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献公两次假道伐虢,灭南北二虢,顺道将虞国收入囊中,一举夺得崤函战略要地以及中条山这个重要的金库和武器库,向西可遏制秦国东进,南下则可参与中原争霸,为开创晋国百年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家喻户晓的《三十六计》将“假道伐虢”收入其中,成为“混战计”中的一计流传至今。

三十六计儿童版假道伐虢(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1)

假是叚的后起字,叚在甲骨文中就是用手扳着山上突出的石头向上爬,引申出凭借,借助之义。

混战计,就是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中的计谋。假道伐虢在三十六计中解释为“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意思是,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另一个大国威胁它,我就利用它的侥幸之心去援助它,从而取得有利于我的形势。历史上,采用假道伐虢计策的战例很多,成功甚众,失败者亦有之。

三十六计儿童版假道伐虢(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2)

一是楚国借蔡灭息。汉江以东的两个小国,为了一点礼节上的小事,互相闹矛盾,息侯出了个借刀杀人馊主意,跑去找到了正想向北扩张的楚国,让楚国假意伐息,他就向蔡侯求救,待蔡侯发兵救息,楚、息再合兵击败蔡国。蔡侯没想到息侯这么傻,为了点小事要害死自己,立马发兵去救息国,结果被生俘。楚文王接着以巡视为名率兵到了息国都城。在与息国的友好宴会上将息侯绑架,轻而易举地灭了息国。

二是秦惠文王假道伐蜀。古蜀国在其北部广汉、汉中一带建立苴国,把防御秦国的重任交给苴国。后来苴国不满蜀国对自己的横征暴敛,就完全把兄弟情义抛诸脑后,联合巴国去攻打蜀国。蜀国、苴国彻底闹翻。这时候秦国灭蜀时机已到,但是对去蜀国的道路不熟悉。秦相张仪出主意,造了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将其送给苴国。然后又跑到蜀国吹风,说秦王送给苴国五头石牛,这牛吃的是草,拉的是黄金。”也不知道蜀王为什么会这么傻(应该是真傻,不然张仪也不会出这么个主意),听说这事就立马下手修蜀道,李白说的那个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就是这时候修的。待蜀道修成,蜀王立马发兵攻打苴国,去抢夺吃草拉黄金的石牛。蜀苴两国为了得到秦国的支持,都派人到秦国去送礼,希望得到秦国的帮助,秦国高高兴兴收下两国的礼物,发兵攻打蜀国,苴国还兴高采烈地让开入蜀的通道,欢迎秦兵,结果秦国灭蜀回师顺道灭了苴国。

《三国演义》中,刘备向东吴借了荆州,托词取了益州就还,周瑜就想将计就计跟刘备说东吴要发兵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换回荆州。但是被诸葛亮识破,对刘备说:“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来取荆州也。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便就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结果周瑜率军来到荆州城下,本以为刘备会大开城门迎他进城一起夺取益州,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活捉周瑜”的杀声一片。倒是刘备,最后“假道伐虢”真正夺取了益州。靠的也是曹操的假道伐虢。曹操打着攻打汉中张鲁的旗号欲取关中,吓坏了益州刘璋,请来刘备帮助自己抵御曹操,结果反而被刘备来了个假道伐虢,轻取益州完成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三十六计儿童版假道伐虢(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3)

除了周瑜,假道伐虢不成功反而大败而归的,还有秦穆公。穆公为了完成东出争霸之举,想要越过晋国领土灭郑,以取得争霸中原的战略基地,但是晋国是用这一计的祖师爷,是大国,它不会轻易让秦国从自己的土地上过去,伐灭郑国,反过来再制约自己,与自己争霸中原。所以晋国在崤之战中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狠狠地打击了秦国,秦国终春秋之世都被晋国死死遏制,失去了东出的机会。

可见,假道伐虢之计虽好,要用好它也需要知己知彼,审时度势才行。对于小国更是要时刻绷紧思想上的弦,防止大国乘虚而入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