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maker 3d打印机(峰华卓立从无模)(1)

在丹灶新能源工业园,步入广东峰华卓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峰华卓立”)的制造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颇具年代感的设备。

据展板信息显示,这是“中国3D打印第一人”、清华大学教授颜永年团队在1997年自主研发的PCM-1000试验机。峰华卓立董事长屈志介绍,PCM(Patternless Casting Manufacturing,无模铸型制造技术)拥有无需模具、提效率、降成本等综合优势。峰华卓立是我国首家实现铸造砂型3D打印机产业化、批量化生产的企业,PCM系列装备已升级迭代至第五代。

深耕同一细分领域近30年,该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收获市场肯定,产品现已出口到俄罗斯、巴西、日本、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据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出具的相关证明,峰华卓立的砂型(无模铸型)打印机产品在广东市场占有率达70%,位列全省第一。

snapmaker 3d打印机(峰华卓立从无模)(2)

峰华卓立的砂型(无模铸型)打印机产品。陈梦 摄

行业“资历”近30年

技术成果转化进入收获期

与传统铸造工艺相比,背靠PCM技术的3DP(Three-Dimension Printing,立体式喷墨打印法)砂型打印无需模具,直接打印砂型,能用更少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完成新产品开发和多品种、中小批量产品交付,还能实现复杂结构一体自由成型,精度优于传统砂型铸造,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3DP无模砂型打印技术能让铸件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生产周期缩减50%以上,未来将取代部分传统木模与金属模。”屈志介绍,从工商登记信息看,峰华卓立创办于2011年。而该企业初探3D打印领域,最早可追溯到28年前。

在1994年,峰华卓立的前身——佛山市峰华自动成型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峰华公司”)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教授颜永年带领团队率先提出PCM“无模铸型制造技术”,并开始进行工艺和设备的研究。1997年,该团队在清华大学快速成形中心研发出PCM-1000试验机,并打印了一些铸型。

snapmaker 3d打印机(峰华卓立从无模)(3)

峰华卓立车间入口处的PCM-1000试验机。 陈梦 摄

2002年,经过佛山市相关职能部门牵线搭桥,颜永年教授团队与佛山本地企业携手,就无模铸造技术研究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2004年,颜永年教授团队与原广东省佛山水泵厂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成立了峰华公司,开始对无模铸造技术进行产业化运作。

2006年,峰华公司推出了国内首台套基于微滴喷射技术的PCM-1200无模铸型快速制造装备。该设备将CAD计算机设计与传统砂型铸造工艺相结合,扫描速度每秒可达600mm,最大形成尺寸为1200mm*1000mm*600mm,能够快速、柔性、准确地制造内腔和表面较为复杂的铸造型芯。而且,当时该产品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

“第一代PCM装备问世,让我们打开了技术和产品商用化的大门,并且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开发之路。”屈志说,至今,峰华卓立基于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PCM无模铸型快速制造装备已更迭至第五代,在设备智能化、软件集成、稳定性、打印尺寸、精度、效率等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进入技术成果转化的收获期,企业快速在市场上开疆拓土。在产能和销售方面,峰华卓立年产超大型砂型3D打印装备30台,各类3DP中小型打印装备100台以上,峰华卓立母公司单体2021年销售收入同比翻番,预计2022年销售收入将过1亿元。

坚持自主开发

产品随需求升级走向全球

作为高技术新产品,峰华卓立PCM无模铸型快速制造装备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源于铸造业的升级需求。

铸造是制造业的基础,铸件在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燃气轮机、汽车发动机等各类装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提高装备主机性能至关重要。以汽车为例,一辆汽车中有超过15%的零件通过铸造产生。

近年来,传统铸造业特别是砂型铸造业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加快升级,让PCM设备迎来发展风口。据中国铸造业协会数据,2018年,我国铸件市场规模已近5000亿元,砂型铸件占整个铸件市场的80%;而砂模成本占砂型铸件近三成,超过1100亿元。

PCM工艺替代传统铸造,能够节省砂模成本,还能在多个方面实现降本增效。以汽车发动机缸体铸件为例,传统铸造工艺技术要求先制作模具,再经历多次修模后才做出铸型;而应用PCM工艺无需模具,铸件一次成型,还能显著缩短产品开发试制的周期,节省开发成本,加速产品入市时间。

snapmaker 3d打印机(峰华卓立从无模)(4)

峰华卓立PCM设备打印的铸件。陈梦 摄

2007年至2011年,峰华卓立对第一代PCM设备进行自动化升级,解决了储砂、自动送砂、自动称量、自动加入固化剂、自动铺砂等技术难题,实现了设备的全自动化运行,能够帮助客户大大节约铸件的制作周期和成本。

而且,该系列设备的应用效益快速提升。2008年8月,峰华卓立为东北地区某大型汽车研发企业试制发动机缸体,首个样本制作周期为15天。到2010年10月,峰华卓立为华中某大型发动机厂试制发动机缸体,制作周期缩短到不足10天。

得益于对PCM领域的先入优势和技术优势,峰华卓立现有佛山、成都两大生产基地,客户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广西玉柴、上汽、比亚迪、潍柴动力、安德里茨集团等知名企业,涵盖汽车、军工、航空航天、船舶、泵阀、新能源、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筑、模具等领域。

更难得的是,峰华卓立从第三代PCM装备开始踏上国际竞争舞台,首台套在2017年出口印度。至今,该公司产品已出口到俄罗斯、巴西、日本、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订单占比近三成。

深耕3D打印

切入打印材料新赛道

最近,峰华卓立新动作不断。

基于在砂型3D打印领域积累的多重优势,该企业正通过自主研发继续发力,将技术延伸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近三年,该公司金属、陶瓷装备完成知识产权申报,2022年开始推出成套技术产品及服务。

3D打印材料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是3D打印领域的新兴赛道。据Wohlers Associates Inc发布行业统计显示,在3D打印下游应用行业,汽车工业、消费电子以及航空航天占比最大,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将成为3D打印材料的“引爆点”。

关于峰华卓立的3DP金属和陶瓷工艺装备,屈志介绍,该企业正着力研发第二代金属/陶瓷/复合材料3D打印机。金属/陶瓷3D打印的打印速度最快将缩短到不到10秒/层,后处理工艺与砂型3D打印完全不同,可打印各种金属和陶瓷材料,而且能成形3D打印砂型 铸造工艺所不能生产的硬质合金等难熔难变形合金。而且,其产品打印精度从砂型的±0.3mm提高到±0.05mm,几乎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能实现的产品复杂程度也将远超过3D打印砂型 铸造的成形工艺。

今年,峰华卓立还推出了第五代PCM系列装备和3D打印设备数字化平台,同时推进研发第六代装备。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大批量定制化生产需求,第六代产品将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设备更集成、体积更小,还将从单机版变革为更适合数字化智造的柔性生产线。未来,绿色、环保、智能智能化、集成化、多网络控制将继续是峰华卓立PCM系列装备的升级方向。

从全球范围看,3D打印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至2026年,全球3D打印产值将保持20%的年均复合增幅,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2亿美元。

峰华卓立发展至今,最让屈志自豪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从概念、原理、落地到产业化应用,全程来自自主开发。在他看来,自主开发优势将是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的“王牌”。

“从砂型PCM-300到PCM-2500系列装备,再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3D打印技术和装备,我们的目标是彻底突破各行业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卡脖子’问题,致力于成为全球3D打印技术领导者,创民族品牌,立行业标杆。”屈志说。

观察眼

自主创新,要耐得住寂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主创新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高技术新兴领域,不少企业奋力攻坚关键技术创新,有的熬过了“寂寞期”,有的在研发路上折戟。

这些故事的共通点之一是“韧性”。只因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投入,或需很长的时间等待,甚至长时间却等来一个错的结果,企业研发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安排。

峰华卓立就是如此。用屈志的话来说,所幸的是,经历了长期“不计成本”的投入,峰华卓立终于迎来技术转化收获期,扭亏为盈。背后原因是,企业自创始时起,自主研发的目标越是瞄准行业顶尖或“无人区”,就越要“耐得住寂寞”。

具体来说,“寂寞期”的难熬之处在于,在技术突破出现曙光之前,企业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不可急功近利。技术人员也不能因为今天努力了,明天还见不到成果,就灰心丧气。

所幸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如四年前,颜永年教授在第五届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说:“当3D打印技术走出实验室,它的发展动力在于应用。”如今,正是3D打印市场的高速增长期,正是峰华卓立大展拳脚之时。

【撰文】陈梦 赵进

【作者】 陈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