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海”,自然就有“下海”,因为它们本源于吴淞江的两条支流“上海浦”与“下海浦”,至今仍然是上海市区最为精华的地段至今尚存或遗迹尚存的风物庙宇,以及附着的故事,都是古代上海市镇富庶的见证,绝非“小渔村”可言其实,上海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上海为什么叫旅游城市?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海为什么叫旅游城市(上海城市的起源)

上海为什么叫旅游城市

有“上海”,自然就有“下海”,因为它们本源于吴淞江的两条支流“上海浦”与“下海浦”,至今仍然是上海市区最为精华的地段至今尚存或遗迹尚存的风物庙宇,以及附着的故事,都是古代上海市镇富庶的见证,绝非“小渔村”可言。其实,上海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为榷酒,宋代设立“上海务”,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上海镇;到元代由上海镇设县,原华亭县升格为府。谁会想到“上海务”在千年之后会成为闻名遐迩、令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

2007年,我在拙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中,曾经分析过上海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相通、雅俗共存、包罗万象的“海”。但是,如果追问一下,这个名闻遐迩的“上海”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别的名称?对此,我查阅了不少前贤的著述,获益良多,但也感觉云里雾里、语焉不详,尽管随着“上海热”的升温,特别是上个世纪30年代,各种上海主题出版物叠床架屋,还是未能解开我心中的谜团。本着对“上海”城市起源的浓厚兴趣,促使我对上海城市史,从民俗学与历史学结合的视角做一番探索与追寻,向大家请教。

吴淞江支流:上海浦与下海浦

作为“东方水都”的上海,充沛的水系如同血管一样构成了上海横塘纵浦、河湖港汊的优美自然风光。正因为上海与水的亲缘关系,有关水的名称在上海门类齐全,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塘、港、浜、湖、淀、泽、荡、湾、汇……宋朝郏《水利书》云:“吴淞江南岸有大浦十八条,其中有上海浦、下海浦。”吴淞江上“十八大浦”的名称分别是: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其他见之于方志和史书的小浦,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上海、三林、周浦、月浦、吴泾、江湾……足见太湖流域古河道水文化的强大魅力。

吴淞江古称松江,亦称松陵江、笠泽江,晚清时在上海境内的河段始称苏州河,据说租界开辟后,英国人感于这条河“可通往苏州”,遂称“苏州河”。其实,清代吴淞江河道逐渐变窄,冠以“江”名难副其实,清末就有人根据吴淞江上游来自苏州,遂以“苏州河”相称。吴淞江古有“五汇二十四弯”之称,旧时南支96条,北支82条,由于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无明显流域界限。南宋逐渐改称“吴淞江”,源出今江苏省吴江县南之太湖瓜泾口,为古之“三江”之一。《尚书·禹贡》上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语。“震泽”则是太湖的古称,“三江”指松江、娄江和东江,其中松江即吴淞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三江畅通安定,太湖流域自然平安无事。在西晋以前,吴淞江河道十分宽阔,是太湖下游主要出水口。

从烟波浩渺的太湖一泻东来,古代的吴淞江非常宽阔与壮观。清嘉庆《上海县志》卷三记载:“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简直比现在的长江口还要宽。从唐宋文人墨客对沪渎两岸风物的记载,如静安寺、通济龙王庙、芦子城(即沪渎垒)、沸井浜、青龙塔等的歌咏,可见当初的许多风物和人情,如青龙镇成为对外航运港口,沪渎的水产集贸市场,南跄口与江湾新兴的盐场等,呈现出吴淞江下游的社会人文繁荣之景象。

唐宋以后,长江三角洲下沉,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原来宣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因海潮的倒灌,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吴淞江也日趋束狭,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于是发生泛滥,使太湖中部平原洼地沼泽化。太湖本身水体面积扩大,并在其东、北部先后形成了大小零星的湖泊。宋元及其后,是太湖水患最为肆虐的时期,对吴淞江的治理益发紧迫,由此也出现了一批体恤民情、专于治水的能吏。明代,户部尚书夏原吉接受幕僚建议,认为范家浜可以从南跄浦口入海,如果把吴淞江的支流大黄浦与范家浜打通,并挖深拓宽,就可上接泖湖、太湖之水,彻底解决水患问题。永乐元年(1403年),疏浚范家浜工程开始,一年之后,黄浦形成“阔二里余”的河道。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杭州湾筑成海塘,使流入杭州湾的河道堵塞,本来流往杭州湾的河流也逐渐汇入黄浦。此后,黄浦总汇杭嘉湖平原各条河流之水,又有太湖、淀山泖等水源从上游顺流而下,“水势遂不复东注松江,而尽纵浦水以入浦,浦势自是数倍于松江矣”,最终形成“黄浦夺淞”的局面,黄浦江成为太湖主要的入海水道。

经过多次疏浚治理,黄浦终于成为一条浩浩淼淼的大河,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的水上大动脉。吴淞江与黄浦江发生倒置,黄浦江的地位日益显著,《弘治上海县志》中称:“百余年来,人物之盛,财赋之夥,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东南名邑。”从此,上海城市的发展重心也转移到了黄浦江沿岸。

上海浦和下海浦同为吴淞江近海支流,因分别处于吴淞江下游的上下段而得名。上海浦起自今十六铺以东,北上抵今外白渡桥附近,朝东折向今浦东陆家嘴,再往北在今嘉兴路桥处入注吴淞江。当时,吴淞江已穿越今上海市区出海,而黄浦(近代始称“江”)仅流到今十六铺以东,上海浦恰好将两者贯通。及至明代,吴淞江下游壅塞,于是开浚旧河道引黄浦直接从吴淞口出海,并使吴淞江从今外白渡桥处汇入黄浦,形成现在的江浦格局。由于水系的变化,上海浦受到黄浦侵并,其名逐渐湮没。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上海浦汇入开凿后的黄浦江,其位置相当于今黄浦江外滩至十六铺江段。下海浦呢?据有关学者考证,下海浦约在清乾隆年间被填没,据说故址在今虹口海门路一线,只剩下孤零零的下海庙,仿佛还在诉说着下海浦的历史。

据说,1955年,毛泽东来上海视察,在黄浦江上游览,他突然向陪同人员发问:“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上来。毛泽东说:“应该有。”对于这则坊间传闻,难辨真伪。不过,有“上海”,自然就有“下海”,因为它们本源于吴淞江的两条支流“上海浦”与“下海浦”,而且至今仍然是上海市区最为精华的地段。

上海开埠之前是“小渔村”吗?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考古学家取得的丰硕成果,它证明了上海文明的遗迹有七千年,但若要佐证上海城市的起源,论证上海市镇的萌芽,一直是历史学家的难题,因为历史上,上海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滨江临海之地,从未做过一省的省城,甚至连府治也不是,它的状态几乎游离于封建王朝的行政视野之外,由于这个缘故,历史文献上有关上海市镇变迁的直接记载很少。而以往的研究又完全依赖传统文献,能获取的文献资料,数量都相当有限,这给研究上海古代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造成很大困难。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62年6月21日在《文汇报》发表《上海得名和建镇的年代问题》,他认为:“从聚落的最初形成到发展到够资格设置酒务,又当有一段不太短的过程,因此,上海聚落的最初形成亦即上海之得名,估计至迟当在五代或宋初,即公元第十世纪。”谭先生依据的文献是 《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九·酒曲杂录”,这部清嘉庆年间由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应该是可信的。这个聚落之所以得名上海,是因为它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一条支流上海浦的岸边。谭其骧教授的深刻洞见,实际上廓清了上海得名与建镇年代的诸多谜团,他的见解是很深刻的。

多年来,上海人也好,外地人也罢,甚至连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上海人,说起上海来,都觉得它是由一个“小渔村”演变而来。事实果真如此吗?据我所查考的典籍,上海浦与下海浦之间的这块土地,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民俗学研究既要依靠文献记载,又要重视这块土地上的风物和传说,不能因为正史没有记载而忽视它的“活态”价值。我们能否转换一下研究的思路,从古代上海浦与下海浦周边至今依然活着的遗存来做一番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