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初七。江苏海门老汤家镇旧址,88岁的施祖辉老人对84岁的老伴樊天英说:“又到舅舅生日了。”他说的舅舅,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说过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今天是他的生日)(1)

卞之琳先生(资料图)

  1910年12月8日(农历十一月初七),卞之琳就出生在镇西的卞性和染坊。卞家祖上从商,为避战乱从溧水迁来。至卞父嘉佑公,不善经营,家道中落。科举不第的卞嘉佑从未忘记对稚子之琳的国学熏陶。卞母薛氏则希望儿子自小学英文,将来到十里洋场当个白领。难怪卞之琳被北京大学录取,在西语系。卞之琳幼时就读于汤家镇小学,一桥之隔的镇东的王尘无与他同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加入左联,是中国电影发源地上海滩杰出的影评家。距镇不远,还有一位叫耿淡如的,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执教于复旦,成了中国西方史学科奠基人。一个弹丸小镇,竟有三颗“文曲星”,真是不可思议。

卞之琳说过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今天是他的生日)(2)

卞之琳艺术馆

  卞家曾置房产三十多间,卞之琳站在自家的阁楼上,即可看见“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今仿佛海市蜃楼,只是“风景旧曾谙”。

  卞之琳四处漂泊,卞嘉佑指望不上养儿防老,招婿入赘为其养老送终,子婿便是施祖辉的父亲。所以卞家也是施家,施宅即卞宅。公私合营时期,卞家的几十间房子除了大部分给了供销社,同父异母的三兄弟分家析产后所剩无几。旧居风雨飘摇,无法维护原貌,十几年前才翻建为一幢西式小楼。新楼依然弥漫着老舅的气息。藏书、家书、书法、老照片、老物件……施祖辉曾经带我观赏过那张“独上高楼”、见证家族沧桑的老式雕花凉床,想必就是大诗人诞生的温床了。

  流走的是水,流不走的是河。“卞之琳故居”东侧,大新河通江通远方,通向远方的远方。四海为家的卞之琳定居北京,干面胡同也有他的旧居。

卞之琳说过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今天是他的生日)(3)

卞之琳艺术馆

  这座四层小楼,由苏联专家楼易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公寓。共产党员住顶层,民主人士居中间,年长学者在底楼。身在最高层的卞之琳,与另一位大翻译家戈宝权为邻。楼虽小,名气大。文学家钱钟书、杨绛,李健吾、沙汀,史学家剪伯赞、罗尔纲,考古学家夏鼐,逻辑学家金岳霖,戏剧家焦菊隐,红学家俞平伯……谈笑皆鸿儒。

  在这个温馨之家,卞之琳为人夫为人父,对夫人青林、女儿青乔呵护有加。在这方局促之地,他译完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煌煌巨著,选定卞之琳全集篇目,荣膺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2000年12月2日,他在这套仅有五六十平方米的二居室住了四十余载,走完了九十岁的人生。这一天,也是农历十一月初七。终点,与起点重合,生日也是归期。巜断章》的著者,把自己的生命写到功德圆满。套用他译作里的一句台词:活着还是死去,不是问题。

  多年以后登斯楼,为筹建卞之琳研究会拜访青乔女士,在他写过《漏室鸣》的书房兼客厅,目睹先生的肖像,清气卓然,晚生倍感相见恨晚。

卞之琳说过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今天是他的生日)(4)

卞之琳艺术馆

  又是十一月初七。每年的这一天,施祖辉和樊天英都要依照家乡海门风俗,像祭祖那样纪念卞之琳,祈祷一辈子乡音未改的舅舅魂归故里。

  先生回来了,真的回来了。他的新居——卞之琳艺术馆在他诞生111周年之际开馆了。家乡临江新区以一幢面向长江、三面环水的大别墅,礼敬“临江仙”。在玲珑湖畔“白螺壳”意象的空间里,陈列着卞公的塑像、生平,还原了书房,循环播放着海门山歌版昗侬软语《断章》。陪伴先生并替他迎来送往的,除了亲族晚辈,还有一位写诗爱诗更爱诗人的“田螺姑娘”。

  从故居到新居,诗人从故乡到他乡,又住回了故乡。诗人活在诗与远方,也活在周而复始的心驰神往者心里,如同人们口口相传的风景而记住了看风景人,记住十一月初七,把这个奇妙日子当作诗歌节和翻译节,而新诗新人,也由此而拔节。(文:王鸷翀 供图:寒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