祖国,以舞蹈为武器,走上了艺术报国之路。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说:“在北京舞蹈学院有一座她的雕像,背朝西,面向东,代表她是从西方学成归来的舞蹈家。在战争年代,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用舞蹈来呐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先生踏上了寻觅中国舞蹈之根的艺术旅途,开辟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道路。她编创的传世之作《荷花舞》《飞天》登上国际领奖台,被誉为“20世纪经典”。
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杨越感慨道:“戴爱莲先生对舞蹈艺术有着特别博大的胸怀和展望,她的舞蹈对中国文化充满包容、传承和转化,对中国舞蹈事业是有巨大贡献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江东回忆说:“戴爱莲先生曾这样说过:‘芭蕾舞是我的工作,但民族舞是我的热爱’。”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说:“戴爱莲先生看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传统舞蹈的力量。所以她很早的时候就跑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人民大众学习,把一些民族的东西变成了艺术作品。”
戴爱莲先生是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在致力于舞蹈创作的同时,她也为中国舞蹈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她爱党、爱国、爱民族、爱舞蹈的宝贵精神至今影响深远。
江东告诉记者,戴爱莲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是从一而终的。“直到临终前,她在病榻上再次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是她的学生带她宣誓入党的。不到一个月后,她就离开了我们,那一幕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潘志涛说:“她把自己所有的遗产全都捐献给了中央芭蕾舞团,她的贡献我们永生难忘。”
近年来,江门大力弘扬戴爱莲先生“人人皆可舞蹈”的艺术理念,建一个广场、办一个大赛、出一本书等系列工作相继落地,戴爱莲舞蹈品牌持续擦亮,舞蹈艺术在江门遍地开花。随着歌舞剧《戴爱莲》的成功上演,江门也将打造更多富有人文底蕴和侨乡特色的文艺精品,向世界亮出“中国舞蹈之城”这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