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础知识之六(聊聊天道六十一)(1)

第四十四章故事情节:关于格律诗事件本身的思考。

第四十四章

1、深圳乐圣音响有限公司诉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一案以乐圣公司的败诉而宣告结束,一场诉讼在乐圣知名品牌的烘托和媒体的大肆炒作下使格律诗公司一夜之间名扬四方,诸如扶贫的公司、发烧友的朋友、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产品……几乎所有的化妆品都涂到了格律诗品牌的脸蛋儿上,没有花一分钱广告费而获得了最好的广告效应。同时,这场诉讼也把乐圣公司逼上绝境,或倒闭,或就范,已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

我想起豆豆第三部小说中《天幕红尘》的一段场景描写:

多米诺骨牌的种类很多,他挑了一种高级纯木的买了一盒,因为服务员说这种木质的声音好听。不干胶标签贴纸他选的是可以写字的那种,每片贴纸的尺寸比骨牌小一点。奥布莱恩回到总部大楼的时候正值公司下班时间,大家都往外走,他往里去。进了办公室他先在桌上摆了多张骨牌,骨牌约6厘米高、4厘米宽、1厘米厚,比国际比赛常用的骨牌尺寸大一些,原木色的,黑里透红,手感很滑润。他轻轻推倒第一张,后面的“哗啦啦”都倒了,声音果然好听,这让他很愉快。他在不干胶贴纸上写了一个公告,叶担任德国!“高层职务”的标签,揭下贴到一张骨牌上。于是奥布莱恩又在不干胶贴纸上写了一个“涉嫌特大偷渡一刑事传唤”的标签,揭下来贴了第二张骨牌。如果将刑事传唤看做是一个节点,那么节点后面的变化就复杂了。叶子农可以选择回国应讯,也可以就势加人!“联盟,也可以选择被迪拉诺公司接受。回国应讯可能被限制出境或定罪,也可能公开揭露所谓“真相”。拒不回国应讯可能会被德国政府出于外交压力驱逐出境,也可能被!“联盟调动职务进入纽约总部……每个选择里都有变数,每一个变数又会引发一连串的变数,都会带来不一样的后果。无论有多少变数,有一条是不可改变了:叶子农再想过“没人在意你是谁”的日子是不可能了,他将成为“知名”人物,必须选择,必须表态。既然出离立场的观点在场的圈里无场可立,那么奥布莱恩要做的,就是将叶子农一把扔进“场”的圈子。之后他又写了第三张:联盟道歉。第四张:北京方面的表态。第五张:媒体猜测版本。第六张:被德国移民局驱逐出境。第七张:迪拉诺公司提供帮助……奥布莱恩一共贴了多张骨牌,推断了种可能的结果,其中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叶子农屈服了,从世界民主联盟过渡到迪拉诺公司。他把多张骨牌按因果关系和不同走向依次码好,轻轻推倒写着公告,叶担任德国!“高层职务”的第一张,后面的骨牌从点到面哗啦啦倒了一片,声音因为贴纸比刚才沉闷了点,但依然不失清脆,还是那么好听。一张,只需小小的一张,就启动了一条社会能量的因果链。

所不同的是,在本书中丁元英推倒的这副“多米诺骨牌”,其结果的导向都在丁元英的算计之中,而奥布莱恩不在乎其最终的结果如何,他要的只是让叶子农表态,让他有立场。

作者用“多米诺骨牌”形象的揭示了“因果”链的逻辑关系,每一件事都即是一个果的存在,同时又作为一个因的存在,导向下一个可能的果。同时,作者也借奥布莱恩这里揭示了“每一个选择里都有变数,每一个变数又会引发一连串的变数,都带来不一样的后果。”。

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林雨峰最后坐在丁元英面前的感叹:林雨峰从心里再一次感叹杀富济贫设计的精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时间与空间的协调、看似平庸而大智若愚的招数……就这么在不知不觉里融为一个期望的结果,这需要多么严谨的思维和对繁杂事物的精确判断。

丁元英需要在这些复杂的交叉路口对每一个“因果环节”都需要做出非常精确判断。细辨什么因在什么条件下会导致什么结果,然后这个结果又在什么条件下会导致什么结果。也就是丁元英前面说的一句话:,因为条件的条件的条件,因为因果的因果的因果。

那么我们也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丁元英之所以能够设计这样一套招数,并不是因为丁元英具有了一个什么“神”一样的“丁元英思维模式”(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而是丁元英对“因果、实事求是、自觉、觉他”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证悟及实践。

所以我要想成为丁元英这样的人(我自己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就期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我们不要把方向搞错了,不要去研究所谓的“丁元英模式”、“丁元英格局”或者说什么“丁元英看透人性”这种相。而是去研究本质性的问题,如:因果、实事求是、自觉、觉他。

反过来我们站在林雨峰的角度,在这副多米诺骨牌倒塌传递的过程中,只要随便其中一个环节发生一点变数,或许都不会导致今天这个结果的发生,可这个结果却偏偏发生了。我们也可以思考我们当下的每一个结果,是不是我们在这个结果之前,我们随便改变其中一个环节或者我们的选择,都可能会导致不是今天这个结果?那为什么我没能改变今天这结果?是什么原因?

说到底,还是说到自我的觉悟上,觉悟什么?觉悟自己的文化属性与自己命运的因果关系,觉悟自己如何改变自己的文化属性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觉悟当下的自我!

那么我们也得觉悟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

2、一时间,报纸、电视、网上围绕着得救标准与得救之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而林雨峰的微妙之死更激化了有识之士针对丁元英个人的痛斥。

在这种特别时间、特别事件的大背景下,丁元英知道各种社会评论会铺天盖地,也知道自己会招惹一片嘘声。至于别人是什么观点?对与不对?他已经不再关心了,因为芮小丹不在了,这一切于他而言就没有意义了。

然而,丁元英这个名字却无疑已经臭名昭著。

就如奥布莱恩想的:叶子农再想过“没人在意你是谁”的日子是不可能了,他将成为“知名”人物。

丁元英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到古城就是想过清静的日子。而今天这个结果自然也在他那个“多米诺骨牌”的推导结果范围之内。他就再也过不了他想过的那个清静日子。丁元英能看不到今天这个结果吗?肯定能,所以这里就体现了他对芮小丹的爱,也体现了他对任何结果的直面与承担,一种真正意义上无所畏惧的男子汉大丈夫。

各种报社的摘录,其实就是作者用一种方式来引导我们从一个事件的整体宏观角度去思考事件本身所表现的意义。(“因指见月”,就是我们不单单要思考其细节,更要跳出细节来思考整体,方能看到指向的月亮。)具体就不做摘录和解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