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历史上这两个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一定想象不到在后来诞生的京剧中,他们的形象会因脸谱化的深入人心而广为流传。他们更想象不到,这种脸谱化会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家庭教育分工——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
很多父亲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我们家是典型的慈母严父的风格。平时需要管教孩子的时候,妈妈都是唱红脸的,而我都是唱白脸。孩子小的时候这招还管用,但是为什么越大越不管用了,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而且我们的关系还特别紧张呢?”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头说起。
家是港湾,也是关系银行
我们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温暖”代表着家庭成员之间每个人对彼此的感受,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关系”。而“港湾”则表示,如果暴风雨来临,家是可以寻求安全与慰藉的避风港。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爱和理解、支持与帮助。虽然不可能不存在冲突,但从整体来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美好的,也就是说爱和温暖大于冲突。当然,这既包括夫妻关系,也包括亲子关系。
而这种爱和温暖与冲突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关系银行”。
需要向关系银行“存钱”
如果把整个家庭看作一家“关系银行”,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存钱=爱,取钱=冲突,当爱大于冲突时,这家银行才不会发生透支,也就是余额为正;否则,余额为负。
现实生活中的银行与关系银行非常不同的一点是:属于金融机构的银行会在透支发生时提醒账户所有人,所有人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存款余额不足,需要向银行多存钱才能继续支取。而在家庭的关系银行里,没有可以提醒透支的银行工作人员,所以,非常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透支”的状况。
余额为负的长期结果就是原来良好的关系已经成为过去,而冲突加剧了伤害,伤害造成了更大的冲突与不快。这时就会发现,亲子之间即使间或有关爱性的话语表达,也变得那么刺耳。
没有良好的关系,真正的教育不会发生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真正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甚至会离我们期望的“教育初衷”越来越远。红白脸的分工问题在于,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银行中,爱与冲突是被人为分割开的。
●红脸的妈妈与孩子:通过日常更多的爱(表达)与较少的冲突,没有发生透支,使得余额为正,远远大于零;
●白脸的爸爸与孩子:通过较少的爱(表达)与较多的冲突,透支严重,使得余额为负,远远小于零。
唱红脸的妈妈与孩子关系好,却没有在关键时刻实施教育的行为;唱白脸的爸爸与孩子关系差,却成为教育的主导方。这种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使得健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会发生,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为只有孩子认为与父母的关系足够好的时候,教育才会真实发生。而红白脸的分工,只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让家庭教育看起来像“海市蜃楼那样美好”罢了。
真正的权威不等于权力
权威是使人信服的力量与威望。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借助地位、权势而产生的一种包括领导、支配关系的影响力。
我们很多人会把权威与权力搞混。真正的权威绝对不等同于权力。著名导演李安有一句话:“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我就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一个标准。”同理,真正的权威也是需要去努力赢得的。
回到有红白脸分工的家庭关系中,就不难发现,父亲认为自己可以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行使的只是一种作为父亲的权力。这种力量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支配和控制力。当孩子的年龄越小,他的自我力量越弱时,这种权力表现的管教力量就越强大,表现出来就是孩子听从父亲的约束,对父亲唯命是从。家长这时会以为他们的教育发挥了作用,其实不然。孩子只是在暂时无力反抗的状态下,在父亲的“威严”下选择了保全自己,表面上的顺从和臣服并不代表内心的真实想法,反而酝酿着未来“强大后的反抗力”。
所以,孩子一旦从身体和心理上构建出足够强大的自我,父亲的权力就渐渐失去了作用,就会产生白脸父亲们的困惑——“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服气,关系还特别紧张呢?”这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的身体变得强壮和高大,心理上也会获得足够的优势,反抗力自然也就显示出巨大威力了。
究其原因,权力不等于权威。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未成年之前,要让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父母需要建立的是基于良好亲子关系基础上的必要权威——是需要靠日常的努力去赢得的,真正让孩子发自内心信服的力量与威望。
通过这种权威,孩子就会知道很多行为的边界在哪里,他们不同的选择承担的责任有哪些。在他们彻底走向独立时,才不会像迷途的羔羊,而是带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自信地面对属于自己的未来。
红白脸分工的弊端与伤害
红白脸的教育角色分工,属于对家庭教育的一种人为的、简单粗暴的分割,虽然看上去简单易行,但不论站在哪一方的角度,弊都远大于利。
缺少了某些教育的功能,母亲的慈爱往往会达到溺爱的程度;没有了爱的表达与投入,父亲会慢慢失去理解、关爱、赞赏孩子的习惯,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父亲就会威严扫地。
更可怕的是,与孩子在长期冲突中形成的严重逆反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与父亲水火不容,甚至形同陌路。作家麦家就曾在节目《朗读者》中表示,儿子曾三年没和他说过一句话,那段艰难的、不堪回首的岁月是他一辈子也抹不掉的伤痛。
而对于孩子来讲,所造成的伤害会更大。母亲的慈爱甚至是溺爱与父亲的严厉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的孩子会充分利用这种模式化关系,学会察言观色、趋利避害,往往利用父母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达到自己不同的目的。更有孩子会慢慢视父亲为自己的“敌人”,在“离经叛道”中走入与父亲形同陌路的极端;还有的女孩子会因为长久感受不到父亲的理解与关爱,渴望得到异性的关爱,更容易走向所谓“早恋”的雷区。
回归爱的平衡关系
其实,在家庭教育乃至家庭关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寻求两种平衡——一种是爱与管教的平衡,一种是父母对子女关系的平衡。对于父母而言,经营好夫妻关系的同时,教育孩子更不是简单地说服与管教,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深深理解与接纳,经营好“爱的关系”,并通过减少“冲突”多储备“爱的余额”。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只需要通过必要的权威为我们的孩子设立行为的界限,让他们认识到责任的范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断放手,让子女形成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生活智慧,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等孩子彻底走向独立之后,我们回顾这十几年的教育之路,才会深深地领悟到,子女的成长其实也为我们父母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自我教育的机会。让我们先回归爱的平衡关系,因为教育本身不存在分工。
文/《不焦虑父母修炼手册》(作者:明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