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是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七部电影作品,不同于《撞死了一只羊》仅在艺联和片方指定影院上映,本片是万玛才旦导演首部在全国公映的作品。

女权主义 歌(一曲女性主义的挽歌)(1)

影片由《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原班人马制作,在保留导演个人风格的前提下,《气球》的故事性大大增强。

《气球》曾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国内权威电影节,女主角索朗旺姆更凭借本片荣获第2届海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女权主义 歌(一曲女性主义的挽歌)(2)

《气球》

导演:万玛才旦

编剧:万玛才旦

主演:索朗旺姆 / 金巴 / 杨秀措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藏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11-20(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01

气球符号与隐喻

本片的开头,高原上的草地和羊群就将观众带入了藏区生活之中。

两个孩子拿着不寻常的气球玩耍,这是气球在片中第一次出现。爷爷没有察觉到气球的异样,等到父亲达杰烫破了避孕套吹成的气球,爷爷感到不理解,父亲只能解释那不是小孩子玩的气球,两代人因为现代生活产生的鸿沟昭然若揭。

女权主义 歌(一曲女性主义的挽歌)(3)

孩子们一直没等到达杰承诺的气球,又一次拿走了枕头下仅剩的避孕套,用它吹成气球换了邻居孩子的口哨,这是气球第二次出现。为此邻居家的父亲还找达杰兴师问罪,认为避孕套吹成的气球使他们全家蒙羞,女儿甚至离家出走。达杰为保护孩子与邻居大打出手。

影片的最后,真正的气球终于登场。达杰为两个孩子带回了又大又红的气球,在玩闹中一个气球破了,另一个飘向空中。处在不同地方的众人都望向空中,空中的气球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一种符号。

虽然气球的隐喻没有直接在影片中点名,但电影上映前的海报已经将气球与母亲的孕肚联系在一起,另一版海报中气球尾部的套环也有隐喻避孕环的意味。

女权主义 歌(一曲女性主义的挽歌)(4)

片中的卓嘎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名普通藏族母亲,一边要违背自己的意愿生下原本打算引产的胎儿,一边又要承担计划生育政策下超生的罚款。

物资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卓嘎只能得到免费分配的限量避孕套,家中淘气又没有娱乐活动的两个小男孩又把仅剩的避孕套吹成气球玩,这也是卓嘎意外怀孕的直接原因。

家中本就有大男子主义的达杰虽然对卓嘎一片真心,但大小事情从倒水做饭到喂羊带娃都要卓嘎一个人承担,卓嘎对此本没有怨言,意外怀孕也可以选择不生下来。

此时当地上师的预言抹杀了卓嘎自由选择的权利,“爷爷会转世回家”成为达杰坚持要卓嘎生下孩子的理由,他在争吵中甚至向卓嘎动手。在此之后,卓嘎再也没有露出笑容,并且更加坚定了不要孩子的想法。

达杰汪洋父子二人追到了即将开始引产的手术室前,儿子的祈求成为了压倒卓嘎的最后一根稻草。气球的表层含义与隐喻之间的巧妙联系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无论是避孕套气球还是真正的红气球在影片中都具有世俗和自由的属性,但片尾飘向空中的气球标志着自由的丧失,传统与信仰仍然掌握着话语权。

02

个人风格的电影语言

影片两次运用停电转场,一次是借种羊喝酒雷阵雨停电,一次是两个弟弟看汪洋背上代表奶奶转世的黑痣停电,场景转换的同时巧妙地将藏地落后的生活水平表现出来。

梦境般的意识流场景在《撞死了一只羊》中就多次运用,《气球》中的梦境只出现了三次,并且隐喻更加直白。

女权主义 歌(一曲女性主义的挽歌)(5)

第一次是看汪洋黑痣停电后,两个弟弟摘下了黑痣,在青海湖边的沙地快乐的追逐奔跑,黑痣代表已故奶奶的转世,摘下黑痣表达了摆脱宗教束缚,追求自由的期望。

第二次是爷爷去世后水中的倒影,达杰思念去世的父亲,象征父亲会回到自家转世的梦境。

梦境再次出现是卓嘎和卓玛欢笑嬉闹,卓玛没有成为尼姑,以一个世俗化的形象出现,这三个梦境表面上毫无关联,但在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中呈现出对立拉锯的观感。

此外,影片还多次使用水中倒影的镜头,水中倒立的影像全部出现在爷爷突然去世后,在剧情发展中具有否定、反面的含义。

梦境中爷爷驼背的身影在水中以倒影呈现、得知自己怀孕后卓嘎复杂的神情倒映在水盆的水中,都传达出片中矛盾的逐渐升级。

女权主义 歌(一曲女性主义的挽歌)(6)

种羊与母羊同样是贯穿全片的线索,隐喻藏区传统男女关系。

女性几乎没有选择生育的权力,而男性对女性缺乏关怀,孩子生下来也是女性抚养,女性的个人价值泯灭。

片中的种羊完成配种后就被送回了朋友家,而生不出羊羔也不吃食的母羊最终被达杰卖给市场,离开市场前屠夫宰羊的镜头预示了母羊的悲惨命运。

现实中的女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世俗价值观的冲击让卓嘎开始思考更多现实问题,老丈人转世的胎儿与超生的罚款和抚养的压力相比究竟孰轻孰重,这也片中卓嘎与达杰最大的矛盾。

达杰虔诚信佛,认为上师的预言必定应验,并且迫切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转世回家,但却不考虑卓嘎的个人意愿和家庭将要面临的负担。

尼姑卓玛的故事线是对影片矛盾对立的升华,从角色登场开始,跟拍的长镜头就营造了相对压抑保守的氛围,角色压低的帽檐只露出半张脸,寸头的造型一时间让人难以区分性别。

和侄子藏语老师的重逢逐渐让角色两人的过往和卓玛成为尼姑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结合卓玛自述“造了一辈子还不清的孽”以及本片主旨,两人年轻时可能也有过意外怀孕的故事。

恰好,老师送给卓玛的书讲述两人曾经的故事,书名就叫《气球》。

03

现实意义的升华

不同于万玛才旦导演此前的作品,《气球》聚焦女性与生育题材。

藏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女性的生育自由的权利不仅被宗教信仰否定,还被家庭关系牵制。

信仰与现实如何抉择,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气球》中的女性关怀,虽然尚有男性视角的生涩感,但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藏区女性题材的缺失。

女权主义 歌(一曲女性主义的挽歌)(7)

文艺片常见的问题如故事薄弱、镜头抖动等等在本片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完整的故事主线以及贯穿全片的线索通俗易懂,几个梦境般的写意场面突出了万玛才旦导演的创作特点,在不失去影片独特性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满满的诚意。

导演让片中的矛盾冲突以一种平静、稳定的方式展开,看似没有高潮迭起的场面,但影片最后众人遥望天空的场面像是一个留白,留给观众时间产生思考、回味影片内涵。

这样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影片,值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