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都有得意高兴的时候,也有失意黯然的时候。

人们常说,得意时要淡然,失意时要坦然。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难。

在文学史上,表达春风得意时兴奋心情的诗作,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白、孟郊、刘禹锡这三位的作品。

只是得意之后到底怎么样了?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点经验教训。

李白为何作清平调(李白孟郊刘禹锡)(1)

落花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1. 得意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像众多的文人一样,想用自己的学问来匡扶社稷,造福百姓。

为了当官,李白也是很拼的。33岁以前的李白,早负盛名,四处游历,为了谋得官职,四处拜谒结交权贵,可惜处处碰壁,无奈之下,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耕读隐居。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听闻玄宗外出狩猎,李白前往献上《大猎赋》,可惜唐玄宗并不赏识。

李白无奈,只好曲线求官,进长安结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玄宗御妹玉真公主献诗,诗作最后两句“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不乏阿谀奉承之嫌(心疼诗人一分钟)。

又拜见当时的高官贺知章,献上诗作,贺知章深为折服,称他为“谪仙人”。

可惜又是三年辛苦,一事无成,李白发出”行路难“的感慨,愤而离去,但对前途依然乐观,认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元742年,李白42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终于看到了李白的诗作,对其十分仰慕,下诏书召李白进京。

李白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拨云见日,内心兴奋无以言表,一篇狂出新高度的新作《南陵别儿童入京》横空出世。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代: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因为高兴,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因为高兴,一进门就大呼小叫,要人杀鸡酌酒;因为高兴,孩子们都敢上前牵衣嬉闹。

诗人一边饮酒,一边高歌,黄昏舞剑,与日争辉,真有点忘乎所以。

我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时不我待,我要赶紧策马扬鞭奔赴京城;我就像那晚年得志的朱买臣,那些嘲笑我的、看不起我的人,都见鬼去吧,我此去定会平步青云。

最为张狂的莫过于尾联,我出门来仰天大笑,奔赴长安,要实现自己“宰辅之臣,帝王之师”的理想,像我这种才华横溢之人,怎么可能久居山野,与你们这些蓬蒿一样的人同朽呢?

至此,诗人的得意之情达到巅峰,豪情万丈、睥睨众生之态如在眼前,踌躇满志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是狂傲的,但是他有狂傲的资本,李白已经被压抑得太久,所以才有感情如此地喷发,此诗是诗人得意之情的真实表达。

看到这里,你还会对“范进中举”后发疯怀疑吗?范进比李白更痛苦,更压抑,已经到了穷困濒死的境地,中举后能一步登天,发个疯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李白为何作清平调(李白孟郊刘禹锡)(2)

李白


2. 得意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效,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家中清贫,他性格孤僻,很少与人来往,少年时曾隐居嵩山。

提到孟郊,人们往往会想起他著名的诗篇《游子吟》。

孟效四十一岁时,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次年,孟郊四十二岁时,落第。

四十三岁时,再应进士试,再落第。

四十六岁时,孟郊奉母命,再应进士试,才进士登第。

就是这次登第,让孟郊欢喜异常,写了著名的诗作《登科后》。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两次落第,以四十六岁的高龄才金榜题名,多年的抑郁一扫而空,心中的兴奋也可以理解。

孟郊在诗中把昔日的落魄困顿与今日的春风得意进行了对比,描绘了自己高中后的得意之态,抒发了金榜题名后的得意之情。

诗人在诗中写道:往昔的困窘的生活再也不要提了,今朝金榜题名让我情思飞扬;春风吹拂中我纵马奔驰,恨不得一天之内赏尽长安的名花。

这里面最能表达诗人得意之情的当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诗人情与景合,意随笔到,高中之后,心花怒放,春光无限,马蹄轻快,连文思与文风都随着心情而激扬变化。

孟郊的诗风是“思苦奇涩”,而这一首风格大变,节奏轻快,一气呵成,令人称奇,可见情绪对人的影响巨大。

这两句诗正因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才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且由此派生出了“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有人笑孟郊太轻狂,只有真正拼搏和失意过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其中况味!

李白为何作清平调(李白孟郊刘禹锡)(3)

孟郊《游子吟》诗意


  1. 得意的刘禹锡——“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二十一年,原太子侍读王叔文有改革弊政之志,刘禹锡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与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革新失败后被贬作远州刺史,中途又加贬为远州司马,行至江陵,又被贬为连州刺史。

元和九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诏回京,此时他们已经被贬十年。

元和十一年,刘禹锡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意思是京城的大路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大家都说是从玄都观中看花归来。只是你们不知道,玄都观内的千株桃树,都是我离京后才栽下的啊!

这首诗刺痛了那些新晋权贵,结果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这一次在连州一呆就是五年,后又各地辗转,共被贬十四年。

大和元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东都尚书,次年,再游玄都观,又赋诗一首。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玄都观的庭院中大半已是青苔,桃花绝迹菜花盛开。当年种桃的道士已不知何处,前度题诗被贬的我却又重新归来。

刘禹锡痴心不改,旧事重提,一身铮铮傲骨。

刘禹锡因题诗被贬的十四年间,皇帝都换了四个,官员们更是宦海沉浮,物是人非。

刘禹锡旧事重提,就是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自己决不妥协的决心和斗志。

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讽喻意味,这里的“桃花”可以理解为新贵,“种桃道士”可以看作是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现在经过二十多年的人事变迁,这些人都已经不知所踪。

刘禹锡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狂笑:没想到吧,打不死的老刘今天我又回来了!哈哈哈哈!

李白为何作清平调(李白孟郊刘禹锡)(4)

刘禹锡


二、得意之后却如何

正像李白诗中所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三位诗人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得意之情发诸诗端。

得意要淡然,失意要坦然。这三位诗人虽然有得意的理由,有得意的资本,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接下来看看事情的发展。

1.李白自以为进京后能大展宏图,谁知却成了御用文人。

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三岁。

初春时节,玄宗在宫中行乐,李白奉诏进宫作《宫中行乐词》;暮春,沉香亭畔牡丹盛开,李白奉诏作《清平调》。

这与李白当初的想像相差太远,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益失望和厌倦。为了摆脱这种生活,李白开始故意纵酒自污,并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派人召之也不上朝。

据传李白曾酒醉后起草诏书,故意疏狂放荡,伸脚让高力士脱靴,引起宫人嫉恨,在玄宗面前说他坏话,玄宗对李白日益疏远。


2.孟郊中举后,仅做了一个小官,最终辞职收场。

孟郊中举后,又过了几年,孟郊终于谋得一个小官——溧阳县尉,负责当地的治安,这与孟郊的期望值相差太大,于是孟郊寄情山水,吟诗作赋,以致政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了个人来代他做事,也把孟郊的薪水分走了一半,让孟郊更加地穷困。

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


3.刘禹锡笑到最后,成为太子宾客。

刘禹锡题《再游玄都观》后,这次没有受到任何打击,反而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年)成了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人又称刘禹锡为“刘宾客”。

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在这场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中,真可谓“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李白为何作清平调(李白孟郊刘禹锡)(5)

夕阳


三、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总观这三位唐代诗人,都有得意时的得意之作,得意之态、得意之情均见诸诗端,但三人结局却略有不同:

李白与孟郊初次入仕,踌躇满志,自以为就此可以平步青云,却不知官场险恶,宦海莫测,结果落得个黯然收场的结局。

而官场老手刘禹锡,身陷政治风波,能咬牙忍住,终于笑到最后,在胜券在握之时留下自己“得意”之作。

正因为李白和孟郊笑得太早,结果黯然收场;刘禹锡坚忍笃定,笑到最后,终成官场赢家!

所以,人生在世,得意时要淡然,谁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呢?失意时要坦然,也许人生会峰回路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