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楼兰就已改称鄯善,但是在《全唐诗》诗中没有一首诗提及鄯善,均以楼兰代称,这究竟是何原因?楼兰作为意象又有哪些具体含义?这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含有楼兰的千古名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含有楼兰的千古名诗(从唐诗中看诗人笔下的)

含有楼兰的千古名诗

早在汉代楼兰就已改称鄯善,但是在《全唐诗》诗中没有一首诗提及鄯善,均以楼兰代称,这究竟是何原因?楼兰作为意象又有哪些具体含义?这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楼兰,是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

《汉书·西域传》首次完整记载了楼兰更名鄯善的历史,不再是《史记》记载楼兰的零散片段,《汉书·西域传》将其综合成一部鄯善国史。

都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封介子为义阳侯。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都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承相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汉书·西域传》)

自此《汉书》之后,唐代的各类史书基本以“鄯善”记录。但是,在诗歌中情况相反,《全唐诗》全部以“楼兰”入诗,在唐代史书中消失的楼兰,却在唐诗中大放光彩,楼兰作为诗歌中的意象有其特殊的寓意。

(一)战争中的西域边地

唐诗中的楼兰,多是泛指,而非实指,多泛指战争中西域边地,可以说是西域边地战争的代名词。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虞世南《从军行二首》其一)

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陈子昂《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阳鸟南飞夜,阴山北地寒。汉家征戍客,年岁在楼兰。(郑愔《塞外》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临岐未断归家目,望月空吟出塞诗。(严维《送房元直赴北京》)

丈夫心爱横行,报国知嫌命轻。楼兰径百战,更道戍龙城。(武元衡《石州城》)

楼兰欲寄在何乡,凭人与系征鸿足。(韦庄《捣练篇》)

楼兰是西域一个很典型很有特色的小国,由于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的代代流传,楼兰的知名度相较于其他西域小国要高很多。玉门关、阳关虽然是西域之门户,但两关是西域与中原的连接点,有很多回归故土、思念家乡的情愫寄寓其中。

但是楼兰已经完全属于西域范围,在地理上与中原没有任何连接。诗人在楼兰意象中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与玉门关、阳关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心理认同的差异都会造成意象情感表达的偏差。

从以上的诗句不难看出,楼兰只是代表西域边地,确切的说是战争中的西域边地,都是围绕戍边战争所写。战马、都护、征戍、骑兵等都是战争诗歌的典型特征。“冀马楼兰将”、“汉家征戍客,年岁在楼兰”、“犹道楼兰十万师”、“黄金装战马”、“楼兰径百战”等等,楼兰是战场,是征戍地,在诗中基本不带感情色彩,只是为一次战争提供场地,我们无从得知其具体为西域哪次的战争,只是以楼兰泛指战争中西域边地。

(二)中原统治西域的象征

楼兰地名意象的第二层含义与汉朝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有关,在送别诗、边塞诗中较为常见,往往都是借此典故鼓舞士气或歌咏将军。因此,楼兰入诗时常与“”、“”、“”等动词搭配。

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送赵都护赴安西》张九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其六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出自蓟北门行》李白)

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岑参)

西望云似蛇,戎夷知丧亡。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岑参)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塞下曲五首》其三张仲素)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猛将吟》孟郊)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横行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陇头吟》翁绶)

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送康祭酒赴轮台》曹唐)

以上这些诗句的感情色彩非常强烈,通过详读甚至可以感受到一股杀气袭面而来。

因为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楼兰自带强大气场,使得楼兰作为意象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没有玉门关、阳关那么强烈的思乡愁绪,更多的是一种战场上的杀气。

分析楼兰诗句可以发现,楼兰在诗中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更多的是中原的对立面。以楼兰入诗的诗歌感情表达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送别某人或歌咏某人时为其增长出征气势,或歌颂其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如“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另一种是借楼兰表达自己为国报效的决心,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楼兰作为中原敌国出现在诗歌中,使诗歌气势大增。军情紧急、仇恨的情绪、阔大的战争场面,都让人感到震撼。可见楼兰作为意象有强大的表现力,与“朔雪”、“霜冻”、“寒云”等词关联出现,并与“”、“”、“”连用,更是营造出一种压抑紧张的意境。

总结

汉朝楼兰就已更名为鄯善,在早已知道这个史实的前提下,唐代诗人诗歌创造时都默契的选择了楼兰,忽视历史。最大的原因就是,从张骞打通西域以来,汉朝征服楼兰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傅介子斩杀楼兰王,霸气解恨,对其他西域诸国起到了震撼的警示作用。

唐代诗人将楼兰意象进行扩大,将楼兰“扩充”为中原管理下战争中的西域边地,将傅介子典故中的楼兰指向中原敌国,并希望借用典故的本意,鼓舞大唐战士的士气,象征一切敌国都会像汉朝的楼兰一般被中原霸气征服。

由此,汉朝的楼兰在唐诗中重获生命,不仅层次有丰富,也有了更深的含义。中原诗人对于楼兰意象的认知范围和深度有所扩大与加深,更多的是借汉朝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中原诗人对统一管理西域的强烈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