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犀利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总能让人受益匪浅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对于人为什么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证方法 人为什么很难做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证方法 人为什么很难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证方法 人为什么很难做到

关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犀利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总能让人受益匪浅。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对于人为什么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1.

我们都不大有记性。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但我们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怎样的“今是昨非”呵,怎样的“口是心非”呵,怎样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呵。我们还没有正在饿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饭,正在穷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钱,正在性欲旺盛时遇见异性,而且很美的。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

——《导师》收录于《野草》

看完第一段你看明白了么?鲁迅认为人的记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因为会忘记所以重复犯错,也因为会忘记当时“己所不欲”的感受所以很难做到“勿施于人”。

2.

但第一需要记性。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娜拉走后怎样》鲁迅的一篇演讲

第二段鲁迅的话讲得更直白些更具体些,记忆不佳导致不断重复前人的错误,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因此当我们经历一件深有感触的事情时,可以把感受写下来日后不断的提醒自己,既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不能对他人做自己讨厌的事。

像陈奕迅在《葡萄成熟时》唱道“日后尽量别让今天的泪白流”

人为什么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完这篇文章你有所启发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