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卓语
01 恩宠全凭家世,后宫真如影视演的那样?历史真相是什么
宫斗剧里后妃升级打怪的花招,尽管有一箩筐,但总少不了最重要的一款:家世!
以《甄嬛传》为例,华妃仗着年羹尧的军功,可以宫中横着走路,飞扬跋扈。即便一儿半女都没有,也能在妃位,甚至有资本跟皇后分庭抗礼。
听到雍正称年羹尧为“恩人”,宜修心里拔凉拔凉的叹息:
“哪日皇上要把这景仁宫也送给华妃了!”
啧啧,家有功臣就这么拽!连皇后都心有戚戚,惶惶不安。
夏冬春刚进宫,只是个不入流的低级嫔妃,也依仗家世打鸡骂狗,吆五喝六。如果不是撞在华妃枪口上,看样子大家就只能忍气吞声,受她欺负。
既然刚进宫的新人都能靠家世摆谱,日久岁深的更不用说了。后宫俨然是前朝的翻版,前朝戴什么花翎,后宫就穿什么制服。
后宫女人斗起来就牵动着前朝一个个臣子、一个个家族。斗不倒她个人,可以先从她家开刀。娘家一出事,她就倒台,恩宠位分一概全无。
总而言之,在这些剧里,后宫其实是权臣们的另一个领地——白天权臣上班,晚上权臣女儿们上班。
可是这样一来,皇权又深受威胁。还记得雍正大叔那句最最著名的台词吗:
仅仅是后宫就也罢了,朕担心的是,后宫和前朝瓜葛着,想要算计朕。
(PS 不算计你才出鬼呢![呲牙][呲牙])
为防年羹尧功高盖主,扶持外甥,他就不允许华妃有孩子。这不仅造就了华妃一世悲凉,也成为击溃她的最大武器。
端妃是武将女儿,家世也很了得,也属于被预防对象。让端妃去送药给华妃,就是一石二鸟之计。可怜端妃,若不是后来收养了温宜公主,怕也要数砖度日。
如此看来,那些家世好的后妃,恰恰也被家世带累一世!到底是有家世好,还是没家世好呢?感觉好混乱啊!
到了《如懿传》里,这种混乱逻辑达到登峰造极。弘历选福晋时,违心选出嫡福晋,因为富察氏有助于他。后来高氏越过如懿,位列贵妃,也因为乾隆要用高家。
可后来选如懿做继后,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因素竟然是她没子嗣,也没家世(剧中说那拉氏败落了)。这样才令渣渣龙放心。
不仅如此,他的后宫里又多出一种编外“家世”——太后的眼线。由太后安插到渣龙身边的,他照单全收。但必须防着她们,绝不能让她们有子嗣。
还有更绝的:为保留证人,给阿若一路升迁,弄成宠妃的样子。而追溯阿若要上位的思想根源,也是因为她爹能干,立了功。
(PS阿若的内心:我爹这么能干,我不当宠妃,天理不容。)
这都什么鬼逻辑啊?[思考] 放眼后宫,不是防这个,就得骗那个,皇帝夜夜都在出卖色相!养这么多老婆,大部分得防范子嗣,还得变着手段来防。自己找虐呢?
总之这些剧里因忌惮后妃的家世,皇帝是耍尽了心机手段。除了日常各种制衡之术,对特定后妃更要釜底抽薪,勇士断腕亲手杀子。
历史真是如此吗?
02 皇室婚配最重视什么选妃是不是比拼美貌、才情,甚至还有女红技艺呢?嘿嘿,其实这些在清朝选秀中完全无用。
我们想象中的选妃场面必是一排排窈窕淑女,个个活色生香,羡煞观众。
像是这样:
或是这样:
可实际上是这样的:
晚清选秀
为什么呢?因为清朝选秀,选的是血统、门第和品德。
符合他们要求的血统门第,基本就没什么美丽女子可挑选。而所谓品德,比女德班标准更苛刻,首先是不能对男性具有吸引力。
按说悦色是男人天性,但清皇室却反其道而行。可见他们对血统门第不仅苛刻,而且十分偏执,达到了历史之最!
没错,清朝皇室确实非常重视门第!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必有“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表述。
但是,跟宫斗剧中的家世观却又大相径庭。他们要求的血统和门第,到底是什么呢?
1、血统
皇室重视的门第,并不是你爹官职几品,而是你祖上的血统历史。
大家都知道清朝又八旗制度。自皇太极以来,八旗军分为三种: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不是八旗的女人,没有参加选秀的资格。
同为八旗女子,满八旗比蒙八旗高贵,蒙八旗又比汉八旗高贵。同为满八旗的女子,跟皇室血统越接近的,就越高贵。
统计清朝皇后的姓氏,博尔济吉特氏(5人)、钮祜禄氏(6人)、佟佳氏(3人)、赫舍里氏(1人)、富察氏(1人)、喜塔腊氏(1人)、阿鲁特氏(1人)、那拉氏(5人)、董鄂氏(1人)、魏佳氏(1人)。
在这些姓氏里,只有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族,它出现在清朝早期,源于皇太极的满蒙联姻政策。除此之外全是满族,且大部分是镶黄旗和正黄旗,也就是皇室的近亲。
以上还只是皇后的统计,再算上高级嫔妃就更壮观了。你会发现,她们都集中在满族八大姓氏里。
也就是说,选来选去,跑不了这几家。
血统越接近皇室越好,不必管她优秀不优秀,关键是她生出的孩子是自己人。
那些镶黄旗、正黄旗的人世代通婚,即便父亲那支没血缘,母亲那支也一定有。算来算去,肯定是亲戚就对了。
雍正原配乌拉那拉氏,她的母亲爱新觉罗氏,是努尔哈赤的玄孙女。她的外祖父穆尔祜,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孙子。褚英乃元妃佟佳氏所生,元妃佟佳氏是佟养正的堂姐,佟养正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祖父,雍正则是孝康章皇后的嫡亲孙子。
你是不是被绕晕了?哈哈,反正这夫妻俩,同时都有爱新觉罗和佟佳氏家族的血液。
再举个例子,嘉庆帝的原配喜塔腊氏,祖上就跟爱新觉罗家联姻,按族谱捋一捋,她是嘉庆帝的远房表姑。这在清皇室里屡见不鲜。
2、门第
影视剧里呈现的门第规则是,谁家的官职高,谁在后宫就豪横。这是完全错误的!
皇子选福晋时,尽量选高官家庭,这样能帮上自己。这也是错误的!
其实皇室所选的门第,就包含在血统里。因为血统高贵的,世代享受特权,门第差不到哪里去。
至于官职并不是重点。官职是皇家给的,随时可以变化。只有血统是天生的,不可变的。
坐稳江山之后的皇室,不需要借助谁的力量。清朝的臣子,纯粹是皇室的奴仆,清皇室的高压集权空前绝后,哪里需要牺牲色相去拉拢臣子?
如果正处于皇子阶段,更不能跟权臣结亲。因为老皇帝最忌惮皇子结党,如果看过《康熙王朝》都应该明白,不多解释。
况且皇子选福晋,基本都是老皇帝给指定,可不是让你自己来拉战队的。若是那样,那么多皇子早乱成一锅粥了。
实际上很多著名的皇后,并非出自高官厚禄之家。
比如慈安太后,她父亲穆扬阿原任广西右江道,就是个偏远地区的地方官,并不算显贵。但父以女贵,死后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
同治皇帝的岳父崇绮更惨,出自一个没落家庭,其父被斩监候,籍没家产。但他很好学,成为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后来充当日讲起居注官,侍奉于皇帝左右。
这是啥权利都没的文官。慈安太后相中了他的才华,选了他的女儿阿鲁特氏给同治皇帝为后。崇绮因此被封为三等承恩公。
最意思的是乾隆的原配富察氏,就是被广为人知的白月光娘娘,她娘家的发家史并不光彩。
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二十二,太子被废,马齐推荐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引起康熙帝的暴怒,就把马齐家的老底儿揭出来羞辱他,大骂他家陷害本旗贝勒才混入上三旗,居然不念皇恩擅作威势。又骂他幼弟李荣保妄自尊大、虚张气焰,命诸王大臣拟出惩处方案。
当天诸王就拟出章程:判处马齐、李荣保立斩,兄弟马武绞刑。他们四兄弟的子孙有职务者全都革职,妻子发配黑龙江。其他亲族也受牵连被革职。
最后康熙发了善心,从宽处罚免了死罪。但拘禁的拘禁,革爵的革爵,降职的降职。
可各位知道吗?马齐就是富察皇后的二伯父,李荣保就是富察皇后的爹。
这场案件的影响力可够大了吧!马齐几兄弟被连锅端,打击得够彻底了吧!要不是康熙大发慈悲,白月光娘娘就被发配黑龙江了。
然而就这,作为站队老八的政敌,愣是没妨碍富察氏进入雍正法眼,被钦点给弘历做福晋。你能想到吗?
为什么呢?因为富察氏照样是满洲八大姓啊!选妃选血统,不以小家论。
马齐一家虽然一败涂地,但这个家族曾经有非常良好的教育。富察氏年幼时就由族中的才子福敏教授,写的一手好字。雍正做亲王时就见过她,欣赏她的才学。
所以,皇室才不在乎官职呢,在乎的是是否有贵族传承。
03 后妃时刻以“发扬我族荣耀”为己任?后宫的女人是否跟前朝势力互相瓜葛,组成很多小战队共同进退呢?
要解析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史上,皇权的权力集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加强起来的。自宋朝程朱理学开始,集权制度越来越强化,到了明清达到登峰造极。
用个最简单易懂的比喻,君臣原本是水和舟的关系,水随时都能覆舟。但在高度集权下臣子沦为笼中的鸟儿、被彻底驯服的狗。
臣子尚且如此,后宫的女人就更不用说了。
一入宫门深似海,清朝的后宫别说跟前朝、跟权力瓜葛,就算想跟墙外的一片树叶瓜葛下,都是做梦!
明清时期对后妃的囚禁、隔离、人身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用笼中的金丝鸟来形容她们,都辱没了鸟儿的自由。
鸟儿还能随时叫两下,唱个歌。她们则每天从早到晚任何事都有规程规矩,在任何领域里都是一个不能自主的物品,一个供皇家驱使的机器。
《红楼梦》中写元妃省亲,元妃全程落泪痛哭。她对贾家人公开说的第一句话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入宫是何等苦痛和悲伤的事。
然而红楼梦已经把宫廷美化了数万倍!他写的省亲是杜撰,清皇室绝不允许!
只要进了宫,就是皇家奴仆。身家性命都属于皇家,跟娘家必须割裂。
影视里后妃们口口声声“某某族的荣耀”,很搞笑的——真放在清朝,只这一句话,就等于心怀异念图谋不轨。
当然有人会提慈禧。慈禧属于例外,咸丰临终时设计了太后和辅政大臣互相制约的方案,是他授予慈安慈禧印章,委托她俩行使权利的。没有咸丰的授权,就没有后来的局面。
况且她能参政也是因为做了太后,小皇帝年幼,皇室没有正主。有皇帝掌权时,后妃想联合前朝势力,绝无可能。
既然如此,皇后爹为什么总被封爵呢?
给后妃娘家荣耀,是为了皇帝自己的脸面。意思就是:媳妇的娘家总得有点光环,才配的上我吧。同时也是奖励给皇室养了个合格的奴才。
这种奖励,本质上就像训狗的诱饵,可不是让你们组战队的。后妃们绝不敢主动争取,更不敢公开引以为荣。只能拼命表示:我很惭愧、很惭愧,让主子破费了。
04 后宫前朝荣损同步?宫斗剧里斗败的妃子,基本都是全族完蛋。也可以反其道行之,先搞她家的事,家族一被安上罪名,妃子必定进冷宫。
历史情况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后妃已经跟娘家割裂,她是皇家的生育工具。完成好自己的任务“生育”,才是生存王道,并非依赖家族成败。
更关键是:满洲贵族不是小家庭单位,而是部落氏族单位。同一族中,有人在升迁,有人被处死,经常发生。彼此间又都有裙带关系,一查全是亲戚,那这怎么算?是算得势呢,还是算失势呢?
富察氏皇后家族就是很好的证明,荣辱时刻变迁,唯有血统的地位不变。
再举个例子,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赫赫有名的权臣,晚年失势,被罢黜了大学士。康熙明明是要打击他的势力,但却丝毫没影响他的子孙后代,也没影响到宫中的惠妃(明珠的姨表亲)。
慈禧的父亲惠征,在咸丰年间任职安徽宁池太广道。慈禧进宫的第二年,面对太平军起义他临阵脱逃,引得咸丰大怒,被革职查办。忧惧过度一病不起,当年就死了。但这根本没耽误兰贵人晋升,次年她被封懿嫔。
珍妃是清朝历史上结局最惨的后妃了吧。但也没耽误她娘家血统继续发扬光大,她的侄女唐怡莹嫁给了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
可见,传统贵族姓氏是个大集团,而且是永远享受特权的集团,不受个人成败的影响。
像《甄嬛传》里瓜六说的:“臣妾以瓜尔佳氏一族起誓”
“若有半句虚言,全族无后而终”
好搞笑啊,有木有?瓜尔佳氏一族有多大啊,你搞清楚没有,就敢起誓。
05 正解后宫生存规则1、入选靠血统
如果说后妃们炫耀家世,那应该在入选前。因为清皇室极其偏执血统,血统高贵的,初进后宫就肯定高人一等。
比如慈安和慈禧都是1852年通过选秀入宫,慈禧赐号兰贵人,慈安始封贞嫔,只用了六个月就升为皇后。因为慈安是钮祜禄氏,典型的凤族大姓,满洲镶黄旗。慈禧的叶赫那拉氏,只是镶蓝旗。
对比两家的官职,不相上下,都是地方官。慈禧老爹惠征任职在富庶繁华的江淮地区,比慈安父亲还强些呢。可见所谓家世,不是官职那么简单。
2、立足靠位份,活着靠恭顺
清朝的后宫等级分明,差别待遇。绝对不允许僭越,更不允许以下犯上。
每个人的地位高低,全部取决于位份。不同的位份,行住坐卧吃穿用度都不一样,不是你有钱就能拽的。
以宫女为例,除去正月和万寿节外,平常不许穿红和抹胭脂。谁要打扮得出格、化妆,就算妖里妖气,要挨竹板子。而且太监挨打不脱中衣,宫女挨竹板子却要把裤子褪下来,露着屁股打,还不许出声。
这样变态的规定下,你觉得还有宫女会动心思打扮勾引皇帝?
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全有规定,没有个人发挥的空间。这样的话不仅钱没用,高官家世没用,甚至连皇帝的宠爱都未必有用。
因为清朝皇帝大部分很敬业,每天时间安排满满的,不会逗留后宫。夜间更不会在后宫,侍寝是毯子裹着送来,还要按时按点,不等完事外面就催。
很多嫔妃不到过节,难见皇帝,后宫完全由皇后掌控。所以宫斗剧里仗着恩宠,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在现实里不存在的。
宫斗剧里弹琴唱歌跳舞的技艺,放到现实里全是找死。那都属于优伶做派,跟贵族绝对冲突。
所有的后妃都只是生育工具,不能多走一步,也不能随意多说一句。不必想什么花招魅惑皇帝,你也没机会释放花招。
在清宫里,好使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恭顺、恭顺,还是恭顺!一如翊坤宫皇帝亲书的匾额“懿恭婉顺”,听话、什么都别想、老老实实的,才是后妃生存唯一应有的态度。
光绪的谨妃
在甄嬛传里嚣张跋扈的华妃,历史的真实情况却是格外温顺柔和。
她是由康熙赐婚,给雍正做的侧福晋。因为生育有好几个皇子皇女,雍正登基后,封为年妃。
年妃凭自己的生育之功,以及谨慎小心的做人,才会得到雍正喜爱,并非依仗年羹尧的军功。相反,因为年羹尧得罪了雍正,年妃吓得战战兢兢,以致于身染重病。
雍正打击年羹尧,年妃不但没有被连累,反而晋升为贵妃。因为怕影响她的病情,雍正还破例把年羹尧的事往后延迟。直到年贵妃病逝,才处罚了年家。
3、升职靠功劳和资历
后宫很像计划体制下的国有单位,生老病死单位全包,但是层层行政级别按资排辈,你得一级一级慢慢熬。
想往上升,最关键是要有功劳,那就是子嗣。实在没有子嗣,入宫时间长了,又一直很恭顺听话,凭资历也会升职。
但升职的时候又要考察血统了。血统优良,就升的快;血统差,前路茫茫。
但总之生存于后宫的决定性因素是子嗣,不是她爹能干。
她爹能干,可以升她爹的官。不需要用后宫职位来做奖励和诱惑。
宫斗剧里,忌惮后妃家世而防范子嗣的梗,实在滑天下之大稽。(历史上偶有,但不是清朝)
作为天下的支配者,前朝后宫都需要屈膝跪拜向他乞求恩泽荣宠。没人胆敢拂逆他的绝对权威,他选妃不是用来斗心眼的。
4、跟儿子荣辱与共
后妃与娘家并不捆绑,真正捆绑的是自己儿子。母凭子贵,子也凭母贵。
而这个所谓的“贵”,既包含皇帝的宠爱程度,也包含血统来源。
比如康熙晚年发生海东青事件,康熙痛骂八阿哥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显示出发自内心的鄙视。
八阿哥母亲卫氏,是满州正黄旗包衣出身,不属于秀女之列,毫无疑问也不属于贵族大姓。胤禩无论再能干,血统上就低人一等,他参与夺嫡很不明智。
总之,后宫中通过选妃,甚至通过给妃子升迁位份,来拉拢前朝官员、稳固江山,那是宫斗剧的胡编乱造。非常荒谬!
只有在打天下的阶段,以及皇权受到威胁的特殊阶段(如康熙早期),才会拉拢权臣。但这绝不是皇室的日常状态,自康熙中后期,清皇室的皇权就非常稳固了。
06 为什么偏执血统每个朝代皇室的联姻规则都不一样。
比如汉初的后妃多出身微贱,因为刘邦的基本思想是独尊刘姓,不允许异姓封王。姻亲来自底层,无法长久立足于上层社会,形成无法撼动的力量。
隋唐盛世之时,皇室主要联姻关陇士族,源于门阀政治的背景。
清皇室只联姻满蒙传统贵族姓氏,是源于狭隘的氏族部落意识。
也就是说,尽管已经一统天下富有四海,但意识形态还停留在古老的氏族部落里。对氏族部落有过贡献的人,就应当世代享有特权。因为曾经就是大家一起战斗,一起分赃的嘛。
满清尽管入主了中原,但他从不相信这广袤国土上的臣民。以少数人来统治多数人,那么这少数人就只能高度团结。八旗子弟享有特殊待遇,就是源于这个原因。
满清皇宫其实代代近亲通婚。这样做的隐患很明显,清朝有100多个皇子,但他们的平均寿命远远低于当时代普通人。
满人的这种血统论,本质上跟元朝的种姓制度一样,不问原因,不论个体良莠,只以血脉传承来区别人的高低贵贱。人们从一出生,就被标识出不同的阶层,享受不同的待遇。
在这样的制度下,汉八旗女子无论多么优秀出色,也只能在宫中充当低等嫔妃。
尽管乾隆一直倡导满汉一家亲,但心里还是很鄙视汉族。偶有汉族女性得到他的青睐,要授予头衔时,乾隆也会让她们摆脱汉族身份。
传闻在乾隆南巡期间,许多汉族女性受过临幸,但最终都没有把她们带回皇宫。仍然是出于血统排外。
康熙年间出过一个例外。苏州织造李煦(就是曹寅的大舅子,同为康熙的心腹),在康熙南巡期间,将表妹王氏献给了康熙。
康熙本来深爱江南风物,又有李煦这层关系,加上王氏明艳动人,诗文音律俱通,是不可多得的美才女,才破例带回宫中。
但因为是汉人,她在宫中倍受歧视。即便深得圣绻,即便她先后生了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八子胤祄,个个令康熙喜爱的不行,王氏照样得不到册封。
直到康熙晚年最后一次大封嫔妃,伺候了康熙30年的王氏,才被封为“密嫔”。看这封号,就知道有多勉为其难了。
不情不愿,也是意外的天恩!她是康熙朝唯一得到封号的汉族女子。足见满清皇室对汉人的歧视程度。
07 小结
宫斗剧演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我们当下的社会。
比如有家世就豪横。是啊,现在不就是拼爹时代吗?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一路上都是谁有钱谁豪横。
哪个人不渴望自己成为家世优渥,又能集千宠万爱于一身的华妃?所以,不管剧本多不合理,大家都会爱死她。
有人会说,看个剧你较什么真啊?
单纯看个剧确实无所谓。只是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会把它当真。不信你搜索网上,到处是宫斗片观后感,解析的头头是道,似乎好有智慧的样子,却不知道剧本本就逻辑混乱。
还有更多的后遗症。
比如看《红楼梦》,很多读者认为薛家有钱,能帮贾府,所以宝钗是不二之选。这个想法怎么来的呢?
就是从宫斗剧的家世论里来的——皇帝还要选能帮自己的呢。有势力的,财大气粗或高官厚禄的。
然而这完全是谬论!不仅皇室不需要,正常人家的婚配,没有男家靠女家吃饭的。
女家谋求男家的富贵势力,倒是常态。所以薛家多年赖在贾府不走,就是薛家欲攀附贾家。甚至想借助婚姻,借助王夫人的管家特权,两辈人联手吞并贾府财产。
根据当时的婚配观念,首论血统。黛玉身上流着一半儿贾府的血统,参照满清贵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你就会明白,黛玉才是最佳的宝二奶奶。
次论门第。黛玉是侯爵之后、书香门第、探花之女,父亲有官有职,还是皇帝的心腹亲信。而宝钗是商贾之后,九流之末,比农民出身还差。这两者相差的,岂非天地之别?
假如把贾府当做皇室,黛玉宝钗两人来参选的话,那黛玉毫无疑问可封为后。而宝钗基本资格都不足(不属于贵族阶层),只能参选宫女了。
话说,曹雪芹为她们设定的条件,都是无言的真相。当大家错解历史的时候,怎能看到这些真相呢? #2020生机大会# #致敬真知灼见# #红楼梦# #后妃#
本文正在参加今日头条2020生机大会,也就是百大人气创作者评选。欢迎读者支持!用户登录今日头条app,在卓语主页点击活动标识[助力]即可。每位用户每天有五次助力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