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全球人群的30%到50%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现象,维生素D缺乏在儿童和成人中都非常普遍维生素D缺乏有骨性和非骨性并发症,骨性并发症以佝偻病和骨质疏松最为常见,佝偻病见于快速生长期的婴儿,骨质疏松见于儿童和成年人佝偻病曾经在我国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仍为儿童期间的多见病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近年来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回升(约9/百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7岁儿童补钙还需要补维生素d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7岁儿童补钙还需要补维生素d吗(孩子软骨病是因为缺钙)

7岁儿童补钙还需要补维生素d吗

研究表明,全球人群的30%到50%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现象,维生素D缺乏在儿童和成人中都非常普遍。维生素D缺乏有骨性和非骨性并发症,骨性并发症以佝偻病和骨质疏松最为常见,佝偻病见于快速生长期的婴儿,骨质疏松见于儿童和成年人。佝偻病曾经在我国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仍为儿童期间的多见病。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近年来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回升(约9/百万)。

软骨病的全称其实叫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所以从这个病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软骨病主要就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人体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和磷的代谢出现紊乱,而且骨骼钙化也会发生障碍,因此就有了软骨症。骨是由钙、磷、镁构成的结晶沉着于胶原组成的骨基质上共同构成的,骨基质与骨矿物质之间呈一定比例。如果骨基质无改变而骨化障碍称为骨矿化不足,特点是新形成的类骨质钙化障碍,发生在生长发育已完成的成年人为软骨病,发生在儿童则为佝偻病。那么软骨病的症状具体有哪些呢?

软骨病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日光照射不足

机体维生素D来源有两个方面,即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人和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外源性维生素D通过食物和药物制剂获得,食物主要包括肝、蛋、乳类食品等。动物性食物中所含为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为骨化醇即维生素D2,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统称为维生素D。每日的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D常不能满足人体需要,主要还需要日光照射。但是地区纬度、季节、衣着及空气污染等都影响紫外线照射强度。故北方、多雨多雾地区、冬季、户外活动少、居住高层建筑群区等,紫外线照射明显不足,影响维生素D的形成。

维生素D摄入不足

维生素D的吸收、转运、代谢与体内其他营养素水平有关,如果能量、蛋白、脂肪摄入低,可使维生素D摄入减少。因此以谷类喂养为主的小儿、食欲低下儿、偏食小儿易缺乏维生素D。牛乳含维生素D很少,钙磷比例又不合适,故牛乳喂养的小儿易患佝偻病。

生长速度快

若妊娠妇女缺乏维生素D,体内胎儿储存维生素D不足,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产、双胎、低体重婴儿更易发生。

疾病因素

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均无生物活性,被人体吸收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经过两次羟化作用后才发挥生物效应。首先经肝细胞中的25-羟化酶作用转化为25-羟维生素,它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是较弱。25-OH-D3,在肾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经1-a羟化酶的再次羟化,生成1,25-二羟维生素,具有很强的抗佝偻病生物活性。因此各种肝、肾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如肝炎、慢性肾炎等;肠道、胆道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都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药物影响

抗惊厥药物,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糖皮质激素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

软骨病的症状有哪些?

本病好发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1~2个月内发病,其骨骼变化在数月后出现。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临床将其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初期

多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起病,以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如夜惊、多汗、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等,枕秃较常见。夜惊表现为睡眠不安,经常夜间啼哭或睡眠易醒。多汗表现为头部易出汗,带有酸臭味,且出汗与室温、季节、衣着等无关。枕秃是由于汗液刺激头部,常摇头擦枕导致枕部形成环形或片状脱发区。

此期一般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检查可正常或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激期

多见于3个月~2岁小儿,除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神经兴奋症状外,同时伴有骨骼改变、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迟缓。

(1)骨骼

①头部小于6个月的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表现为囟门增大(大于3cm×3cm),边缘变软,按压枕颞部呈乒乓球样弹性软化,称为乒乓颅。6个月龄后,颅骨软化逐渐消失,至7~8个月龄时,额顶和枕顶骨向双侧呈对称性隆起,称方颅;或矢状缝凹陷呈臀形,或冠状缝凹陷呈鞍形,或均凹陷呈十字形。囟门晚闭,严重可延迟至2~3岁才闭合。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并易患龋齿。

②胸部见于1岁左右患儿,两侧5~8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称佝偻病串珠;因肋骨软化,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郝氏沟;第7、8、9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如胸骨剑突向内凹陷,可形成漏斗胸;这些胸廓病变均会影响呼吸功能。

③四肢6个月以上小儿手腕、足踝部骨骺类骨组织增生形成环状钝圆形隆起,称为佝偻病手镯、足镯,小儿站立后因下肢骨软化,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而形成膝内翻,称“O”形腿;或膝外翻,称“X”形腿。久坐者有脊柱后突或侧突畸形,重症患儿可出现扁平骨盆。

(2)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由于钙磷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表现为头颈无力,坐、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部肌张力减低,韧带松弛致腹部膨隆形成蛙腹;韧带松弛还导致关节过度伸展。

(3)神经系统发育迟缓

重症患儿脑发育受累,条件反应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言语发展迟缓;免疫能力低下,常并发感染。

X线片可见干骺端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边缘不整呈毛刷状、云雾状、杯口状,骨干密度普遍减低。血钙稍低,血磷明显低下,钙、磷乘积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

恢复期

活动期经日光照射或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接近消失,患儿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血钙、血磷浓度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在4~6周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骼异常明显改善,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常喝纯净水会得“软骨病”?

在水的传言中,有一个被很多人转发、提起的例子:“1997年,上海一对夫妇生下一男婴,从生下儿子那天开始就用纯净水烹调、饮用。3年后,他们的儿子得了软骨病,而且智商不发育。这对夫妇找到权威专家,才破解了谜底:一切都是纯净水惹的祸。自此以后,上海市政府强调中小学生一律禁止饮用纯净水。”

事实是这样的吗?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并不知道相关情况。据了解,2012年11月,上海市教委宣布,将逐步规范全市中小学校(含中职)校园饮用水供水模式,同时计划在2013年至2015年3年内,分别完成全市300所、400所、500所中小学校校园直饮水工程建设。据悉,目前上海已有近400所中小学校完成了校园直饮水供水模式建设。直饮水即通过安装中央水处理器等形式,对自来水进行初滤、深滤、消毒、杀菌等深度处理后,提供可直接入口的饮用水。

那么,饮用纯净水是否会影响人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呢?其实并不会。人体吸收微量元素的途径众多,水只是其中之一,且占比不大;人体吸收水的途径也不少,比如饭菜、饮料等。

虽然纯净水中参与骨骼发育的钙、镁等重要矿物元素含量不足,但是人体摄入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为饮食,多种食物如蛋类、鱼类、动物肉类等均含丰富的钙磷等元素,因此“常喝纯净水会引起软骨病”这种说法不科学,传言中提到的案例不可靠。

补够了维D就万事大吉?

有的家长想,那干脆给孩子补足够的维生素D就不会得佝偻病了。其实这是过于迷信各种营养补充剂,以为补充了足量的营养补充剂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孩子的日常膳食和足够的户外活动。佝偻病的预防还需要让孩子晒足够多的太阳。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下维生素D的合成,这种人体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更易被人体利用和吸收。

是否能得到足够日照与佝偻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在一些纬度较高的城市,由于日照时间短,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可达40%以上。冬天由于日照时间短,而且孩子户外活动少,佝偻病的发病率也要比夏天高。

Tips

晒太阳的时间建议在10:00~15:00,长度大约在30分钟以上。晒太阳时间长度应根据地域、肤色、季节不同调整。美国白人晒15分钟就好了,我们黄皮肤的要晒30分钟以上,西藏人可能需要晒一小时以上;季节上,冬天建议儿童每天室外活动2小时以上;

再记住晒太阳的地点:空旷、没有高楼遮挡的树荫下或向阳的屋檐下。例如公园空旷路边的树荫下,有缕缕的阳光穿过。尽可能多裸露一些皮肤,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过了一岁就不用补维D?

有的家长会走另一个极端,觉得孩子过了一岁,户外活动增加了,就不需要再补维生素D了。有的家长还会说,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补,也没得佝偻病啊。这也是一种误读。其实5岁以下儿童、孕妇、乳母都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而维生素D在天然食品中存在较少,足够的日晒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惜的是,大城市中的高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也会吸收部分紫外线,特别是像最近的广州已持续多日阴雨天气,孩子自身通过日照合成的维生素D可能不足。再加之一些社会因素,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与20年前的情况不同。现在的孩子仍有适量补充维生素D的必要。

正常成年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吗?

正常成年人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优先通过晒太阳、食用奶制品等其他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保证每天约600~800单位的维生素D需要量。

维生素D主要储存于肝脏和脂肪中,且25-OH-维生素D的半衰期很长,接近一个月,只要维生素D储量足够,不需要每天补充维生素D。很多人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全年几乎见不到太阳的,建议每天补充600单位以上的维生素D,如果还是老年人则应该补充更多。这类人群建议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由医生评估额外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

如何治疗软骨病?

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控制病情活动,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活动期合理喂养,多晒太阳;治疗以口服维生素D制剂为主,剂量为每日2000~4000IU,根据临床和X线片改善情况,于2~4周后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对无法口服者或不能坚持口服者,可采用一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0~30万IU,间隔1个月,可再给l~2次;同时给钙剂每次0.5~1.0克,每日2~3次,连服2~3个月。2~3个月后改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

2.恢复期一般可不用维生素D,多晒太阳,改善营养即可。在冬春季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给维生素D的预防量。

3.后遗症期加强体格锻炼,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矫正。轻度骨骼畸形随佝偻病治愈,可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对已有严重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在佝偻病治愈后,可进行外科手术矫治。

如何预防软骨病?

在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一事上,最新版(第四版)的儿童保健学,认为采用美国儿科学会2008年11月的新指南更加合适。美国儿科学会2008年新指南,提前和延长了补充维生素D的年龄段,预防剂量也有所提高。

新指南的推荐:

1.新生儿从出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一直持续到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2.任何母乳喂养的婴儿,无论是否添加配方奶粉,均需要补充维生素D400IU/d;

3.妊娠后期和母乳期妇女无论任何季节都要补充维生素D不少于400IU/d。

推荐的理由:

1.维生素D缺乏症状可以在婴儿早期出现,尤其是在母亲缺乏维生素D时;

2.未补充维生素D的纯母乳喂养婴儿血清25-(OH)D3水平普遍低下,尤其是母亲缺乏维生素D和婴儿在冬季出生时;

3.目前还不能精确测定使婴儿到达足够血清25-(OH)D3水平的日光照射量;

4.补充维生素D400IU/d可以使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血清25-(OH)D3水平>50nmol/L;

5.婴儿必须每天摄入约1000ml的配方奶粉才能摄入维生素D400IU,但摄入如此大量的配方奶粉几乎不现实;

维生素AD制剂 Or 天然深海鱼肝油,该选哪个?

两者主要成分维生素A和D的比例为3:1,原料不同,维生素AD制剂通常是“药”字头(药品),天然深海鱼肝油都是“健”字头(保健品),胶囊包装的剂量,前者每个胶囊中维生素D含量常见为500或600IU,后者每个胶囊中维生素D含量常见为300IU。排除生产厂家的因素,理论上两者皆可选,如果对深海鱼肝油过敏,可改用维生素AD制剂,根据胶囊的剂量和需要,可2天吃一粒,或者3天吃2粒,当然一些滴剂更好控制剂量。

DHA不是鱼肝油

DHA与鱼肝油坚决两码事。另外,即使其“益脑”效果被传得神乎其神,也不需要单独补充,孕妈妈、哺乳期妈妈和宝宝多吃一些富含DHA的海产品就可以了。

婴幼儿不推荐维生素D和钙的复合制剂

给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和钙的复合制剂,很容易导致体内钙过量而维生素D依然不足。

一条供您稍做参考的经验:简单说,宝宝只要奶量好,无论是喝母乳或是配方奶粉,辅食添加及时、吃得好,通常只需要补充预防量的维生素D即可(配方奶粉喂养的可酌量减),不必额外补充钙。

本文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其中若有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

想要了解更多的看病攻略,欢迎关注“就医搜”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有实用的文章推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