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尔也

京山方言大全顺口溜 京山永兴方言里的文化(1)

方言,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但语言的流动性及渗透性都比较强,很多外来语和周边地区语言与本地语言不断的交流融汇,往往使一个地方的语言愈来愈丰富,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永兴,东近应城,南接天门,西北毗邻新市地区,是郧国楚地的中心地带,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故永兴地区的方言既丰富,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楚文化

1、“不服周”是江汉地区都有的方言,但只有永兴人说起来咬牙切齿:“老子就是不服你的周!”表现了楚人对周王朝痛之深,恨之切,说明当年深受其害。

楚人为什么不服周呢?因为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芈姓的楚分封到了汉江流域方圆不到五十里的蛮荒之地,楚人的先祖鬻熊还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周王竟薄情寡义,没有顾楚人的一点面子。楚人偏居一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好不容易搞的像点样子了,周昭王为扩大地盘,三次伐楚,以强凌弱。楚人疲于奔命,东躲西藏,直到周昭王溺死于汉江才勉强罢休。

那时候荆楚大地尚未开发,原始森林遍布,恶兽巨蟒出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为躲避大周朝虎狼之师,人们天天“跑反”,吃尽了苦头,楚人能不痛恨周朝吗?索性“不服周”,不纳贡赋。“不服周”这句话就流传下来了。

2、不讲“周公之礼”。永兴人对那些讲礼行的人常说:“我们不讲那周公之礼”。我们都知道,孔子协助周公制礼仪,礼仪就是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不服周”的楚国人肯定不遵守周公的礼仪,所以周公之礼是被永兴人鄙视的。

3、日天不醒。这里的“天”是指周天子,这是骂周天子不讲道理,“不省天日”,依然传承了楚人对周王朝的愤怒。

4、日嘛老大。永兴人喜欢说“日嘛老大”,由此衍生出不少带“日嘛老”的语汇。如说什么东西好,就说“日嘛老好”,说狡猾的人是“日嘛老滑”,还有“日嘛老多”“日嘛老狠”等等。

据我下乡插队的那个湾里一个读过很古书的黄华久先生说,这句话很有来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也不是现在形容一个东西很大的意思。他说“日嘛老大”就是“日他妈的老大”,这是郧国人骂楚国人的话。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后,又欺负周边的小国,特别是属予“汉阳诸姬”的郧国深受其害,郧国人不满,就骂这个老大了,一直流传至今。至于华久先生说的有没有根据,我就不知道了,也无法考证。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东西到哪里去考证呢?不过说话爱加“日嘛老”,可能是受“日嘛老大”的影响,似乎是永兴方言的一种特色。

二、地方文化

“汪林冈造反一一没有打仗”。

“观音岩的菩萨一一应远不应近”。

这两句歇后语都源出于永兴。永兴人把“打算”说成“打仗”,如果有人问,你今年的50岁请不请我喝酒?永兴人往往回答:“‘汪林冈造反一一还没打仗’呢!”

汪林冈造反其实是打了仗的,只不过被镇压下去了。据光绪版《京山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由于清王朝日益腐败,民不聊生,汪林冈人金元方与落第秀才潘炳南,以信奉“灯主教”纠集会众,在汪林冈秘密打造武器,密谋造反。二月十七日,起义爆发,造反人马攻破县城,火烧衙门。知县仓惶出逃后,立即召集杨桥、宋河诸团练围攻汪林冈。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金元方、潘炳南被擒,处以极刑。这是永兴人在反清浪潮中的一次小小的农民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以后的辛亥革命刘英的永漋河起义起了示范和促进作用。这句歇后语记录了这一历史事实。

观音岩的第一座寺庙一一吉祥寺,是唐朝尉迟恭任襄阳太守时主持兴建的。到明朝时期香火最为旺盛,周边各县朝拜观音岩的信徒络绎不绝,都说观音岩的菩萨最灵,求子求福有求必应。但本地人却不相信这里的菩萨。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出家的和尚、道士的骗人把戏。故“观音岩的菩萨一一应远不应近”这句话就流传下来了。

二、抗日文化

1、日古打劲。永兴人形容某人集中精力劲头十足时,往往用“日古打劲”,说这个人“日古打劲”地在搞。其实本意不是这个意思,是指日本鬼子与叛匪古瞎子古鼎新一起打王敬哉的128师。这个词是从沔阳、天门传过来的。抗战初期,驻扎在沔阳的王敬哉的128师是坚决抗日的,但他部下的一个旅长古鼎新在汉川叛变投降日本人,日、古联合起来用飞机大炮攻击128师,综致惨败,王敬哉被俘。当时京天潜沔的老百姓无不愤怒,痛骂日本鬼子和古瞎子。永兴人民十分痛恨日本鬼子,当时永兴镇上有日本人办的小学,可何畈的孩子就是不上亡国奴的“官学”,村里请来先生开办自己的学校,学生将课本上的“日”“古”两个字都抠了。老师检查,发现课本抠的大窟小眼,正要发火,仔细一看,抠掉的是“日”和“古”,也心领神会地笑了。

2、日古隆冬。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我对永兴的方言很感兴趣。“日古隆冬”本来是指敲锣打鼓很热闹,但为什么说“日古隆冬”呢?也是华久先生告诉的,是根据“日古打劲”发挥出来的。意思是说别看日本鬼子和古瞎子搞的这么热闹,已到隆冬,看他还能蹦跶几天?时间一久,本义反倒没有了。

3、日古溜秋。形容一个人不坚持到底,中途溜之乎也,往往用“日古溜秋”。是说日本鬼子和古瞎子兔子尾巴长不了,也是华久先生解释的。

4、日必稀烂。华久先生说,这个“必”不是人们理解的丑话,而是希望日本鬼子和古瞎子一定会同室操戈打的稀巴烂,最后必然被赶出中国去。1945年,果然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了,永兴人们欢欣鼓舞。

三、书卷文化

在永兴的方言中,还有些书卷气十足的语言,连目不识丁的老头、老婆子都运用的非常娴熟。

1、日晓半夜。经常听到老人们特别是老婆婆们说起旧社会来,常说“日晓半夜地做死做活,还是吃不饱。”就是说太阳未出来就下地,半夜里才收工。是一句文绉绉的话,由于通俗晓畅,人人都能听懂,故演变成了方言。

2、扬天野地。孩子们顽劣不听话,总是以“扬天野地”形容。这是以“天地”为结构,以动词作谓语的联合词组,也同样成了永兴人常说的口头语言,丰富了永兴的语言文化。

3、娼妇。本是指秦楼楚馆的妓女,也是书面语言,但农村的老娭巴在亲切的玩笑和佯装嗔怒时,总爱以“娼妇”称年轻妇女,往往说:“这个娼妇耶……”完全失去了本义,是一种亲昵的玩笑。

4、啰噪。啰噪本是书面语言,就是吵闹、嘈杂的意思。《桃花扇》里有“早闭宅门,不许再来啰噪。”永兴的妇女对那些好动而不本分的孩子总爱说:“你多啰噪啊,像‘骡子骨头’!”这是永兴的语言特色,其他地方很少听说过“啰噪”,可见文学语言来源于生活。

5、风窜子,学名餐条鱼,大部分地方称“刁子鱼”,只有永兴众口一词叫“风窜子”。风窜子,形如杨柳叶,在水面上飘忽不定,如旋风,似闪电,多形象啊!风窜子一名可有来历,《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游鱼”是描写探春、李纨、李琦、岫烟钓鱼的故事,行文非常细腻生动:“探春把丝绳抛下,不及十来句话的功夫,就有一杨叶窜儿吞着钩子,把飘儿坠下去了。探春把竿一挑,往地下一撩,却是活迸的。”作者在此回的注释中解释道:“杨叶窜儿,就是形如杨柳叶的风窜子”。

永兴的方言到底有多少,我也不知道,肯定不止我收集的这几个,丰富的语言文化要靠大家都动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