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钢琴学子从不缺独奏的平台,但若想和乐队合作协奏曲,机会却比想象中少得多。

11月28日、30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两场“未来钢琴家”音乐会就给学生提供了协奏的机会。6位钢琴学子逐一上台,分别和指挥家赵晓鸥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同台,献演钢琴协奏曲,让人刮目相看。

上音钢琴系的“未来钢琴家”系列音乐会创办于2019年,今年是第三届。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未来钢琴家”引入了大赛的赛制,前后设置三轮选拔,“前两轮分别是20分钟和40分钟的独奏曲目,最后一轮是上演协奏曲。”上音钢琴系主任江晨介绍。

通过三轮选拔,来自上音本科的李姿毅、印雨欣、林远哲和上音附中的杨雨恬、吴一凡、孙浩伦成功闯关,进入了最终的“协奏曲之夜”,奏响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国际大赛常见的比赛曲目。

大学生适合参加哪些钢琴比赛(六位学子和乐队同台)(1)

第一场音乐会

大学生适合参加哪些钢琴比赛(六位学子和乐队同台)(2)

第二场音乐会

和大乐队同台演出协奏曲,对年轻的学生们来说,堪称“罕见的机会”。

李姿毅只在去年的金钟奖和交响乐队合作过一次,印雨欣则是首次和交响乐队合作,共同的感受是“紧张”。与乐队排练时,他们都被指挥“暂停”过,因为适应乐队的节奏太难了。

“平时练协奏曲,我们都是用双钢琴练习,和乐队相比,钢琴的声部要少一些,速度也不一样,我们需要适应。”李姿毅说。

快步上台,和观众致意,和乐队首席握手,向指挥点头致意,坐上琴凳等乐队开场……“协奏曲之夜”音乐会上,6位学生逐一上台,和乐队对话,献上了拿手的钢琴协奏曲。

“排练、彩排、演出,他们每一次都有进步,这就是我们邀请指挥和乐队的价值所在。”两场音乐会结束后,上音钢琴系的老师们发现,课堂上的理论只有通过实战运用,形成学生自己的经验才行,“这比我们磨破嘴皮有用。”

“钢琴弹得好的学生,独奏都没有问题,但演协奏曲其实很难,因为他们和乐队合作的机会太少了。”江晨观察,市场上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会,一般都会选择和钢琴名家合作,不会把机会留给年轻的学生,学生本人若想与交响乐队合作,从高昂的成本来说,也基本没有可能。

“国际大赛上,协奏曲的分量很重,如果没有乐队合作经验,几乎没可能获奖。”江晨说。这也是为什么在国际大赛上,欧美选手相对有优势,因为他们的所在地往往有大大小小几十支交响乐队,合作机会很多。上音的一位钢琴家此前在法国比赛就发现,一位俄罗斯选手和乐队合作过五十来次,“一排练,乐队都很服气。”

“针对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给学生提供更具时代特色的锻炼平台。”江晨介绍,两场“未来钢琴家”音乐会是学院“顶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为年轻优秀人才的未来铺路。

除了让学生和大乐队合作,上音钢琴系还邀请了指挥家、作曲家等作为评委在台下观战,希望能从更全面的视角,给年轻人专业建议。如今,国际大赛都会邀请指挥家、作曲家等参与到核心评委团队,因为钢琴家的职业生涯,和这些领域的专家密切相关——指挥家能看到这些选手是否可以合作,作曲家能看到选手诠释作品的能力。

钢琴系是走过95年的上音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系。绞尽脑汁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是上音钢琴系当下人才培养的一个横截面。

“我们已经形成了附小、附中、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链条,学生可以在这个体系得到充分的成长养分。同时,我们高度注重综合素养,除了钢琴专业水平之外,他们跨门类艺术的合作能力、对外沟通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上音钢琴系党支部副书记于清说,他们期待培养的不仅仅是钢琴家,还得是“钢琴 ”。

大学生适合参加哪些钢琴比赛(六位学子和乐队同台)(3)

大学生适合参加哪些钢琴比赛(六位学子和乐队同台)(4)

选手和乐队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