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用奎先达坂西的网名,我听后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解析,因为在奎先达坂西那儿,曾经有我熟悉的军营,有我可爱的连队,有我同甘共苦的战友;曾经留下了我的情和爱,留下了我的热血和汗水,留下了我的青春芳华,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在铁道兵没有到来之前,奎先达坂是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那年“八一”和班长上奎先达坂采蘑菇时,曾问过一位到此放牧的牧民,他告诉我,奎先达坂的意思是“布满黑石头的山口”。奎先达坂是天山南麓阿拉沟山谷通道的最高山岭隘口,是一道天然界岭,是沟谷水系的分水岭。奎先达坂海拔3600多米,山口高处终年积雪不化。南疆铁路从奎先达坂下面盘旋迂回穿过。奎先隧道是南疆铁路的咽喉工程,长达6152米,隧道内轨面标高海拔2985.88米。是当时中国海拔最高最长的隧道之一。

奎先达坂在哪里(终生难忘的地方)(1)

我是1976年2月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为加强打通奎先隧道工程的兵力,从另一个团的新兵连直接调配到“老虎团”一连的。一连是有名的“尖刀连”,营房就建在奎先达坂西海拔约在3100米左右山脚下。“尖刀连”担负着任务最艰巨、条件最艰苦、工作最危险的奎先隧道西出口下导坑掘进。

1976年5月5日中午,调入的新兵在一连操场分配,张指导员照花名册点名,当点到我的名字我答“到”后,七班长抢先把我拉到他的背后。新兵分完,班长背着我的背包,把我领到班里。

七班是风枪班,是下导坑掘进班。下到老兵班只休整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我便穿着工作服,扛着钻杆,跟着班长来到隧道下导坑掌子面,开始学习打风枪。风枪手要机灵,胆大心细。在班长和老兵的帮助下,一周后我便能独立操作完成标准炮眼。一个月后,我已是一名熟练的风枪手了,无论遇到何种地质,无论在掌子面哪个部位,都能高标准完成钻岩工作。班里天天完成或超额完成下导坑掘进进度。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在掌子面掘进也非常危险。再苦再累能坚持,安全第一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为赶工期,我们连续工作三个月,中间就休息一天,还是八一建军节。

奎先达坂在哪里(终生难忘的地方)(2)

到8月上旬,我被调到连部任文教,1978年我又接任连队文书兼军械员。在任连文教和文书时,我才接触到我们“老虎团”和“尖刀连”的历史资料。

据当时连史记载,我们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我所在的一连是这支英雄部队的“尖刀连”。我连组建于1946年,一直在东北担任护路任务。抗美援朝时奉命跨过鸭绿江,保障“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大动脉”畅通。1954年3月回国。当年冬随团进入鹰厦线,修建长1460.3米的大禾山隧道。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我团“隧道施工老虎团”的光荣称呼。我连在大禾山隧道掘进中屡创记录,荣立集体三等功。1958年我连进入贵昆线,修建贵昆铁路咽喉,长3986米的梅花山隧道。1965年转入成昆铁路,修建渡口支线。1968年挺进襄渝线。1974年10月转战南疆线,就在奎先达坂西坡,奎先隧道西出口上约800米处修建临时营房,开始做施工准备,并接受任务开始奎先隧道下导坑开挖。

奎先达坂在哪里(终生难忘的地方)(3)

要保证南疆铁路按期通车,打通奎先隧道是关键。隧道所处地段海拔高,气压低,年平均气温零下四度,最冷到零下36度。缺氧、缺水、缺电,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官兵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受影响较大,普通感冒拖几天没有好转,就必须赶快送医院治疗,非“战斗”减员多。施工设备简陋落后,洞深排烟困难,打到一千多米时,洞顶出现漏水,需穿雨衣、水靴工作,隧道施工非常艰难。

为抢工期,连队实行“三班倒”。干部战士在隧道施工一干就是八个小时,工班中吃一顿饭,休息半个多小时,每天都需六人送饭,由连部勤杂和炊事人员轮流完成。从1976年8月中旬,我虽然不在风枪班了,但我经常到“掌子面”送饭。趁着战友们吃饭休息时间,向大家了解作业进度和好人好事,回来后写成稿件,送到广播站播出,同时办好连宣传栏和墙报,及时更换标语口号,鼓舞官兵士气。

我连干部和战士一样带头干活,一样流血流汗,一样同吃在隧道里。营、连开展施工精度、进度竞赛,连队班排都比着干,争先创优。由于施工设备落后,通风不畅,放炮后烟尘久久不散。战友们都知道弥漫的烟尘有多危险,但为了实现“提前打通奎先”的目标,烟尘未散大家便冲进“掌子面”。那年8月下旬一天,二排风枪班一下晕倒三名风枪手,战友们发现后,马上背上进入平行导坑,用斗车运到洞外,通风一刻多分钟后,晕倒的战友才慢慢苏醒过来。

奎先达坂在哪里(终生难忘的地方)(4)

1977年6月,下导坑掘进到3800多米后,我连因超额完成施工进度,便奉命停止掘进,转入“马口”开挖和边墙混凝土浇筑。到1977年7月2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排炮响,奎先隧道下导坑提前三个月贯通,团里在进出口分别集会庆祝。那天,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参加庆祝活动的官兵异常兴奋和激动。那天,由我组织练习的“尖刀连”锣鼓队,也打出了威风,受到营团首长的称赞。下导坑贯通后,部队歇工,全休四天,这是我在奎先达坂西当铁道兵的记忆中,放假时间最长的一次。

从1978年3月,我连转入整体道床浇筑。当年6月整体道床浇筑完工,9月铺轨机开过奎先隧道,我连又跟进隧道隐患处理等收尾工程。1978年12月底,我们接受了元旦后军列安全通过奎先隧道的任务。当时因渗水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隧道墙壁渗水成溪,天气寒冷,水流结成冰,出口近两千米的轨道上结冰一米多厚,火车无法通过。我们和驻奎先达坂西的全体官兵轮番上阵,用十字镐、钢钎和铲子挖冰除冰,装斗车运洞外,大家连续奋战十昼夜,当满载战备物资的军列顺利通过奎先隧道,站在坦克、大炮旁的陆军战友向我们致敬时,我和战友们激动的也纷纷举起右手敬礼,目送军列远去。

奎先达坂在哪里(终生难忘的地方)(5)

1979年2月,南线战事紧急,我所在的铁道兵“老虎团”,奉命调830名干部战士上前线。我报名参战后被批准,同“尖刀连”近三十名战士一道开赴前线,凌晨从南疆和静奎先达坂西出发,黑夜才到达北疆乌苏前进牧场,我被分配至新疆军区某步兵团八连,由文书转任班长,从此离开了铁道兵,离开了奎先达坂西。

在奎先达坂西的那些日子里,有苦也有欢乐,有爱也有情意,有憧憬更有朝气。三年的铁道兵生活锻炼了我,使我不断成长成熟,所积累的“财富”,一生受益。而那段艰苦又光荣岁月,永远也不会忘记!

作者李勋修(奎先达坂西),山东莱西市人,1976年2月入伍,曾在原铁道兵五师和新疆军区某陆军师服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