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壁画和雕塑的世俗化倾向(敦煌悬泉汉简中的浮屠简)(1)

1987年,敦煌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在敦煌市东64公里处火焰山北面冲积台地上发现悬泉置遗址,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面积2.2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7万余件,其中汉简2.3万件。

出土汉简中,有一件与佛教有关,编号为Ⅵ91DXF13C②:30,长25厘米,松木,一般称“悬泉浮屠简”。浮屠简的文字完整:第一行为正文,大字:“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第二行为落款,字体较小:“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这是一份通知书,也即请柬。意思是在作为斋日的廿三日(佛教将阴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称六斋日),在浮屠里举办斋会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少酒薄乐” 是指谭堂准备了酒菜,以弟子身份邀请老师或长者,以期相乐,属于请柬的客套话,与佛教无关。

浮屠简出自坞院内一间小房子,该小房子一共出土128件汉简,其中有11件有具体纪年,最早是公元51年、最晚是公元108年,则浮屠简的年代也在这一段时间前后。

古代一里约100户(《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一里百家”),浮屠里当是信仰佛教的人居住地,可见敦煌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一群有着共同佛教信仰的人集中居住。从称“小浮屠里”看,浮屠里不足百家。

浮屠简是目前发现的敦煌最早的佛教资料,也是悬泉置唯一一件佛教资料,此后约200年间,敦煌没有其他佛教资料。到了3世纪后期,才有竺法护、竺法乘在敦煌弘扬佛法的历史记载。因此,悬泉浮屠简的发现在佛学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第五章第二节《悬泉汉简与敦煌早期佛教的传播》,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

李永平《敦煌悬泉置遗址F13出土部分简牍文书性质及反映的东汉早期历史》,《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

王裕昌《敦煌悬泉置遗址F13出土简牍文书研究》,《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4期。

赵宠亮《“悬泉浮屠简”辨正》,《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