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Sci原创血压管理性别差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血压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血压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吗(血压的性别差异与心血管预后相关)

血压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吗

MedSci原创

血压管理性别差异

男性相比,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始于较低的收缩压阈值

几十年来,成人收缩压(SBP)的正常值上限标准一直是120mmHg。考虑到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从收缩压上升至120mmHg及以上水平时会持续增加,实践指南长期以来一直引用这一阈值来划分血压(BP)升高的范围和治疗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正常收缩压范围的潜在性别差异的数据仍然有限。

目前,已制定的血压指南规定,女性和男性拥有相同的正常健康血压范围。众所周知,成年女性的血压平均水平低于健康状态下的男性,然而,与男性相比,女性较低的收缩压范围是否被认为是正常值,目前尚不清楚。

近日,西达赛奈医疗中心Smidt心脏研究所(Cedars-Sinai Smidt Heart Institute)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正常血压在两性之间存在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正常”血压范围较低。该研究结果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

我们这项新的研究发现表明,这种一刀切的血压评估方法可能有害于女性的健康,”Susan Cheng博士指出,她是Smidt心脏研究所心脏病学系健康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也是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医学界重新评估不考虑性别差异的血压指南。

Susan Cheng,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硕士,心脏病学副教授和西达赛奈医疗中心Smidt心脏研究所心脏病学系健康衰老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纳入了27542名无基线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54%为女性),他们在4个社区队列研究中的其中1个进行了标准化SBP测量。在28±12年间,7424名参与者(44%的女性)发生了非致命或致命的心血管疾病:3405例心肌梗死(MI)、4081例心力衰竭(HF)和1901例中风事件。研究者使用队列分层Cox比例风险模型,将SBP分类(定义为从<100 mm Hg到160 mm Hg的10 mm Hg增量)与偶发性CVD相关联,该模型考虑了竞争风险,并调整了传统风险因素。

在总体分析中,发生心肌梗死和心衰的临界值为120至129mmHg,中风的临界值为130至139mmHg。在性别特异性分析中,研究者观察到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始于较低的收缩压阈值。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收缩压较低范围开始时呈比例增加。在多变量校正分析中,相对于收缩压<100mmHg,收缩压在100至109mmHg与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有关,而与男性无关,男性的风险在收缩压在130至139mmHg时开始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SBP阈值较高时,男性的危险程度(危险比1.26)与在SBP阈值较低时的女性的危险程度(危险比1.25)相当。研究者在心梗、心衰和中风中观察到了相似的一致的性别特异性结果。

收缩压为110至119mmHg的女性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与收缩压为160mmHg的男性患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当;同样,收缩压为110至119mmHg的女性患心衰的风险与收缩压为120至129mmHg的男性患心衰的风险相当。中风风险也表现在性别特异性阈值上:收缩压为120至129mmHg的女性的风险与收缩压为140至149mmHg的男性的风险相当。

在年龄交互作用分析中,SBP与CVD风险的相关性在年轻女性和老年女性中更为明显(中位年龄<52岁和52岁),而男性没有年龄交互作用(似然比检验:女性χ2=16.00,P<0.001;男性χ2=4.64,P=0.098)。

收缩压(BP)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相关性的性别差异

总之,这项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始于较低的收缩压阈值,这些发现可能与血管解剖生理的差异有关。因此,可能有必要对女性最佳收缩压进行重新的定义。

如果女性血压的理想生理范围真的比男性低,那么目前使用的与性别无关的标准来控制和治疗血压相关疾病可能对女性的收益需要重新评估。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一发现,通过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女性高血压的理想治疗目标是否确实低于男性。

pixabay.com

参考文献: Hongwei Ji , Teemu J. Niiranen , Florian Rader , Mir Henglin , Andy Kim , Joseph E. Ebinger , Brian Claggett , C. Noel Bairey Merz , Susan Cheng .Sex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 Associ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OutcomesOriginally published15 Feb 2021 http://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