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均寿命是——30岁。1996年的时候,也有专家经过数据论证说是35岁。

那为何古人平均寿命会是如此之低?

各代数据:“短命”真实存在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古代人平均寿命(1)

经统计,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史料记载和考古。

分别以例说明。

古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遗址中发掘出的40个个体骨骼化石进行研究,以科学方法测定出其中22人(其余18人无法测出),寿命是:14岁以下的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至50岁的3人,50至60岁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10×15 23×3 45×3 55)/22=18.6(岁)。这个结果应该是高估了,因为远古婴儿死亡率无疑很高,婴儿尸体相对不容易保存,因此化石更少。无论如何,这样估算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最可靠的了。

也可以看出,古代人的寿命确实短。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叹。

皇室龙子龙孙也活不长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古代人平均寿命(2)

按照正常的规律说,古代的皇室成员享受着最好的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吃好的喝好的,御医一抓一大把,应该比一般人寿命长。

但是,这类特定人群也做不到高寿,平均寿命依旧只有40岁左右。自秦朝以来,能达到80岁的帝王屈指可数。像乾隆这样能够活到89岁的帝王凤毛麟角。

可以看看正面两张图表,即便在大唐、大清两个有全盛之世的朝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也都在50岁上下,好不到哪去。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古代人平均寿命(3)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古代人平均寿命(4)

据清史稿记载,清历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平均寿命皇子32岁、皇女26岁,大量死于5岁之前。其中康熙爷共有35个皇子、20个皇女,五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岁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

其余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享受最好的医疗条件,尤其是最好的营养和生活水平,清皇族的寿命也不过如此。

古代人为啥“短命”?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古代人平均寿命(5)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的寿命短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早夭现象”非常严重——拉低了寿命的下限。很多婴儿就因为种种原因活一两岁就死了。即便是帝王家的皇子公主们,早夭现象也非常严重。比如康熙皇帝,他生有儿子35人,其中就有15个不到10岁就早夭了;宋神宗24个孩子,其中8个儿子6个女儿早夭。

“早夭”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几点:

医疗水平差。很多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在古人眼里是不治之症,比如天花、瘟疫、肺痨等等,甚至普通的高烧感冒都能要了一个人的命。

粮食少,饿死者众多。当然这只限于平民百姓,大家都知道,红薯、玉米、马铃薯等容易种活的粮食几乎都是明朝晚期才从美洲大陆传到中国的,此前中国人是经常吃不饱饭的,更别提天灾人祸的时候了。

战争不断。通过史料分析,中国在太平盛世,如盛唐某时期,平均年龄达到60岁以上,婴儿成活率也比较高。但其他朝代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最长命群体:文人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古代人平均寿命(6)

凡事总有例外,在相对“短命”的古代,文人群体普遍高寿。

先秦两汉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文人有20人,平均寿命为58.4岁。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汉朝的伏生活了92岁。

隋唐五代79人,平均寿命为65.6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欧体”传世的书法家欧阳询85岁,“柳体”的创造者、大书法家柳公权88岁……

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原因何在?他们存在着三点共性:

善修养、重情操。古代文人以圣人为楷模,多数时候能保持一份心灵上的恬静与淡定,可以说精神上是充实的,助于养生。

有坚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学而优则仕的指导思想给古代的文人锁定了人生目标,从而也培育了他们顽强韧性的特性,年近花甲仍孜孜读书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

勤奋多思。勤于用脑有益于健康,文人自是用脑很多,脑细胞充满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长寿。

这些说白了,就是心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