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军队中,并非全都是罪恶昭彰的战犯,很多人都能在国家存亡和民族大义面前做出正确选择。比如,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和傅作义等人,都是最典型的代表。
毛主席
除此之外,还有一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也能够及时反正,被毛主席赞誉为“三到延安的好朋友”和“真正希望和平的人”。他,就是张治中将军。
接下来,文史不假将带您还原历史,走近这位“和平将军”张治中。为了抵制原文抄袭的卑劣行径,本人只得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水印标识,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张治中
张治中(1890年10月——1969年4月),原名张本尧,字警魄,后改名张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湖人。他是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长期为国内和平奔走呼吁,解放前夕毅然选择了和平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都助益良多。
1890年10月27日,也就是清光绪十六年,张治中出生于安徽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虽然自小就聪明好学,但由于没有学资而被迫辍学,从此开始四处打工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当过账房,干过苦力。
为了苟延残喘继续统治,腐朽的满清政府假模假式开始推行“新政”,而设立警察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几个月的集训,张治中终于通过考核成为了满清的正式警察。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虽然孙中山和黄兴等主要领导人都不在国内,但蒋翊武和孙武等人还是进行了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由此蔓延开来。
受此影响,好不容易成为警察的张治中又一次失业了,他在扬州积极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之中。由于袁世凯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更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系窃取了。
之后,中国又相继爆发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民主革命的形势和前途依然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张治中考取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立即赶赴广东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成为了“三民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
1924年1月底,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召开了国民党一大,从此开始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共两党的联合推动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民主革命的前进路上终于看到了曙光。
黄埔军校
1924年6月16日,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黄埔军校在广州东郊的长洲岛成立了。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担任国民党代表,戴季陶担任政治部主任,李济深担任教练部主任,何应钦担任总教官,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主任。而张治中,则担任了三期生总队长和军官团团长。
从此以后,张治中和共产党员周恩来、恽代英等人密切往来,相互对于国家命运和前途的观点都如出一辙。特别是,他们都真诚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
随着不断交往和认识,张治中对于共产党的许多主张都深以为然,希望周恩来可以充当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不过,经过党组织的慎重考虑,为了避免引起国民党的误会而影响来之不易的国共合作局面,最终没有贸然吸纳他加入。
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开赴湖南,从此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的北伐军连战连捷,成功将革命力量由广东扩展到了华中和华东地区。
攻克武汉后,张治中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教育长,开始长期留驻湖北;而周恩来则服从党组织的安排,调任了上海总部工作。从此以后,这对关系密切但却分属两党的好朋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人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中断了国共合作,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治中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都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不过,由于他对共产党的亲近感,始终都没有得到对方的重用,远不如何应钦、陈诚和胡宗南等人那么风光。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蒋介石却依然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当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他又亲自兼任了西北“剿总”司令,任命张学良出任副总司令并且全权负责“围剿”。
西安事变
身背国仇家恨的张学良实在不愿意带着东北军打内战,因而对于蒋介石的作战指令阴奉阳违,使得南京方面悖然大怒。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率陈诚和蒋鼎文等人抵达西安督战,竟然遭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在共产党的积极斡旋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逐步形成。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进了比较积极的抵抗。
1937年8月13日,以中国军队向日本驻上海虹口基地发起进攻为标志,淞沪会战正式打响。其实,时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的张治中早在7月份就有打掉驻扎在上海日军的计划,当时日军不足三千人。
可是,由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列强担心自己在华的利益受损,故而假意出面进行调停,使得充满幻想的蒋介石下令暂缓攻击。这样一来,日军获得了足够的准备时间,加紧向上海增兵,使得原本的一场突袭战变成了一场攻坚战。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打响后,张治中命令第87师和第88师分别猛攻前进,准备不惜代价突破日军的防线。不过,面对日军坚固的工事,我军将士拼死血战却推进缓慢。等到日军援兵在吴淞口等地登陆后,国军为了避免被包围只得全线撤退,淞沪会战就此结束。
淞沪会战后,张治中被国民政府调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期间,他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真正落实国共合作,与周恩来和叶剑英等人又有了频繁的接触。
抗战形势
由于正面战场的溃败,特别是随着广州、武汉的相继失陷,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同时,湖南就成为了抗战的前线,形势变得异常紧张,随时需要面对日军的攻势。
已经被日军打怕的蒋介石,竟然同意了采用“焦土政策”守卫长沙。1938年11月,张治中接到了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林蔚发来的密电:
奉委座谕,对长沙用焦土政策。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蒋介石
对此,张治中并不赞同,他担心焦土之下绝无完卵,湖南的百姓将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而不是日军。就在犹豫之际,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陈诚再次下令催促,他才无奈下令放火,但事前一再要求全部撤离百姓。
1938年11月13日,长沙的大火夺去了近三万人的生命,而且城内的所有房屋和设施都损毁殆尽,史称“文夕大火”。据国民政府《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记载,此次大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十多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
作为密令的执行者,张治中尽管委屈可却无法公开解释,只得无奈背下了所有的黑锅。面对举国的一致声讨,他被撤去湖南省主席,调任军事委员会出任了政治部主任。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汪精卫就是这样卖国投敌的。蒋介石虽然不像汪精卫那样无耻,可也受此影响逐渐转变了态度,由原先的“积极抗战”转变为“积极反共”,导致了皖南事变的发生。
面对这种反共声浪,张治中仗义执言,多次规劝蒋介石要回到国共合作的道路上,切勿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党内亲日派的势力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抗战胜利后,举国上下的民众和美苏等国都希望国共之间可以避免内战。因此,蒋介石也装模作样连续表态,甚至还多次公开邀请毛泽东亲赴重庆共商国事。
张治中延安迎接毛泽东
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代表国民政府前往延安去迎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积极促成国家的和平。到了10月10日,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即“双十协定”,为和平建国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重庆谈判
1946年3月,张治中被任命为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到任后,他趁着蒋介石尚未公开翻脸之际,立即释放了许多被关押的政治犯,同时还多次去电规劝务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在完成战争的准备后,终于撕毁了“双十协定”。以全面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又在晋南、鲁西南、苏皖边、冀东、察南、辽南和热河等地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就此爆发了。
邓颖超
内战期间,张治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和平呼吁,始终坚持“兄弟不阋于墙”的主张,拒绝在辖区内与共产党部队作战。据邓颖超同志在《〈张治中回忆录〉序 》中记载: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蒋介石下野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已经损耗殆尽。面对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连连施压,他只得宣布下野,退居到溪口的老家观察局势。
李宗仁
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表现出一副“指点江山”的态势,可手中却没有多少实权。他一方面“同意和谈”,一方面又“划江而治”,坚持任命张治中为和谈代表前往北平进行谈判。
张治中深知,李宗仁虽然是代总统,但“北平谈判”还必须得到蒋介石的支持,否则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因此,他在北上之前还是前往溪口去拜会了蒋介石,得到了对方的“口头支持”。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率领邵力子、黄绍竑和章士钊等人抵达北平,机场迎接的人群中却没有看到周恩来,心中开始犯嘀咕。因为,他深知对方的为人,如此重大的场合不出席定然有重大缘由。
果然,当国民党代表团来到下榻的六国饭店时,就赫然见到大厅悬挂的标语——“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接着,周恩来严肃质问张治中:
文白先生,既然来北平是为了和谈,那为什么你事先还要去奉化,向蒋介石这个战犯头子请示?
面对周恩来直言不讳的诘问,张治中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看来,自己在和谈前去私下拜会蒋介石这个头号战犯,的确存在不妥之处。
北平谈判
4月13日晚,国共和谈第一次会谈正式举行,首先由周恩来就和谈草案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明确战争责任”和“惩办战争罪犯”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两点原则:
一、主要战犯必须惩办,在原则之下可以宽大处理;
二、针对国民党放走的日本侵华战犯260名,之后要重新审理。
周恩来讲话结束后,张治中作为国民党和谈代表也进行了发言。他首先对中共方面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其次对草案中不能接受的部分进行了陈述,最后这样感慨道:
我们以至诚之心希望中共能够领导国家,建设国家,以达到独立、自由和民主的目标。
不过,在讨论草案的具体细则过程中,国民党代表团还是提出了40多条修改意见,而中共方面只接受了20多条。最终,双方的焦点集中在了“战犯”和“渡江”这两个问题上,谁都不肯退让。
毛主席
形成僵局后,毛主席决定出面接见张治中,他还亲自到双清别墅门口迎接对方。在接下来长达四个小时的谈话中,张治中在“战犯”问题上竭力为蒋介石和李宗仁争取宽大,否则不仅自己无法回去复命,而且也无法达成和平协定。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终于表示可以对这些主要战犯进行宽大处理,但必须要明确和追究责任。
解决了“战犯”这个主要问题后,国共双方的和谈继续进行。不过,周恩来代表我党郑重声明,南京政府在4月20日前必须表明态度,否则解放军将会打过长江去。
张治中在发言中对周恩来的声明表示了质疑,认为这属于“最后通牒”。之后,他还打了一个极不恰当的比喻:
中国有句古话叫“兄友弟恭”,国共两党之间的争斗就好比兄弟之争,大哥管不好家,就让弟弟来管。过去哥哥有错,自己也感到惭愧,但弟弟能够担当起来,哥哥也会感到光荣。
当张治中讲完后,周恩来的脸上已经异常冷峻,他当即就严肃地表示:
文白先生刚才的几句话,我不得不辩白一下。对于“兄弟”的比喻,我不能够认同。国民党过去20多年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对近两年蒋介石所统治的政府来说,这不是兄弟之争,而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
张治中也意识到自己的比喻并不恰当,随即向周恩来道歉并且收回刚才的发言。会议结束后,屈武和另外一名代表携带草案返回南京,之后数日都迟迟没有消息。
渡江战役
经过数次催促,李宗仁和何应钦终于在20日共同签署了答复电文,明确拒绝接受这份和平协定。紧接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尚在北平的国民党代表团通过报纸才知道,就在南京政府拒绝接受和平协议后,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已经连夜成功渡江,就连南京都被解放了。看来,被国民党视为天然屏障的长江天堑根本不值一提,所谓的“划江而治”也只是痴人说梦。
南京解放
考虑到国民党代表团的安全问题,我党真诚希望他们都能留下来。除了极个别人以外,绝大多数代表团成员都同意留在北平。作为首席代表,张治中同意其他人留下,但自己既然受命而来,无论成败与否都应该回去复命。
周恩来闻讯后,亲自赶到六国饭店前来劝说,还这样语重心长地表示:
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
面对毛主席和周恩来的诚挚挽留,张治中也做好了留在北平的打算,可还是担心自己的妻小会遭到国民党的拘押。对此,周恩来表示他已经安排地下党组织秘密将她们转移到了上海,现在非常的安全,正在赶来的途中。
原来,张治中的夫人洪希厚和小女儿张素久留在南京,长子张一真、三女儿张素初和小儿子张一纯则待在上海。南京地下党员沈世酉接到指示后,立即将他们秘密集中到了上海,然后安排飞往青岛,辗转抵达北平与张治中团聚。
6月15日,面对战场的接连溃败,国民党当局却通过中央社展开了舆论战,污蔑共产党在和谈期间无故扣留和谈代表张治中。对此,他终于打破了沉默,于6月26日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其中提到:
我现在北平过着的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而且欣喜安慰的情绪也与日俱增。为什么缘由呢?我居留北平已八十多天了,以我所见所闻,觉得处处都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新的趋向,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已显露出新的希望。
1949年7月,随着建国的脚步日益临近,筹备委员会开始征集新中国的国旗等标识,很快就收到了3000多幅设计图。当时,绝大部分人都看好“复字第3号”,这是一幅在红色底案上由一颗五角星和一条金色横杠组成的图案。
在定稿讨论前,张治中专门找到了毛主席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认为:
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吗?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会联想到是一根棍了,像是孙猴子的金箍棒。
国旗备选图案
在开会讨论时,毛主席把曾联松设计的第36号图案拿给大家看,张治中首先表态赞成。最终,这幅五星红旗图案得到了筹委会的一致认同,被确定为新中国的国旗。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人民解放军已经准备由兰州和青海分两路向新疆进军。1949年9月8日,毛主席约见了张治中,希望他能借助自己在当地的威望积极促成新疆和平起义。
之后,张治中分别给陶峙岳和包尔汉去电,希望他们能断绝与广州政府的联系,尽快宣布起义以结束战乱。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陶峙岳和包尔汉等人终于幡然悔悟,率领新疆军政人员通电起义,彻底破坏了蒋介石长期经营大西北的迷蒙。据蒋介石的秘书周宏涛回忆:
蒋介石败逃台湾后最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人马歇尔,一个便是张治中。
新疆和平解放
新疆和平解放后,张治中凭借自己对那里的了解,认真汇总了大量的书面建议给毛主席,得到了高度重视。之后,我国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军政委员会,彭德怀担任主席,张治中被任命为副主席。
蒋介石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依然还在大力鼓吹“反攻大陆”,还在有意制造两岸的紧张局势。在周总理的委托下,张治中以个人的名义给写信,力劝台湾可以放弃极端立场,以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为重。
朝鲜战争结束后,面对可能的和平契机,张治中委托时任香港 《文汇报》总编的张樨琴秘密赴台进行接洽,以尝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期间,他又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告逃在台湾的人们》,规劝自己的亲朋好友和门生故旧都能摒弃前嫌,以积极促成两岸统一。
张治中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4年国防委员会成立后,毛泽东担任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由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担任,其中也包括了张治中。
1957年3月,张治中在民革三届二中全会上还一再强调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呼吁对岸同胞尽快回归祖国。此后,他不断为此努力和发声,还在《台湾应主动抛弃“美帝”》中这样写到:
每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翘首北望,宁不神伤?回来吧,家人亲友在盼望你们,祖国人民在召唤你们!
周恩来
到了60年代,随着那种极左思潮的泛滥,那场大运动开始了。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将领,张治中受到了严重冲击,不仅家中被查抄,人格和尊严也不断受辱。为了保护他,周总理多次指示:
张治中是我们党的好朋友,曾经三到延安,多次接送毛主席。
得益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保护,张治中虽然没有再遭什么大罪,可身体状况却急剧的恶化,于1969年4月6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临终前,他留下了自己的遗嘱:
我的病体是不行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年近八十,自无遗憾。我已不久于人民,别无他念,谨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张治中
张治中过世后,统战部门提出不搞告别仪式,可周总理却不顾大运动的漩涡,坚持要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总理本人不仅亲自出席,还通知了张治中的身前好友们也前来送别。@文史不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