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鄂尔多斯9月29日电 题:毛乌素沙漠“消失记”:在中国版图黄沙换绿颜
中新社记者 乌娅娜
“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曾是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中人们的真实写照。
图为殷玉珍在毛乌素沙地里种植的树木。党田野 摄
在蒙古语中译为“坏水”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之间。几十年来,蒙陕两地从官方到民间,各方力量为治沙努力,逐渐将毛乌素在中国版图上变绿。
1975年,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成立,总经营面积8.1万亩。一代接着一代的“护林人”累计造林面积5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现任治沙站站长苏雅拉巴雅尔回忆20年前刚来时的情景说道:“没有路,人工背,就地挖井浇水,肩膀上没有一块好皮。”
“这些树都是我的孩子们。”“治沙女王”殷玉珍1985年从陕西省靖边县嫁入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井背塘村,和丈夫住在一个沙坑挖出来的沙窖中。不甘于贫穷和“与沙为伴”,殷玉珍决定开始在沙漠里种树。
图为殷玉珍正在沙地劳作。党田野 摄
从对在贫瘠的沙漠里种树一无所知,到建造起6万多亩的“绿色王国”,三十几年来殷玉珍未曾停止。加拿大旅行家杰里·科巴兰科(Jarry Kobalenko)在给殷玉珍撰写的绘本中写道:“殷玉珍心里装着每棵树,也装着一个森林。”
如今,她带领周边乡亲共同植树治沙,并将治沙和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再将产业收入投到治沙之中,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条。
毛乌素沙漠有三分之一在陕西省榆林市,据官方数据显示,70年来,榆林的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2020年的33%,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
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有一片特殊的樟子松林,这是1964年从内蒙古呼伦贝尔红花尔基引进栽植的。一颗树苗,从克服“水土不服”到驯化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治沙造林的首选针叶树种被广泛种植,与这片林子同岁的史社强是亲历者之一。
图为殷玉珍在沙地里亲手种植的树木。党田野 摄
史社强是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的工程师,18岁参加工作以来就和树苗打起了交道。“树种的育种和驯化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做了800多次的引种试验,最终选择了40余种树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史社强说道。
记者了解到,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当地已经掌握了育苗、造林、良种选育的整套技术,樟子松的栽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今年,由当年内蒙古引进到榆林的樟子松成活为一株自然更新的树种,从种子到种子的转化,时间过去了64年。
“我们目前还在不断研究新的树种,将我们的治沙绿化树林造成混交林,这对于防止病虫害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非常大的意义。”史社强介绍道。
殷玉珍在毛乌素沙地里种植了杨柳树、松柏树等几百万株植物,将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生命绿洲。党田野 摄
“就是不知道治沙有多苦才‘盲目’选择了这行。”张应龙笑着说,带着陕北人的执拗和质朴。截至目前,张应龙承包的42.8万亩沙地已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然而张应龙的目标不仅于此,他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循环治沙之路。
目前,已经建成了毛乌素沙地生态示范园“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杨文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沙漠变绿,广大农牧民变富,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