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八年后,贺子珍也去世了。对于李敏来说,父母的去世,带走了她过去岁月里所有的痛苦和快乐。

当这一切都成为久远的记忆时,李敏越来越感受到父亲毛泽东对自己潜移默化的教导,让她成为一个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多年后,她也是这么做的,一直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

在延安上幼儿园

1936年的冬天,毛泽东带着怀孕的贺子珍住在一间破旧的窑洞里。虽然他们刚刚走过长征,但是两人十分恩爱,贺子珍的肚子越来越大,看样子就要生了。

生孩子那天,贺子珍叫警卫员再找了一间小房子,作为临时产房。这间房子连个门也没有,幸好贺子珍进去没多久,孩子就呱呱落地了。邓颖超和康克清等人,听到消息,赶来道喜,抱起孩子左看看,右看看,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娇。”

毛泽东一听,顿时想起一句有名的话,给孩子取名姣姣,但是后来大家都习惯叫她娇娇。不久,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毛泽东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住进了延安的窑洞。

那个时候,只要路过毛泽东的窑洞,大多都能听到婴儿的哭泣声。其实大家都懂得,贺子珍和毛泽东一路走来,连续失去好几个孩子,之前生的男孩毛毛也送人了,可是没有办法。如今好不容易生下这个孩子,能有个稍微稳定的环境让她长大,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1)

所以毛泽东和贺子珍都珍爱这个孩子,希望能将她好好抚养长大。可惜由于贺子珍的身体太虚弱,根本没有奶水来喂养孩子。而在那个黄土高原上,生活条件也不好,连吃上两个鸡蛋,都是奢侈的事情。

幸好陕北高原的人民,民风淳朴,热情善良,看到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就用自己的奶水或者家里的米汤,帮忙喂养娇娇。加上贺子珍和毛泽东忙于革命,娇娇就经常被寄养在农民的家里。

那段时间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对娇娇来说,能够拥有父母的疼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贺子珍离开延安,去了苏联学习和治病。贺子珍走后,就剩毛泽东独自抚养还不满一岁的娇娇。但毛泽东是一军统帅,又逢战事吃紧,革命形势严峻,毛泽东忙得废寝忘食,哪里还有时间来照顾年幼的女儿呢?

本来按理说,毛泽东也可以雇佣一个保姆,专门照顾娇娇。但他不想让女儿搞特殊,于是将娇娇送到农民家里照顾。到了吃饭时间,就把娇娇送去延安的中央机关合作社里的小饭店吃饭。

尽管毛泽东日理万机,但是他很疼爱女儿,一有时间就会来店里看看娇娇,抱着娇娇亲了又亲。有句老话说, 出生在冬天的孩子特别乖巧,因为冬天的陕北有火炉,很暖和,孩子不爱哭闹。

或许是有点道理的,娇娇就是出生在冬天,从小特别乖巧。不管把她送到哪里,她都不哭不闹。娇娇两岁多的时候,和延安的其他孩子一样,被送进延安的幼儿园照顾。其他的孩子都在哭闹不止,娇娇却笑着说:“不知道有什么好哭的,这里有这么多好玩的。”

幼儿园的时光,娇娇很喜欢趴在门口,看着外面乡亲们的鸡鸭,觉得很有趣。到了周末,她就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在门口静静等着别人来接。在她的记忆里,大部分都是警卫员叔叔来接她。

她也从来不哭不闹。尚且年幼的她,还不太懂得爸爸是什么身份。

我的爸爸是伟人

自从贺子珍来到苏联,就忙着一边治病,一边学习。就在她准备专心投入学习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惜男孩在刚刚学会咿呀学语的时候,却不幸夭折了。突然失去孩子,贺子珍陷入孤苦中。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2)

为了让贺子珍重新振作起来,毛泽东将不满四岁的娇娇,送到莫斯科陪伴贺子珍。有了娇娇的陪伴,贺子珍的精神果然好多了。在莫斯科,娇娇见到两个哥哥岸英和岸青。哥哥们告诉她,她的父亲是领袖毛主席。

年幼的娇娇,一点都不相信。她认为哥哥在骗她,伟人是她的父亲,她不相信。时光流转,贺子珍带着娇娇回到中国,住在哈尔滨。毛泽东得知娇娇回来了,想见一见女儿,拜托贺怡将娇娇接来北京。

临走前,娇娇对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有点将信将疑。在贺子珍的鼓励下,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俄语信,询问毛泽东是不是他的亲生爸爸。毛泽东看完信,哈哈大笑,很快用电报回信,我就是你的亲生爸爸,快来爸爸身边。

这次娇娇相信了,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高兴地来到毛泽东身边。娇娇来到北平的那天,毛泽东正在开会,一听到娇娇来了,立刻喜笑颜开,用慈爱的笑容迎接娇娇。一天晚上,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聚会,毛泽东迫不及待将娇娇介绍给他们,称呼娇娇是个洋宝贝。

事实也确实如此,娇娇刚回来的时候,穿着一身时髦的服装,皮肤白白嫩嫩的,长得很像贺子珍。她的个子也比同龄人高上不少,透出一股和毛泽东身上很像的睿智和坚毅。

那个时候,毛泽东还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娇娇也跟爸爸住在里面。毛泽东询问娇娇的意愿后,给她安排一般干部子女读书的学校,八一小学。这个学校距离香山有点距离,但娇娇从不娇气,在学校认真学习。

这段时间,是娇娇的一生中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

每天吃完晚饭,毛泽东总会拉着娇娇的手,一起到公园散步,询问娇娇的学习状况,教娇娇背诵古诗,鼓励娇娇要好好学习,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而温柔可爱的娇娇,也经常和毛泽东做游戏,在毛泽东的怀里撒娇顽皮。

有时她会用双手遮住毛泽东的双眼,让他猜猜是谁。每次娇娇这样做,不管毛泽东在干什么,总会停下手里的工作,高兴地逗着娇娇,从不责怪她。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3)

但这样的日子持续的时间,并没有很长。很快他们一家搬进了严肃庄重的中南海。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娇娇也认真了很多,不能随意和毛泽东撒娇了。

因为娇娇在苏联上过小学,于是很快她就升了初中。毛泽东从来不让她搞特殊,每次娇娇上学的家长身份,都是填的警卫员的名字。

转眼间,娇娇到了该上中学的年纪。在上学前,毛泽东要给娇娇取一个正式的学名。借着李讷的名字,毛泽东用论语里的一句话,给娇娇取名李敏。希望她能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李敏一脸好奇,得知这个名字,有这么多的含义,高兴地接受了。

有一次,毛泽东召开他主持的唯一一次家庭会议,李敏,李讷,江青和警卫员,炊事员等人都参加了。会议现场气氛十分严肃,毛泽东在那里算账,他们一家人一天饭钱多少,菜钱多少,劳动人民一天又吃多少。

听到这些,大家都沉默着,谁都不敢出声。当时李讷和李敏都还没有成年,第一次见识到这个场面,都害怕得哭了。

后来李敏回忆这一幕,说:“那个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我们这样的家庭,要和普通的劳动人民比。我才回到父亲身边,或许这就是说给我听的。”

这是毛泽东给李敏上的第一节课,给她树立不搞特殊的原则。让她知道,虽然她的爸爸是伟人毛主席,但是她也不能觉得很了不起,不能搞特殊,生活上要向普通劳动人民看齐。从此,李敏也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两次被人说,她长得像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严格教育下,李敏从不向别人透露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只是有时候,往往越不想发生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有一次李敏得了大病,住进301医院妇科病房。但是病房的病人太多,就把她转入到内科。可内科的病人同样很多,医院就把她转到了外宾的病房,最后又到了高干的病房。住进这个病房,护士们都觉得很奇怪。

李敏年纪还比较小,看起来根本不可能是一个高级干部,怎么会住进高干病房呢?她们忍不住询问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身份?

李敏笑着回答:“我就是个普通军人,因为病情太严重才来这里,你们不要想多了。”话是这么说,可是护士们根本不相信,纷纷讨论着,她或许是什么大人物的孩子,或者是将军家的孩子。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4)

这时有个护士小声地说:“她长得很像毛主席。”一听到这话,护士们纷纷围过来,看着李敏的脸,越看越像,都觉得她肯定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还是不想透露,对她们说:“你们可能是误会了,可能真的是长得像而已。”

一个小护士笑了笑,一脸不相信的样子。李敏只好无奈地说:“没办法,爸妈给的这张脸又被认出来了。”

这话逗得护士们哈哈大笑。有人趁机提出,让李敏对医院说出身份,给她安排一个更高级的病房,但李敏是不会这样做的。毛泽东一直教育她,不能搞特殊,她一直铭记在心。

1964年,李敏去看望贺子珍,路过江西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就想进去看看。可是因为各种事情,她耽误了时间。等她到博物馆的时候,博物馆已经快闭馆了,不让人进去参观。

李敏想着,如果今天不能进去参观,明天还有更多事情,更没时间,这可怎么办好?一旁的司机直接说,让她说出是毛主席的女儿,博物馆肯定会让她进去的。李敏严肃地拒绝了,千万不能这么做。

她下车走到管理处,笑着和管理人员商量,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因为赶路耽误了时间,明天又没有时间了,现在我们想进去参观一下,可以吗?”管理人员按照规定,拒绝了李敏的请求。

李敏没有放弃,承诺在闭馆之前参观完,耐心请求管理人员让他们进去。管理人员见他们这么诚恳,就同意了。

由于博物馆的讲解员都受过严格训练,而且大多都是老红军的后代,对革命历史很熟悉,对毛主席也很熟悉。所以李敏刚进去参观,就被认出来了,一个讲解员小声说:“那个女孩长得好像毛主席。”

那个时候李敏还不到30岁,脸上肉肉的,确实很像毛主席。不一会儿,讲解员来到一个展台前,看到毛主席的很多照片,再一对比李敏的样子,想起曾经看过的毛主席和女儿的合照。她脱口而出,您是不是?

李敏笑了笑,一旁的司机承认了她的身份。讲解员愣住了,立即叫来馆长。馆长是个老前辈,曾经见过毛主席,激动地询问李敏,主席的身体好不好?李敏告诉他,主席的身体很好,还特意叮嘱他们,不要声张,不要因为她打扰别人参观。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5)

最后李敏在闭馆前,安静地参观了博物馆,没有打扰到任何人,悄悄离去了。对于这次经历,让李敏记忆很深刻。她一直按照爸爸的嘱咐,从不搞特殊,不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份。可是往往因为她长得很像毛主席,多次被认出来。

尽管如此,她一直坚持爸爸的教导,低调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一生都在怀念爸爸

那年李敏到了该成婚的年纪,她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小学同学孔令华。从小学开始,李敏就和孔令华认识了。到了上中学,李敏和孔令华又都是学生干部,一直保持联系。

高中毕业的那一天,李敏收到一封孔令华写的情书,两人很快相爱了。经过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同意,两人举行了婚礼。毛泽东亲自拟定参加婚礼的名单,主持婚礼。在喜宴上,他频频举杯,心情很高兴。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继续上大学,仍然住在中南海,陪伴毛泽东。后来,李敏考虑再三,还是向毛泽东提出搬出中南海的想法。疼爱女儿的毛泽东,不舍得女儿离开,希望李敏能留下。

李敏也懂得爸爸的爱,于是和孔令华商量后,搬到中南海一所偏僻的平房子住。吃饭上,夫妻俩和爸爸分开,自己动手做饭,平时生活还保持来往。可住了一段时间,两夫妇还是觉得,不要在父亲的庇护下生活,想独立在外生活,于是搬出了中南海。

自从李敏搬出中南海,和爸爸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毛泽东见不到李敏,就经常叫李讷去看看李敏。到了晚年,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只能卧床休养。李敏再次见到爸爸,是在陈毅元帅去世的时候,毛泽东出席陈毅的追悼会。

李敏见到了爸爸,他拉着她的手,深情地叫她娇娇,要经常去看他。再次见到爸爸,是在毛泽东去世前几天。毛泽东躺在床上,面容憔悴,说话也很吃力。看到女儿李敏来了,毛泽东有点激动,拉着女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话。

他问女儿:“你今年多少岁了?”李敏回答:“39岁了吧。”“不,你今年是38岁。”毛泽东用微弱而又坚定的声音纠正。即使身体状况不好,但他仍然清醒地记得女儿的年龄。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6)

李敏很想说些什么,又什么也没说,只是拉着爸爸的大手贴在脸上。第二天,当她走进中南海,迎接她的却是爸爸去世的消息。她痛不欲生,四肢发软,颤抖着身体扑了过去。

她哭喊着:“爸爸,我来了......”她多想再看看爸爸的脸,多想再听听爸爸的声音,多想再握着那双温暖的大手。但她控制住了,没有这么做。她紧紧地握着爸爸冰冷的手,身体不停颤抖着。

她知道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不能这么做。只是看着看着,她还是忍不住痛哭起来......毛泽东去世后,李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梦里,经常梦到爸爸。有一次,她梦到她刚从苏联回到中国,在双清别墅见到爸爸。

爸爸朝她慈爱地笑,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叫她娇娃。她高兴地扑进爸爸的怀抱。她一激动,从梦里醒了过来,才反应过来那只是一场梦,只是再也忍不住,默默哭了起来......

八年后,母亲贺子珍也去世了。父母的接连去世,对李敏的打击很大,带走了很多很多回忆,也带给李敏无限的怀念。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身体都不好,度过多事的中年时期。

20世纪90年代,李敏住在景山附近一座大院里,楼层不高,在二楼。但是李敏的身体不好,很少下楼,经常在屋里待着。一走进她的家,你会发现真的很普通。房子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一厅,满屋子都是很旧的家具,布满了灰尘,贺子珍和毛泽东各一副画像,挂在墙上。

因为身体不好,她走路也是慢慢的,说话也是慢慢的。每次提到父母,她只有无限的怀念。多年来,她一直按照爸爸的教导,过着普通的生活。尽管她的身体不好,但是她也没有请保姆,一直拿着每个月400块钱的工资。

那个时候,丈夫孔令华在深圳的商海打拼,女儿在上大学,儿子在部队当兵,都不经常回来。平常时间,她都是独自生活。直到晚年,她的身体渐渐好转了些,才出来参加社会活动。

毛泽东后代的3个家庭,毛岸青家,李敏家,还有李讷家,经常在一起聚餐。他们的一生,都深受毛泽东的影响,继承毛泽东的精神。只要有时间,他们也会在华龙街开的毛小青美食城,给毛泽东过生日。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7)

因为以前,每到毛泽东的生日,大家总会聚在一起,简单地给他过生日。就这样,这个惯例,一代传一代,好像毛主席一直还在身边,还在教导他们。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毛家一家人都参加了。

毛泽东快三岁的曾孙毛东东,献出一个小花篮。毛家人每个人都站在毛泽东的遗体前,说了话,送出美好祝愿。从此每年的9月9日,还有12月26日,都是毛家相聚的日子。

对于李敏来说,每到这些日子,她都异常想念爸爸。她时刻记得爸爸的教导,踏踏实实做事,生活普通,过着平静的生活。她的两个孩子,也在她的教导,和毛泽东这些革命前辈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对国家做出贡献。

2003年,李敏和李讷一起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有时间,她们会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回忆和爸爸的经历。她们从天真单纯的少女,到睿智的老妇,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无论是以前,还是以后,李敏都没有享受过身为毛泽东女儿的一点特权。中国迎来改革开放时代后,李敏算是落后于时代的人,没有什么时尚的生活方式,只是默默生活在社会一角,靠着自己的那份工资活着。

晚年的李敏,看起来似乎是久经风霜的老太太,但这种外表,掩盖不了她内在精神的光辉。虽然眼神是沉默的,但是透露着一种坚强和冷傲,一种不同凡响的精神。这和毛泽东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 1964年李敏去参观博物馆(8)

在全国人民的心里,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是世纪伟人。但是在她的心里,他不光是一个领袖,还是一位慈父。她深深地感到,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穷的。

这些财富,是她一生都享受不完的。时光逝去,她越来越觉得,父母的教导,对她的一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李敏,还在按照爸爸的教导,过着普通的生活。她默默地生活在社会的一角,终生都在怀念和想念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