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踔厉奋发新时代,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推出“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看山东”系列策划,对我省各重要领域、重点行业展开系列专题报道,以生动故事展现山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跨越。

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1)

记者 巩悦悦

十年间,山东高等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53所,居全国第四位;普通本科高校70所,位居全国第二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1.34%提高到64.20%,在校生规模从215.71万人增长至348.51万人。

随着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的增多,山东高等教育大步向前,办学活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日趋增强,“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已经成为共识。

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2)

省部、省市共建高校

加快了内涵发展步伐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十三五”以来,山东持续开展省部、省市共建高校工作。省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11个中央部委签署共建13所高校协议,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所国内高水平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取得了系列成果。

不仅如此,山东省教育厅还与14个市政府签署共建13所省属高校协议,吸引市财政投入29亿元,为加快共建高校内涵发展、提升校地融合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已成为共识。

经过了省部、省市共建的大学,能享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拿全省最早省市共建的青岛大学来说,2012年12月17日省教育厅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共建协议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建设;青岛市将结合生专项资金安排情况,按照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1亿元的额度,支持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建设。

这两个工程,对青岛大学而言意义重大。时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的夏临华曾指出,学校将依托两座新楼所提供的科研教学平台,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为青岛乃至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设计,科技研发大楼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建设地上20层、地下2层,总投资约2.77亿元;医学教育综合楼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建设地上6层、地下2层,总投资约2.3亿元。建造两个建筑物所需的5亿元费用,就是青岛市给出的。

现任青岛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副部长魏喆吉,曾是省市共建青岛大学项目的推进者。他向记者介绍,科技研发大楼现已建成,目前正在装修改造,已有部分投入使用。而医学教育综合楼,也已在2019年就投入使用了。

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3)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山东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山东,2016年启动实施的山东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建设省一流学科53个、培育建设重点学科11个,省财政投入建设经费48亿元。

2020年,启动实施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聚焦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在部属高校择优确定24个“高峰”建设学科、27个“优势特色”建设学科。

在省属高校,山东重点建设了7所“冲一流”建设高校、8所“强特色”建设高校,以及13个“高峰”建设学科、38个“优势特色”建设学科,省财政已投入建设资金26亿元,引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内涵式发展。

分别来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筑高峰”建设高校;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为“冲一流”建设高校;曲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大学为“强特色”建设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在筑高峰、冲一流、强特色的基础上,山东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省教育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近10年来,山东高校撤销专业126个,停招本科专业576个,新增本科专业点1077个,其中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互联网金融、机器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等新兴专业303个。

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4)

“年薪制”全球引才,还邀请院士担任荣誉班主任,科教融合中的山一大正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资料片)

科教资源深度融合

取得了“1 1>2”成效

“十三五”以来,山东在深化产学研融合方面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早在2020年,山东省曾在“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上提出:该融的坚决融,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科教、产教、校地加快融合,“融”出产学研新合力。

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科教融合的例子越来越多。具体到山东,继新青岛科技大学、新齐鲁工业大学组建之后,山东省在高校与科研院所整合上再次实现新的突破:2018年11月,教育部批准,由泰山医学院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合并组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整合成立的第一年,发展就驶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由1个增加到3个,ESI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列全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第1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2位。临床医学学科位列全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第12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无独有偶。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合重组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也取得了“1 1>2”成效,实现了科技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双赢”。

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5)

科教融合五周年以来,今年是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成功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自主培养院士的重大突破。(资料片)

今年是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科教融合五周年。融合五年来,该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成功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自主培养院士的重大突破,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大局,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着力构建具有科教融合特色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点改革,坚决破除各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全力打破职称评聘“终身制”和绩效分配“大锅饭”,有效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王军成研究员增选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成为齐鲁工大(省科学院)自主培养的第一位两院院士,实现了校(院)本土培养院士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该校(院)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了新高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