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传16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为17.3年,于1644年灭亡。

1.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谥号高皇帝。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大封王室,废除丞相,严惩贪官,设锦衣卫,设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奖励耕荒,大搞屯田,丈量土地,徒富民,抑好强,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因胡惟庸案、蓝玉案,前后共杀四万人。在位31年,死后葬于南京明孝陵。

2. 明惠帝朱允炆,皇太子朱标次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1399年——1402年),谥号成皇帝。在位期间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弊政,增强文官地位,史称“建文新政”。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燕王朱棣造反,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失败后下落不明,也是朱棣要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在位时间4年。

3.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1403年——1424年),谥号文皇帝。在位期间设内阁,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设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1421年迁都北京,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史称“永乐盛世”。因靖难之役时得助于太监告密,开启明朝重用太监的先例,设东厂。诛当世大儒方孝孺十族,杀建文帝忠臣及家属万余人。在位22年,死后葬于明十三陵之长陵。

4.明仁宗朱高炽,朱棣之长子,年号洪熙(1424年——1425年),谥号昭皇帝。他是太祖皇帝亲自选择的燕王世子,是皇位合法继承人,但因体型肥胖导致朱棣不喜,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喜爱,战战兢兢当了20年太子。在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与民休息,平反了许多冤狱,如方孝孺案。后世将他与宣宗并称“仁宣之治”。在位仅10个月,死于心脏病突发,葬于明十三陵之献陵。

5.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之长子,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谥号章皇帝。在位期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解决藩王问题,平定安南。喜斗蟋蟀,人称促织天子。设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识字。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史称"仁宣之治"。在位10年,终年38岁,葬十三陵之景陵。

6.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年号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谥号睿皇帝,9岁即位。宠信宦官王振,开启宦官专权的开端。蒙古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从征的100多位文臣武将及50万军队全部被歼。1450年明英宗被蒙古送还后被软禁,尊为太上皇。1457年景帝病重,儿子夭折,英宗发起“夺门之变,废景帝为“郕王”,改年号为 “天顺”。以莫须有手法谋逆罪名将于谦(代表作:《石灰吟》,除王振余党,拥立明景帝,主持北京保卫战)处于极刑。废止人殉制度。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7. 明景帝朱祁钰,宣宗次子,英宗被瓦剌俘虏后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谥号景皇帝。1457年景帝病重,儿子夭折,英宗发起“夺门之变,废景帝为“郕王”。朱祁钰知人善任,依靠于谦,粉碎瓦剌对北京的进攻,使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在位7年,终年30岁。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景泰陵,是迁都北京之后唯一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8.明宪宗朱见深,明英宗之长子,年号成化(1465年——1487年),谥号纯皇帝。在位初年平反于谦冤案,恢复景帝帝号,平定广西瑶族叛乱。宠信宦官汪直,设置西厂,厂卫制度达到顶峰。终日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子嗣大多被其所害,险些使成化帝一脉绝嗣。1487万贵妃病逝,明宪宗愁闷而死,终年41岁。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

9. 明孝宗朱佑樘(cheng),宪宗第三子,年号弘治(1488年——1505年),谥号敬皇帝。在位期间,待臣宽厚,严管宦官,重用贤良,废除苛法,编成《大明会典》,收复哈密,史称“弘治中兴”。在位18年,终年36岁,葬于明十三陵之泰陵。

10. 明武宗朱厚燳(zhao),朱祐樘之长子,14岁即位,年号正德(1506年——1521年),谥号毅皇帝。在位期间开长期罢朝之先河,大修“豹房”,游幸西北至宣府,自封镇国公,蒙古扣关时亲临前线取得应州大捷。收百名义子,无子嗣。荒淫无度。正德年间宁王谋反,王守仁(王阳明)平宁王之乱。1520年南巡中不幸落水,次年病逝,在位16年,终年31岁,葬于明十三陵之康陵。

11. 明世宗朱厚熜(cong),明武宗堂弟,年号嘉靖(1522年——1566年),谥号肃皇帝。即位时因追封亲生父母尊号发生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在位前间力革前朝时弊推行改革,对宦官严加管束,严革贪赃枉法,任用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征剿倭寇,史称“嘉靖中兴”。后期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荒淫无度,青词首辅严嵩专国20年,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因服丹药中毒身死,在位46年,终年60岁,葬于明十三陵之永陵。

12. 明穆宗朱载垕(hou),世宗第三子,年号隆庆(1567年——1572年),谥号庄皇帝。在位期间纠正前朝弊政,道教仪式全部停止。致力解决“南倭北虏”问题,隆庆议和、俺答封贡,废除海禁,隆庆开关。纵欲过度,长期服食春药,1572年病逝。在位6年,终年三十六岁,葬于明十三陵之昭陵。

13. 明神宗朱翊(yi)钧(jun),明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年号万历(1573年——1620年),谥号显皇帝。即位之初支持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进行改革,开创 “万历中兴”局面。万历前期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对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军事行动)” 。万历后期沉湎酒色,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达十余年,逼退内阁首辅四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国家运转几乎停摆。1616年后金政权正式建国,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在位48年,终年56岁,葬十三陵之定陵,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4. 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长子,年号泰昌(1620年),谥号贞皇帝。从小不得父爱,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事件。沉湎酒色,进补大黄,身体羸弱,因 “红丸案”病逝。在位仅1月,终年39岁,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15. 明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1年——1627年),谥号悊(zhe)皇帝,经历“移宫案(与挺击案、红丸案并称晚明三大疑案)”登上皇位。因万历年间朱常洛自身难保,对其无暇顾及,生母早逝,对乳母客氏及陪他玩耍的魏忠贤信任有加。即位时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客氏与魏忠贤狼狈为奸,祸乱后宫,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明熹宗喜欢当木匠,人称“木匠皇帝”,魏忠贤经常趁做工时拿奏折请示,皇帝不耐让其自行处理,并获得皇帝赐印。魏忠贤在外廷培植亲信,兼掌东厂,控制禁卫军,排除异己,迫害东林党,被称九千岁,出行时随从万人,生祠遍布天下。1627年朱由校落水生病,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16. 明思宗朱由检,明熹宗之弟,年号崇祯(1628年——1644年),谥号烈皇帝。在位期间,水灾旱灾不断,瘟疫横行,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不断骚扰入侵,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朱由检铲除阉党,起用袁崇焕,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但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中皇太极反间计凌迟袁崇焕,在位17年更换50多位内阁大学士,14位兵部尚书,1641年被关在监狱里面的大臣数字占当时大臣官员的十分之一。1644年,叛军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葬于十三陵之思陵。

注: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始于汉武帝。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是非功过的文字,用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物的生平。

立朝皇帝简介(极简明朝皇帝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