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景中国年#前两期文章我介绍了甘肃藏族同胞在新年前期的各种独具特色的习俗和节日活动,自正月初五以后各种民俗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天祝华锐藏族会跳“则柔”与“安召”舞庆祝春节的到来;甘南卓尼的觉乃藏族会则跳“巴郎鼓舞”来祭祀神灵,祈祷美好的未来;陇南的白马藏族则跳“池哥昼”面具舞,消灾祛邪,祈祷新年一切顺利。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

拉不楞寺转经筒

到了元宵节新年已经接近尾声,各种民俗活动也进入高潮。藏民族崇信佛教,各寺院中的祈福法会也集中开展,其中以甘南夏河县拉不楞寺的“毛兰姆”法会规模最为宏大,下面就以拉不楞寺为例,来介绍过年后期,甘肃藏族的民俗活动。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2)

夏河拉不楞寺正月的“毛兰姆”法会晒佛会

拉不楞寺位于甘南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清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河南蒙旗首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来到故乡河州建寺弘法。当大师来到夏河扎西滩时,看到这里山川灵秀、祥云缭绕,决定在这里建寺。拉不楞寺自建成以后得到清朝皇家的不断扶持,规模逐年扩大,到解放时,拉不楞寺占地86.6万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是安多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下辖属寺139座,遍布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四省自治区,甚至远在新疆、北京、东北也有拉不楞寺的属寺。现有大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喇嘛宿舍500多院。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3)

夏河拉不楞寺航拍图

拉不楞寺堪称一座大型图书馆,珍藏着包括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贝叶论》、《松赞干布传记》等在内的8万多部清代佛教经卷,囊括藏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天文、地理、宗教等各方面。同时拉不楞寺又保留着全世界最好、最全面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因此拉不楞寺也被称为“世界藏学府”。

另外拉不楞寺也可以称为一座博物馆,寺中珍藏着明、清到现代的各种材质的佛像、壁画、唐卡画、封文等不计其数的文物。每年的正月期间,拉不楞寺会举行盛大的“毛兰姆”法会,期间平时难以见到的巨幅唐卡佛像,独具特色的堆绣浮雕唐卡画,神秘的法舞,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酥油花会在法会期间集中向公众展示,这可是了解藏族文化的最佳时期。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4)

拉不楞寺的清代木雕睡佛

拉不楞寺毛兰姆法会早在每年的正月初三日晚上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日结束。从初三日到初八日,寺内喇嘛们每天诵经6次,祈祷佛法常在,有情安乐,天下太平。初八日举行“放生”仪式,念过佛经后,将提前准备好的马、牛、羊耳朵上系上彩带,然后在其头上滴洒上奶和茶水,以示降福,放入山林。任何人只有喂养的义务,不能将这些放生的牲畜带回家据为己有。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5)

藏族老奶奶准备放生的羊

晒佛会

到了正月十三,寺院会举行盛大的晒佛会,毛兰姆法会进入高潮阶段。晒佛会又称“瞻佛节”、“沐佛节”,是藏传佛教中通过让广大信众瞻仰佛祖巨幅画像,祈祷佛祖佑护天下,赐福僧众的重要节日。人们熟悉拉不楞寺,大多也是因为通过晒佛会而知道这座著名的寺院。从正月十二三开始,居住在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等较远地区的藏、蒙、满、土等民族的僧俗群众就会一路虔诚的磕着长头来到拉不楞寺,附近的藏族群众和游客也会在早上来到寺外,等待晒佛的时刻。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6)

“护佛”仪仗队抬着佛祖唐卡像走向瞻佛台

上午九点半,随着一声庄严肃穆的法螺声从寺内响起,数百名拉不楞寺的僧人肩扛近百米的佛祖唐卡画卷从寺中出发,向河南亲王府对面的山麓瞻佛台进发。一路上,乐队在前开路,他们吹着法螺、唢呐,打着铜钹、法鼓,举着宝幡幢盖,仪态庄重;抬着佛祖唐卡画卷的喇嘛僧人们身穿紫红色僧袍,头戴黄色鸡冠帽走在队伍中间,边走边诵念经文;骑马的护卫队身穿艳丽的民族服饰,巡逻在周围维持秩序;一路上所有人都向“护佛”仪仗队聚集,跟随在身后。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7)

2023年夏河拉不楞寺瞻佛节“护佛”仪仗队抬着巨幅佛祖唐卡像前往瞻佛台

十点整队伍缓缓的来到瞻佛台顶端,放下巨幅释迦牟尼刺绣唐卡佛像,随后僧人们自下而上缓缓将包裹佛像的丝绸揭开。至此这幅宽40米,长近100米的巨大释迦牟尼佛像就展现在人们面前。佛祖高坐莲花台上,面容慈祥端庄的看着芸芸众生,身下及周围是象征吉祥、幸福、圆满的八宝图案,包括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等吉祥图案。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8)

2023年正月十三,夏河拉不楞寺晒佛节展示的巨幅佛祖唐卡像

佛祖画像属于织锦唐卡的一种,用天然颜料染制的经纬线编制,结合刺绣的方法绣出颜色鲜艳、图案层次分明的释迦牟尼画像。当然每次的晒佛活动所用的佛祖唐卡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次用织锦唐卡,下次可能就是刺绣唐卡,再下次可能就是堆绣唐卡。其中的堆绣唐卡比较特别,它是在刺绣部位底部垫上羊毛、棉花等物品,绣出来的唐卡有立体感,和浮雕类似,像青海塔尔寺晒佛时基本上都会用堆绣唐卡。拉不楞寺的这些唐卡佛像大多数都是清代绘制,到现在至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很多都是国宝级文物。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9)

堆绣唐卡伏虎罗汉像

当佛像缓缓展开后,瞻佛典礼进入最高潮,法号声、诵经声再次响起,数万信众纷纷跪倒虔诚膜拜,祈望能得到佛祖保佑。之后人们走向瞻佛台前,瞻仰佛像,纷纷将准备的圣洁的哈达抛向佛祖,表达对佛祖的敬意,堆积在瞻佛台底部的哈达就像小山一样。瞻佛典礼一般持续两个多小时,到中午十二点僧人们将拉下包裹布,卷起佛祖唐卡像,扛起佛像下山回到拉不楞寺旁。然后绕寺顺时针转三圈,再次祈福人间,最后将佛像送回寺中,至此晒佛会圆满结束。2023年正月十三日有7万多各族信众和游客参加了拉不楞寺的晒佛会,表达了人们希望国家和人民尽快从疫情阴影中走出来的美好愿望。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0)

来参加拉不楞寺晒佛会的青海信徒

跳法舞会

正月十四日拉不楞寺会举行跳法舞会,以求驱邪除魔,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农畜兴旺。一支由30多名僧人组成的法舞队,穿着艳丽的藏戏服装,戴着夸张的戏曲脸谱式面具,在大经堂广场上随着法鼓铿锵的节奏跳起古老的法舞舞蹈。这种舞蹈传承自吐蕃早期的宗教苯教的法舞,主要人物有法王、王妃、鹿、牦牛、骷髅等,舞蹈动作以大幅度的跳跃和旋转居多,表现了邪不胜正,光明终将战胜邪恶的情景。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1)

2019年,拉不楞寺跳法舞会上的法王和骷髅

法舞从中午持续的傍晚,长达5小时,最后由大法师率领舞者和僧俗众人将用糌粑捏成的,供神鬼食用的食品,送至寺郊焚烧,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天下太平。跳法舞会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是研究苯教文化不可多得的材料。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2)

跳法舞会上代表正义一方的鹿和牦牛

酥油花

正月十五日拉不楞寺会举行盛大的酥油花供灯会,这也是整个毛兰姆法会最好看的一部分。酥油就是从新鲜牛奶中提取的奶油,青藏高原上气候寒冷,酥油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食品。酥油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是滋补身体的佳品,也是藏族人民视为最珍贵的物品。酥油花就是藏族群众敬献给佛祖最好的礼物。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3)

拉不楞寺制作的酥油花芍药花

酥油花起源于3000年前的西藏的象雄佛教雍仲本教,它的创立者幸饶弥沃大师为了改变人们杀生祭神的习惯,用酥油和糌粑捏出各种彩色花盘的形式,来代替被宰杀的动物祭祀神灵。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远嫁西藏,将汉传佛教和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塑像带到西藏,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她们时常参拜佛祖,以解思乡之苦。但是在供品中唯独缺少了鲜花,内地气候温暖,可以随时给佛祖敬献鲜花,高原上气候寒冷,有鲜花的日子不多,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用家家户户都有的酥油造出鲜花,供奉佛祖。元末明初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青海塔尔寺用酥油花供奉佛祖,从此这种方法在西北地区的寺院中兴盛起来,每到有重要的活动,都会有漂亮的酥油花登场,酥油花也被不断革新,做的越来越漂亮。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4)

2018年拉不楞寺制作的酥油花菩萨

现在的酥油花题材不仅仅包括树木花卉,还有飞禽走兽、城池建筑、奇珍异宝以及佛教故事、佛教人物等众多的内容,做出的酥油花不仅颜色漂亮,而且有很强的立体感,尤其是塑造的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涵深厚,人物姿态、神韵栩栩如生,比起国外流行的蜡像艺术毫不逊色,被誉为“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正月十五日是拉不楞寺中制作酥油花艺僧展示技艺和才情的最佳时刻,各个学院、昂欠的僧人们在几天以前就开始准备制作酥油花。为了将最纯洁的酥油花献给佛祖,所用的颜料都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出的,红色,取自甘肃迭部的南红玛瑙;黄色是用纯度极高的黄金磨成的极细粉末;蓝色,取自湖北大冶的孔雀石;白色是上等珍珠磨成的粉末;绿色提取自缅甸的翡翠;黑色是深埋在地底的优质煤炭……,每一种颜料都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做出的酥油花颜色才显得那么的纯真自然,且不会相互沾染或掉色。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5)

僧人们在制作酥油花,旁边水盆中就是寒冷刺骨的冰水

制作酥油花的过程也是非常的复杂和艰辛,首先用柔软的草束、麻绳、竹子等物品扎成需要塑造的题材“骨架“;其次用上年制作的旧酥油花掺入草木灰,反复捶打,制作成可塑性和弹性都不错的黑色油泥,塑造成雕塑的基本胚胎;然后就需要将各种颜料揉进酥油中去。酥油熔点低,在体温下就会融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僧人们在制作时将手掌浸泡在冰冷刺骨的雪山融水中来降温,保持手掌的冰冷,使酥油不会融化。在揉进颜料的时候还需要加入牛羊的肝和胆汁,来增强酥油的着色性和可塑性,经过反复的揉搓,使酥油极为细腻,这才算材料准备齐全。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6)

冻得通红的制作酥油花的手

接下来就是精雕细琢的“敷塑”阶段,按照设计的题材,仔细将彩色的酥油贴到胚胎上去,然后反复的调整形态,勾画局部细节,整个过程,手掌要随时浸泡在冰水中,否则就会功亏一篑。最后就是装盘了,将所有相关的人物、花鱼鸟虫、亭台楼阁等单件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酥油花。可以说每一辐酥油花都倾注着艺僧们的心血和痛苦,如果没有对佛教和佛祖的虔诚信仰,那是会坚持不住的。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7)

夏河拉不楞寺制作的酥油花展览

做好的酥油花被陈列于大经堂周围,元宵节晚上,信徒和游人们陆续来到大经堂中观赏酥油花,大经堂中有上百盏酥油灯被点燃,酥油花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当人们看着这些鲜红的花瓣围绕着黄色的花蕊,绿色的叶片上叶脉纹路清晰可辨;佛陀、菩萨唇红齿白,面目慈祥;金刚力士怒目圆睁,威武雄壮。如果不是酥油发出的特殊香味,你一定会觉得身处在姹紫嫣红的江南佛国……。这些艺术珍品使人爱不释手,给寒冷的甘南带来一丝温暖,令人心中倍感亲切。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8)

2018年拉不楞寺制作的酥油花展览

正月十六日,举行毛兰姆法会的最后一项活动“转弥勒”,僧人们抬着弥勒佛,在乐队伴奏下,绕寺一周,以示未来佛弥勒将要治世。藏传佛教中的弥勒佛形象不同于内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形象,是法相庄严的菩萨形象。至此一年一度的拉不楞寺毛兰姆法会就算正式结束了。

藏族沐浴节的民俗发展(甘肃藏族过年习俗)(19)

檀香木雕刻的藏传佛教弥勒佛形象

毛兰姆法会是甘南藏族在过年期间最盛大的法事活动,从多角度展示了藏族的宗教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夏河拉不楞寺毛兰姆法会已经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着近十万游客前来观光。如果你想领略一下藏族文化,拉不楞寺的毛兰姆法会绝对是一个好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