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5月5日下午1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这一天还是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1)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横空出世以来,马克思主义,这个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思想,为无数困顿中的人指明了方向,鼓舞着人类为谋求自身解放而不懈斗争。此时,在遥远的东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仍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经历了“实业救国”梦想的破灭,社会改良计划的破产等诸多失败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民族终于看到了新的希望。

今天,是马克思诞辰204周年纪念日,就让我们一起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感受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使其发生了近代以来乃至数千年文明史上最巨大的变化。

从“叛逆少年”到“超级学霸”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在普鲁士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从小就显露出对哲学的懵懂兴趣,进入中学时代,他成绩优异,并且更爱思考了,遇到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1835年,17岁的马克思遵照父亲的安排,进入波恩大学读书,打算毕业后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律师。

不过,马克思也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我们一样,上学、恋爱、叛逆、迷惘,统统有过。到了大学时期,他依旧“不安分”……无奈之下,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安排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正是这一变化,让马克思的精气神发生了转变,不再叛逆。

到了柏林大学,马克思一下从“热血男孩”变成了“学术青年”。这个阶段,马克思博览群书,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这一时期,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此刻的马克思,从“问题少年”变身成了学霸,并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为何有这么大的转变?

外因来说,柏林大学是德国最高学府,严谨的学风影响到了马克思,环境改变人。内因来讲,马克思从小就志存高远,17岁他就曾语出惊人,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对他来说,追求知识和真理,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亲自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2)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这一时期他忘我的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只为了尽早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

“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3)

1867年《资本论》问世,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即使在多病的情况下,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正如恩格斯所说: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4)

革命活动依旧是马克思毕生事业的重心所在。毕竟,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不可能只从书本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也不会只靠头脑的臆想得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办法只能来自参加变革现实的革命实践。1867年后,马克思仍然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他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后称“第一国际”),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第一国际”是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于1864年建立的世界性工人组织,旨在通过建立更为强大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来反抗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5)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后,马克思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参与并作了客观的估量和精深的分析。马克思看到,公社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确实“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在巴黎公社之后出现的新的历史境遇表明,工人运动面临的直接任务是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工人政党,这样,国际的组织形式的继续存在会成为工人运动发展的一种桎梏。马克思看到了这一趋势,在他的建议下,第一国际于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在此期间,马克思还积极参与和关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建及其纲领的制定,成为事实上的“导师”。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6)

在1883年之前的一段岁月里,马克思还曾把视野扩展到西欧之外的东方,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7)

同时,马克思还特别关注俄国的状况。马克思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发展,印证了马克思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理论的清醒和对真理的折服。

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马克思主义依靠其科学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来说服人、感染人。这就决定了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全面正确深入的认识之后,伴随持之以恒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经过去伪存真的辨别比较,最终筑就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在五四运动暴风骤雨般的精神洗礼下,中国青年中的先锋者从封建愚昧中觉醒,迫切探求国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即使是最时髦的社会主义,也是包罗万象,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等各种“流派”。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导师大力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湘江评论》、《每周评论》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在上海出版。同年出版的还有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叙》、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列宁的部分著作。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流行引发北洋政府的高度警惕和阻挠,但是真理是关不住的,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与其他思潮的比较中,形成了自己的坚定信仰。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看法(204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8)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1920年冬天,“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00年前的新青年在人类文明和社会思潮的数种可能中,毅然决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奉之为终生信仰,只因他们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坚信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百年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的信仰建立在这个科学理论之上,它的基石坚韧不催,它的召唤振聋发聩。

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每一代中国有志青年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掀起了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共青团中央每周推出“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平均每期学习人数超5000万人,从2018年首次推出以来,累计点击量超过85.8亿人次,“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已经成为这一代青年的共同印记。

因为看到了先进理论在科学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中所能发挥的强大伟力,新时代中国青年始终忠诚信奉和坚定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百年间熊熊燃烧的信仰火炬永续不灭。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共产党员”(ID:gcdyweixin)、“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钧正平工作室”(ID:jzpgzs)、“学校共青团”(ID:tzyxxb)、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