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上最后一个明朝皇帝(辽阳大才子压倒三江)(1)

王尔烈家乡风水极好!依山傍水

在辽阳,压倒三江王尔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辽阳老城西门里路南有一座人称“翰林府”的老宅子,他的主人就是两百多年以来人们口传不断的人物———关东才子压倒三江王尔烈。

煤山上最后一个明朝皇帝(辽阳大才子压倒三江)(2)

王尔烈为龙泉寺书房亲笔提名“琼岛虚舟”图

翻开《辽阳县志》,上面有关于王尔烈家族的几段记载: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乾隆三十六年二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寥寥数字,让人感觉一代才子王尔烈的真实面貌有些模糊。于是,人们不得不在史实与传说之间做出折中的选择,试图破解诸如“老主同场少主师”、“文压三江王尔烈”等故事广泛流传的缘由。

“翰林府”在1991年复建中,被辽阳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阳大才子“压倒三江”的王尔烈,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东北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属蓝家乡风水沟村)出了一位有名的神童才子,名叫王尔烈( 1727—1801年),字君武,号瑶峰,嘉庆年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好学有才,善诗文对联,曾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

传说一是祖上在光明顶发现一只野鸡与一条蛇打架,断为“龙凤相争之地”,遂将此处做记,并嘱后人死后将其葬于此。有风水先生称此地“福逢寿,笔对砚,玉带缠腰,旗鼓盈门,北椅坐靠,南观沧海,必出高官”。

还有一个传说,王尔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楼时,特意把魁星的笔尖对准了家乡风水沟的方向,企图在族人中点出个状元来。天遂人愿,王尔烈的祖父王天禄以及他的三个叔父,都在朝廷为官。据记载,历史上王尔烈家族先后共出了30多名进士。

王尔烈家学渊源,名闻遐迩,本人有“三江才子”之称,尤以“三江”(江苏,浙江,江西)考生说之更甚。其实这一说法也并非没一点道理,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前“三江”状元占了四分之三还多。兄弟亦负盛名。传他在江南主考时,曾自负地说:“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在辽阳各地,传说着他的许多诗对故事。

乾隆三十六年四月,民间又传王尔烈当时中了头名状元。(但因乾隆皇帝当时私下考场,和王尔烈在同一个考场考试。王尔烈中头名,乾隆皇帝名列第四。那时讲君臣之道,主考官硬是将乾隆皇帝改为第一名。后乾隆皇帝查阅当时考卷,发现王尔烈才学出众,文笔惊人,即封他为翰林院侍读,在宫内教授太子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后来流传的“老主同场少主师”的诗句及其本事,王尔烈以会试第一百零二名的身份参加殿试,果然中了个二甲一名的进士,就是排在状元、榜眼和探花之后的传胪。从此,王尔烈真正意义上开始走上仕途,直至正四品大理寺卿。

王尔烈曾随乾隆皇帝数次出巡江南塞北,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名诗佳联。这之中还有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即他主持三江(江苏、浙江、江西)会试———“主考江南”时的故事。当时,三江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许多江南的才子盛气凌人,往往使考官难堪。王尔烈到三江地区后,以“学而时习之”为题,命众考生按八股文形式连作三篇,众考生皆为所难,勉强应试,第一场尚可力成一章,第二场则文不成章,到第三场众考生自叹才尽,面面相觑,尽难泼墨。考试之后,众考生皆不服气,便请王尔烈自作三篇以难之,哪知王尔烈文不加点,挥毫而就,字字珠玉,郎若晨星,而且立意新颖,众人为之倾倒,惊问翰林之才何得如此之高,真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王尔烈又挥笔写下一首诗戏曰:“天下才子数三江,三江不如我家乡。吾乡才子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有一江南才子认为王尔烈的文章必是事先有备而作,不足以证其才,于是他写了一上联贴在王尔烈居所的楹柱上,意欲以突发之势试试王翰林的才华和应变能力,联曰:“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出门望见,命人取笔立对下联曰:“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此联一天指皇帝,一地指皇后,圣人乃孔子也。那位才子见状脱口又吟:“江南乌纱气流暖”,王尔烈应声而对“塞北锦袍风无寒”。一天,几个江南才子邀王尔烈到郊外野游,还想考考他。在一座庙前,出联道:“万瓦千砖百日修成十字庙。”这时候在庙前的河中正有一只小船从桥下摇过。王尔烈见状对道:“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孔桥。”又一人出联道:“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王尔烈扭头看桥旁一丛丁香花开的正盛,脱口而出:“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至此,众才子对王尔烈的才智与机敏尽皆叹服,王尔烈的名字也伴随着“压倒三江”考生的故事传遍了中华。

王尔烈的父亲名叫王缙,曾担任管理学校的小官“学正”,擅长诗词书画。因此,王尔烈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有一年春天,王尔烈跟随几个比他大的儿童到村里的学馆报名读书,先生想考考他们的才学,便问道:“世界上什么最肥美?”一个说猪油最肥美,另一个说羊尾巴最肥美。先生看着王尔烈,王尔烈说:“他们两人说得都不对。世间最肥美的是春雨。”“为什么?”先生紧逼不放。王尔烈解释说:“先生岂不闻'春雨贵如油’吗?春雨能滋润万物生长,所以说最肥美。”先生听后点头表示赞许。接着又问:“世间什么最珍贵?”孩子们有的说金银,有的说珠宝,而王尔烈却说:“世间光阴最珍贵。”“怎么讲? ”王尔烈胸有成竹地说:“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先生听后赞扬说:“讲得好!”先生接着又问: “世间什么最顽强?”有的说高山上的松树,有的说深谷里的苔藓。王尔烈说:“唯有野草最顽强。”先生问王尔烈为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先生不见白居易咏野草诗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答得好,收下你!”从此,王尔烈跨入书山学海,刻苦耕耘,终于成为名震东北的大才子。

有一年冬天,王尔烈戴一顶草帽在雪地里玩耍,有一个过路的客商见他穿戴十分滑稽,便随口出句戏谑道:

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

不料王尔烈不饶不让,两眼一眨,以方位对季节,对出下句:

走南方,窜北方,混帐东西。

①民间另有传说称,清代山西才子赵中元在南方任知县罢官归家后,曾对本村一横行霸道乡绅。联为:穿冬衣,戴夏帽,不分春秋;从南来,到北去,甚的东西。联末两字平声,不谐。

客商不但不恼,反倒夸他“奇才”。

王尔烈幼时曾在家乡魁星楼私学馆就读。有年秋天,老塾师带着他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郊外游玩。面对金菊盛开的原野,老塾师联兴大发,当即出对,考众学生。老塾师所出的上联是: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众学生听了,大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更无言以对,只待老师训斥。只有王尔烈独自在一旁苦思。突然,他眼前呈现出一幅十分壮观的图画:宝塔势如涌出,高矗红日近,登临出世界,峥嵘泣鬼神。于是,他便以辽阳城内金代所建白塔为题,对下联道: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此句一出,老师欣喜,同学恭贺,倒让王尔烈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决心把鼓励当作动力,更加发愤苦学,决不辜负师长和同学的一番盛情。

王尔烈自幼喜欢在大人们身边转,细心倾听长辈人谈论风土人情及国家大事,遇上书生举人们在一起作诗斗对,他也认真琢磨,搭腔试对。由于他年少对句不俗,常有惊人之语,备受人们喜爱。

一天,千山无量观一位独具慧眼的老道人四处云游,来到王尔烈家,点名要王尔烈在名流聚会时斗对。上联是:

幽溪鹿过苔还静。

老道的出句太高妙了,在场的人都不知该怎样对,唯独王尔烈不假思索,应声对道:

深树云来鸟不知。

②民间所传此联有异文。作:幽溪鹿过苔还静;深山云来鸟不知。

众名流闻句,无不夸赞他有捷才,日后定大有出息。

有一次,王尔烈与朋友去千山郊游,来到龙泉寺前,但见翠树参差掩映,青山高低相连,王尔烈不禁联兴大发,取出笔墨在龙泉寺门柱上写出一比上联:

近视千山五百出。

当即邀请同行的朋友们对下句。朋友们都说上句出得好:“出”字是两个“山”字,“五百出”,合成“千山”。好是好,朋友们无一人对出妙句。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王尔烈站在寺门前,禁不住有些飘飘然,大有鹤立鸡群之感。

寺门外的喧闹声,惊动了寺里的元空方丈。他走进人群,抬头看了看上联,点点头说:“确是好句,只是目光不免有些短浅,以神州之大,胸中不可只有这千朵莲花一座山啊!”王尔烈听顺了赞扬之词,没想到竟有人能挑出自己的毛病,便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依长老之见?”元空方丈说:“不才对一比下联,不知可否? ”说着,吟对下句道:

远望九州十八川。

王尔烈闻句不由心中一惊:不但文词对仗工称,析“州”字为两个“川”字,“九州”也就成了“十八川”了,合情合理,而且意境高远,胸怀宽广,心中暗忖,这正是我的不足之处,于是,深深向元空长老施了一礼,道:“多谢长老教诲!”王尔烈念了4 年私塾,便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了。为了谋生,父亲送他去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当杂工,但他并未因此中断学习,而是一有机会就向寺内有学问的僧人请教。

转眼间这年的寒冬将要来临。这天天降大雪,寺内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由于年纪小,他们都很贪玩,一高兴,便用雪堆了个观音像,正巧让元空方丈看见。元空方丈便以雪堆的观音为题出一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在场的人听罢,没一个能对上。王尔烈听了,十分高兴,他觉得方丈的出句妙极了。因为太阳出来之后,雪积的观音定会溶化,可谓“化身”。雪化作水,水汇于川,川归于海,这是合乎情理的,妙在“南海”巧合“观音”。因为传说“观音”常住“南海”普陀山,故而人称“南海观音”。方丈的出句高妙,可怎样对才好?王尔烈用心琢磨了好一会。他由雪联想到云,那飘浮不定的漫天云朵,变化无穷,形态奇巧。于是,他走近元空方丈,说:“我来给方丈对一比下句。”方丈点头应允。王尔烈朗声对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这比下联,神思驰骋,形象生动,对得确实工巧。自此以后,元空方丈就不让他再去当杂工了,而是将他收为身边茶童。

有一天,方丈带领众人乘船去大安寺。大安寺的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撑船的小和尚们的影子倒映水中,船篙又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逗得她咯咯直笑,等船靠近了,这个机灵的小尼姑脱口吟一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方丈年长,不便与小尼姑计较,几个小和尚胸无点墨,难以应付。正在窘迫之际,只见王尔烈从船头站起,冲小尼姑一笑,对下联道: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③民间又传此联系宋代大和尚佛印对琴操出句,联语与此稍异,为: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尼姑心想,自己探身汲水时,影子不是也映在潭中吗?待自己将水提到岸上时,影子自然就不见了,也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的影子从潭底用吊水桶的绳子系住提上来了,更何况人家还尊自己是“观音”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挑着水桶快步走开了。

王尔烈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捷才,使元空方丈不禁暗暗称奇。从大安寺归来,方丈便收王尔烈为徒,悉心授以诗文学问。由此,王尔烈的学问更是直线递增。

相传宋朝时有位秀才进京赶考,在一座独木桥上与一个挑柴担的樵夫相遇。樵夫一看秀才的行装和神色,就知道这秀才是赴京赶考的,便对秀才说:“相公,我这里有一对联的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让你先过这独木桥,如果对不出,你让我先过。”说完,念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秀才一听难住了。因为这上联巧用了析字修辞手法,将“柴”字析为“此木”,将“出”字析为“山山”,非常难对。秀才无奈,只好给樵夫让路。樵夫过桥后回过头说:“你连这简单的析字七字对都对不出,恐怕日后功名无望。”秀才听罢樵夫的话,羞愧难当,当即病倒不起,不久竟抑郁而死。当地山民把他埋葬在小桥附近的山坡上。据说秀才死后精魂不散,变成一只山雀,整天四处飞翔,口中喃喃地念这上联。

到了清代某年,适逢王尔烈进京赶考又路过此地,听到黄雀的鸣叫声,感到奇怪。正好碰见一位樵夫,一打听,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便决定代答下联,让那位秀才的魂灵得以安息。他望着这座山四周的美丽景色,但见夕阳残照之下,茅舍点点,炊烟缭绕,景致美丽如画,灵机一动,当即吟对下联道:

因火生烟夕夕多。

④此联是出现较早的组文成字的典型联例之一,流传颇广,皆无作者姓名,唯此一说指为下联系王尔烈所对。类似的组字联如: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欲心为,更宜按捺早成名。出现于鸦片战争之戒烟运动中。估计是由上述7 字联引申而来。由此联申引而来的对联还有:此木为柴山山出;木木成林日日昌。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尤妙;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真是苦;舍官做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樵夫听罢王尔烈的妙对,拍手赞道:“天衣无缝,天造地设,真奇才也,日后必成大器!”据说那山雀听了下联后,就朝深山飞去了。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这种山雀的鸣叫声了。

乾隆三十一年八月初九,王尔烈在省城顺天府( 时称盛京)贡院里,开始乡试的第一场考试。当时来这里应考的考生多是直隶(河北)的,辽东考生寥寥无几,王尔烈便是其中之一。此时正是盛暑炎热之时,应考的富家子弟们个个穿绸着缎,显得凉爽华贵。王尔烈家贫,穿的是家常粗布衣服,十分寒酸。一个麻脸考官走过来,见他旧布袍下露出肥大的青布裤子,便开玩笑地说:

小书生两腿木耳。

王尔烈见考官善意取笑自己,并无恶意,回敬道:

老大人一脸花椒。

⑤民间又传,清代四川谐联大师钟耘舫与一帮举子斗对时曾对过此联。又传为清末张之洞幼年参加童子试时对某知县出句。

考官没想到竟会受到穷学生的当众奚落,顿时面红耳赤,为了挽回面子,考官又想出半联:

乱石山稀烂梆硬。

王尔烈毫无难色,应口对出下联:

热河水翻滚冰凉。

⑥民间又传解放前国民党军阀、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对过一副与此相似的对联。作:山上石稀烂崩硬;黄河水滚开冰凉。

还没考试,就和考官成了对头,王尔烈心里便有点犯嘀咕了,多亏这位考官极爱才,认为这个生员非同一般,也不计较王尔烈的鲁莽,仍然秉公判卷。3 场考下来,王尔烈中了第一名,成了举人。5 年后,又在京城考中贡士,经乾隆皇帝殿试,钦点为二甲头名进士⑦,并点为翰林院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为完成闻名中外的巨著《四库全书》作出了贡献。

有一年,江南科考,一连换了好几个主考官,都被当地生员和名士们“赶”了回来。这次,皇帝突然想到了王尔烈,派他到江南去主考。于是有人奚落他说:“北方人还会出什么考题?最多不过'学而时习之’”。王尔烈闻言并不介意,按规定出了3 道考题,竟然都是“学而时习之”,要求各文不得重复,不落俗套。考题之平常,要求之高标准,一下子把考生们给难住了。王尔烈这时也连作3 篇文章,贴于考场门前。考生们一看,篇篇气度不凡,气象万千,异彩纷呈,如同“三圣”手笔,无不拍手称奇,个个叹服。但也有人不肯善罢甘休,认为王尔烈是“东北蛮子”,瞧不起他,便在他下榻的馆驿门上贴出这样半副对联,企图嘲弄他: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

第二天,王尔烈起床开门后看到这比上联,知道是有人刁难、嘲笑自己,便拿出笔砚,书对下联予以反击: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⑧关于此联来历,民间另有二说,称清代神童才子纪晓岚所为乃其一。其二,传清代陕西才子王杰( 字文瑞) 对南方应考举子出句。

江南考生们这才知道这位主考大人文才厉害,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连忙把王尔烈请到宗师席上,以礼相待。闲谈中,有一考生躬身问道:“大人学识如此渊博,敢问尊姓大名?”王尔烈笑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众人听罢,更加佩服,纷纷告退。王尔烈到江南主考,未录一名考生而返回京城,面奏皇帝:“启禀陛下,江南才子有名无实,故臣此次主考,未录一名。”从此,“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名便传扬开去。

有一年,山东学政范子俞在乡试时给考生出了一道对联题,对头是比上联:

泰山俨俨,四壁青峰压东鲁。

所有的考生都被这道题给难住了,没有一人能对答得出,于是有的考生请主考出示下联答案。主考官并无准备,当场骑虎难下,只得应诺次日相告。他一夜之间苦思冥想,也未能对出下联,羞愧得悬梁自尽了。乾隆皇帝闻讯后便传下圣旨,谁能对出下联,便可做山东学政。之后因3 年无人能对,山东竟停考了3 年。后来,王尔烈从陕西到了京城,听说这件事后,很快对出了下联:

黄河滚滚,九曲玉带锁西秦。

这副有名的对联,被后人刻写在泰山的五大夫祠中。

由于王尔烈为官清正,才华不凡,嘉庆皇帝称赞他为“老实王”,信任有加。有人据此书写一联赞颂他:

双肩明月;两袖清风。

王尔烈为人刚直,为官清廉,深受人民喜爱。他曾为幼年在寺内当杂工、自己又十分热爱的辽阳千山龙泉寺题联一副:

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

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

并作诗称颂道:“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以满腔热情,饱蘸浓墨,表达自己的热爱家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