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持续提升,初步建成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实现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具备全球10天逐3小时10公里分辨率、全国24小时内逐小时5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能力,可发布逐3小时滚动更新的强对流客观预报指导产品,台风路径预报等多项气象预报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报准确率精细度稳步提升)

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持续提升,初步建成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实现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具备全球10天逐3小时10公里分辨率、全国24小时内逐小时5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能力,可发布逐3小时滚动更新的强对流客观预报指导产品,台风路径预报等多项气象预报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从站点到格点——

初步建立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

从前,人们时常调侃,天气预报中的局部地区是一个神秘的地区,没人知道它在哪里。而现在通过智能网格预报,气象预报已经可以精细到乡镇(街道),甚至社区。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中,气象部门构建了冬奥气象“百米级”预报技术体系,实现了冬奥山地赛场的0至10天“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以及冬奥关键点位0至10天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为保障赛事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与我国大力发展的智能网格预报密不可分。自2014年起,在中国气象局整体规划和推动下,我国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业务和产品体系。从全国2400多个县级台站城镇预报起步,逐步实现全国逐10公里向5公里空间精细化、常规要素向包含灾害天气和环境要素等全要素、短中期向涵盖短时临近和延伸期的无缝隙、中国区域向全球拓展的空间全覆盖的现代化气象业务大发展,初步建立分钟级滚动临近预报、逐小时更新短时预报、定时短中期预报和逐日延伸期预报业务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基本实现预报业务产品从离散站点或落区到数字格点的转变,形成全国5公里分辨率0—30天的逐1小时/3小时/12小时、全球10公里分辨率0—10天逐3小时的预报产品体系,建成国省共织一张“网”的业务流程。

各地根据实际也打造了深具特色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如陕西省气象局研发的适合本地实际的精细化智能网格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方法及协同订正技术,建成具有陕西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推出系列高精细度、高准确率的智能网格预报客观产品,整体构成陕西“秦智”系统。

1月14日,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北京城区预报服务组成员 讨论冬奥开幕式演练期间天气 图/文 叶芳璐

与灾害赛跑——

啃下强对流天气预报这个“硬骨头”

今年7月20日,江苏多地出现龙卷风。中央气象台提前两天提醒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并在20日当天早间全国天气会商中进行了细致分析,多渠道提示防范龙卷风。龙卷风、冰雹、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时空尺度小、发生突然、变化剧烈,极易造成严重灾害,对其发生发展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活动规律和机理的认识,一直以来是国际气象界面临的挑战性难题之一。10年来,气象部门大力推进强对流天气的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全力啃下强对流天气预报这个“硬骨头”。

近年来,气象部门加强新资料、新技术实战应用,依托多源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技术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产品,中央气象台建立了高频滚动的0—12小时主客观短临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并联合地方气象台共同形成覆盖0—3天的无缝隙短临短期预报预警业务。从2021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基于多尺度变幅光流临近预报技术等构建快速滚动临近短时降水精细化预报,实现降水0—2小时逐10分钟精细化预报,各量级准确率明显优于持续性基准预报,提升幅度达5%—12%。特别是在今年以来,针对龙卷风等极端灾害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央气象台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基于全球模式的2—3天龙卷潜势预报、基于对流可分辨数值模式的2—6小时龙卷短时预报、基于雷达等多源资料的龙卷识别与外推预警以及龙卷灾调核查制度在内的龙卷风全流程监视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

在推进“上下联通、左右贯通”的新型气象业务建设方面,2022年中央气象台联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河北、河南、四川、山东、北京等试点省份开展国省协同短临预报业务试验,积极探索与打造以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 3.0)为载体,“直连互通、循环闭合”的新型短临业务流程。

而在地方,龙卷风预报预警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国内首个专门研究龙卷风的科研机构——广东省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成功发布专门龙卷风预警,建立国内第一套最详细龙卷风灾情调查数据库,并建成省内首个面向铁皮屋和工棚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系统。

5月9日,中央气象台针对粤港澳地区即将出现的强降水 天气组织专题会商。图/文 庄白羽

从追赶到超越——

台风预报能力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台风监测分析业务实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台风预报业务实现由主观经验方法为主向客观预报方法为主的重大技术转变。2017年到2021年,中央气象台24—120小时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分别为73公里、129公里、196公里、260公里、342公里,预报能力优于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日本气象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全球热带气旋预报业务逐步拓展,我国先后开展了北印度洋热带气旋预报业务、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高影响热带气旋预报业务试验。去年9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同化预报系统实现版本升级,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全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预报能力。

实现全球预报的不仅仅是台风,还有高温、寒潮等高影响天气。目前,气象部门已具备覆盖六大洲(除南极洲以外)的降水及相态落区预报,全球智能网格降水(含相态)、气温等要素预报,全球1万多个城市气象要素客观精细化预报,全球灾害性天气综合预警,全球重大灾害性及高影响天气监测分析,全球重大活动天气服务保障等全链条全球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定期提供全球天气公报、全球及“一带一路”243个重点城市当地时间的未来5天逐12小时预报,全球灾害性天气监测月报、季报及年报和全球灾害及高影响天气分析报告等产品。依托这些产品,包括中欧班列运输、海外企业运行等,都有了更好的天气保障。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明禄(许映龙、孟庆涛、刘嘉慧敏、陈献朝、屈静玄、李兆明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张琳皓 谷星月 宛霞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