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和增量相结合,争取更多的优质企业,我们要一起干!”

近日,中山市“工改”与招商联动对接工作会议召开,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与中山市招商引资两大工作指挥部坐在一起,就“工改”与招商近期的联动对接工作展开充分交流。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更好更快推进“工改”和招商工作的“无缝对接”。

中山全面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之初,最为常见的问题集中在两个维度——

为何而改?如何改?

这场会议,是中山“工改”进程中最普通不过的一次交流会,却从侧面回答了有关中山“工改”一系列关键问题:“工改”的方法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空间重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工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业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工改”的现实意义,是实现产业发展逻辑的重塑、人居品质的提升、改革动能的再造。

因土地之困而改,因转型升级需要而改,因时代发展诉求而改——中山“工改”,为未来而改。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1)

1月4日,中山市小榄镇九洲基广成路工改项目集中拆除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2)

早在40多年前,中山就倾其所有“改”过一次。

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大涌的红木、沙溪的服饰……一批今日耳熟能详的中山制造,都是那段拼搏岁月的见证。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呈现出一幅万物竞发的景象,作为改革前沿的中山市,也拿出了前所未有的魄力。

在改革的春风中,一个传统农业城镇,开始向工业之都转变。

1984年7月,中山市委组织了一个6人小组,前往江苏省常熟、吴县、无锡等地参观考察,为中山带回了先进的经验。当年9月,中山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发出号召,各级干部要克服“小农经济思想”“小手工业思想”“小商贩思想”。中山随即拨重金支持工业发展,并兴修了一批公路、电路、电信、厂房等基础设施。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彼时,中山人没有静观其变,主动出击,牢牢把握住了历史性机遇。凭借开放的政策、毗邻港澳的区位、“三来一补”的模式,一批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1979年,中山镇(区)村办工业有468家,从业人员28403人,总产值近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7.79%。而仅仅过了3年,村办工业已增至2900多家,总产值4.27亿元。

随着开枝散叶的个体企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一批规模庞大的工业集聚区正在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山各镇(区)已经专门划出区域,形成连片加工出口的工厂区。到了90年代,中山已经有意识地规划与招商引资,并开办起一批工业区。截至2000年年底,中山各镇(区)自报工业区共197个。

伴随工业区成长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的专业镇经济模式。

到20世纪末,中山已经具备了集中的优势产品和生产环节,“一镇一品”“工业立市”的政策先后提出,恰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山专业镇的“金字招牌”成功闯出市场,服装、电器、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当时的全国市场中站稳了脚跟,造就一批赫赫有名的“中山货”。

新世纪的春天,在中山持续了近十年。

时代的浪潮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奔涌。2007年以来,珠三角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自发转移,一些企业谋求内部提升、转型提高附加值。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我国整体工业结构持续转型。2010年前后,国家出台关于劳动合同、节能减排等系列政策与规定,再次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全国各产业重视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我国逐渐步入新发展阶段。

而传统发展模式下对土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粗放式发展带来的低附加值生产,对新时期的中山提出了新的考验:作为全省土地面积倒数第二的地级市,在开发强度接近40%的背景下,如何换挡提速?

中山必须再次赶上时代。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3)

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全球经济产业格局加速演变,中山若要与时代继续“同频共振”,就需要明晰当下的挑战与机遇。

中山要“向外看”:

随着国内与全球经济发展与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山的传统产业优势逐渐减弱,更多国家与国内城市成为中山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者。据统计,中山2000年至2010年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约19.8%,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至2020年则落至1.5%。

数据巨变的背后,是中山产业升级迟滞的剧痛。

面对新兴高端产业的丰厚利润,低技术附加值的传统产业相形见绌,中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产业利润逐渐变少。以智能化工厂为例,其可以科学地编排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整合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在“互联网 ”下的智能制造使工厂直接面对顾客,不仅没有了营销费用,而且可以取得原本给经销商的利润,这是传统制造产业可望而不可即的产业优势。

市场竞争之下,中山的优势资源也可能外溢至周边地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山15岁至59岁年龄人口在全市占比约75.44%,在全省仅低于深圳(79.53%)和东莞(81.41%),是全省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而放眼中山周边,珠海、深圳、广佛以及近年来经济增速不弱于中山的粤西地区,其优势产业对中山的企业与年轻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若再不寻求改变,中山本土企业与人才可能会进一步流失。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4)

5月6日,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片区集中拆除工作正式启动。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还要“向内看”:

当前中山传统制造业的单位土地面积效益低、能耗大,且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在中山市约33万亩现状工业用地中,亩均税收仅约10万元/亩,为珠海、东莞的1/3。另一方面,“低效工业园”之所以“低效”,还因为其不具备相应的园区管理,也没有完善的生活、生产、生态配套设施。长久以来,产业集聚但生产粗放,“小散乱污”企业让中山不得不在环境治理、生产安全监管、优质人才与企业引进等领域给出对策。

中山城市内部的一些“旧疾”也需要一个契机来解决。土地碎片化、低效化使用问题最为严峻,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实施减量规划的地级市,中山土地开发强度接近40%,本地企业增资扩产、外地企业入驻中山近乎“无地可用”。此外还包括水污染,城区规划,社会治理,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问题,也要求中山必须谋求一变。

中山亟须一次势如破竹的改变,再次拿出不破不立的魄力,打破“小富即安”的观念,焕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盎然生机。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5)

新时期,挑战多,机遇亦多。

中山该如何利用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优势?毗邻深圳,接壤广佛珠江,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最优解,中山的产业、规划、营商环境等,需要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大湾区的融合互动发展,产业发展方向需要更加适配大湾区前进方向。

靠改革起家的中山,依旧需要改革破局。

2022年5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 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 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同时,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任务——

中山接过历史性一棒。

6月,省委正式批复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要求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这是全省首个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中山乃至大湾区、全省而言,意义深远。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6)

7月28日,中山市板芙镇举行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动工仪式暨卓航·点点科创城智能制造项目开工典礼。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这个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背景下,唯有改革中山方能突破重围、弯道超车,唯有改革中山方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省委部署中山建设实验区,对中山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对省委、省政府能委托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原则上都下放实验区实施;意味着对属于中央事权事项,中山可积极争取中央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意味着中山可直接复制其他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已获下放的省级权限。

政策支持力度之大非同寻常、前所未有,必将为中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加快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注入强劲动力。

而插上翅膀、注入动力的基础,就在发展空间、在土地资源、在发展逻辑。

中山,必须以破解土地碎片化利用之变,带动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的裂变。

时代在变,中山必须跟着变,甚至要超前变。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7)

号角,从2022年年初吹响。

1月4日,中山高规格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动员大会,数百名“工改铁军”共同唱响《敢问路在何方》,“工改”攻坚大幕拉开。

1月14日,中山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首次通过立法形式推动“工改”。

2月11日,中山出台《关于促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全面加快村集体连片低效工业用地和市、镇(街)属企业用地改造升级,统筹促进其他土地权利人的低效用地再开发。

2月16日,中山2022年度第二批“工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其中火炬开发区沙边片区项目预计将增加60倍产值,该案例得到《人民日报》报道。

3月28日,中山推出“中山看地云”平台,“工改”地块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交通布局、周边产业配套等情况一目了然,实现了企业线上选定心仪地块,并直接与市招商指挥部和镇街洽谈项目落地事宜。

4月15日,神湾镇外沙村11亩“工改”腾挪园正式动工,成为中山首宗集体建设用地“拿地即动工”项目,标志着产业项目“拿地即动工”模式从中山公开出让的国有工业用地推广至集体工业用地。

5月6日,中山2022年度第三批“工改”项目集中动工拆除,此前4个月已整理工业用地近7000亩,拆除低效厂房超130万平方米。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8)

中山第三批“工改”项目拆除现场。叶志文 摄

6月9日,中山发布《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企业搬迁腾挪补助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市级层面支持企业不停产改造的事后奖补。

同月,西区街道金昌工业聚集区改造升级一期项目成功发行第一期专项债券,成为中山首个专项债支持“工改”的项目。

8月2日,中山召开2022年上半年“工改”工作总结会,截至6月30日全市开展拆除整理地块211宗,共拆除整理低效用地面积8935.46亩,拆除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拆除任务比例近70%。同日下午,神湾镇诚艺·外沙科创城(一期)举行动工仪式,开创了中山有史以来“单一主体归宗改造”项目建设的先河。

在20多万亩低效工业用地上,一场关乎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改革,已然启动。

中山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南方观察中山为未来而改)(9)

中山“工改”,还改出了项目落地新速度。

16分钟、11分钟、8分钟!通过“预受理”审批模式,再造审批流程,中山不断加快建设项目从审批到动工的用时。近日,阜沙镇粤皖装配式建材阜沙基地项目与西区街道日丰股份高端装备工业园项目摘牌动工,将最快纪录刷新至8分钟。

截至8月底,中山“工改”已拆除整理近万亩土地,完成年度任务的70%以上,规划了66个地块用于企业腾挪安置,用地面积近2500亩,目前已完成安置近300家企业。全市已出台“工改”政策文件超50项;全市“工改”项目已完成招引企业超120家,投资总额近108亿元,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88家,投资总额超177亿元。

近9个月来,中山“工改”改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出了“凤凰涅槃”的信心。

如今这热火朝天的一番图景,与40余载前那个大刀阔斧改革的城市遥相呼应。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跌宕起伏,这一场没有退路的全城攻坚战,注定载入中山史册。

这一次,中山势必赶上时代,中山势必再创奇迹。

中山,“工”坚克难,“改”出未来!

【策划】龚晶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少宏 记者 罗丽娟

【作者】 陈少宏;叶志文;罗丽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