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北中原的情书》作者:李佩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灯是灭的看着像是亮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灯是灭的看着像是亮的(北中原的灯)

灯是灭的看着像是亮的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作者:李佩甫

出版单位:河南文艺出版社

□米丽宏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是作家李佩甫的首部散文集,主要可分为四部分内容:写人记事,评说作品,记述游踪,创作漫谈。它也是作者多年来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悟,厚实、深刻、朴实、灵动的气质充溢在字里行间。

开卷之作《我怀念》一文,作者平铺直叙,写到了家乡的牛毛细雨、瓦檐滴水、夜半狗吠、夜色里的问候、蛐蛐的叫声、“倒沫”的老牛、冬日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静静的场院里一个个谷草垛、黄泥墙上的木橛、四条木腿的小凳、门搭的声音等十几个物像,生动地勾描出北中原的乡土风情。他的抒写不急不躁,自自然然,种种寻常里的不寻常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没有石破天惊的场面,但在他的笔下,北中原散发出特有的浑远气场。

在与书名同题的篇章里,他写到了与作家冯杰的交往以及对其画作的感悟。当初,作者推重年轻的冯杰,是因为从后者画作“姥姥的村庄”里跳出来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打动了他。这份眷恋是对中原文化底蕴的挖掘、对中原文化生态的揭示,它不仅打动了李佩甫,也漫散开去,跨过台湾海峡,使得隔海相望的同胞泪流满面。此心安处是吾乡,北中原似乎就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他们心安、心动。

在这部集子里,有十数篇写人的文章,从《我们的旗》《放逐城市的田园游子》《时间与飞扬》《北方的树》《登山者》《城市守望》《说柳岸》等篇里,我们认识了各具性情、神采飞扬的中原才俊,也领略到传递在中原作家之间的那种温暖相惜之情。比如书中写到了文学前辈南丁先生,他尽自己所能,关照扶持着每一个文学新人,“家门几乎二十四小时对下面的作家开放”。正是由于南丁的帮助,作者当上了编辑,走上了文学之路,也正是在像南丁一样的人的努力之下,一支“文学豫军”逐渐形成。由是,作者称南丁是“我们的旗”。而亦师亦友的段荃法先生为人忠厚,他的家就是一个文学青年的聚会场所,后辈去求教,每每奉上烟、茶和水果。无数个激烈讨论的夜晚,他和家人都从不感到厌烦。对此,作者也充满了感恩之心。如今,作者也和前辈们一样,欣然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攀登于文学小径上的新人,甘做一个摇旗呐喊者。他应邀为作者们指教、为他们出书写序。扶上马,再送一程。不管对方是小有名气还是寂寂无闻,他都热诚提携,极尽鼓励和爱护。

书中还选入了几篇游记散文,简练、生动,文约义丰,短短百千字,便透出一个地方的性格,如山西的“厚”、广州的“生”、潮汕的“信”、金川的良善、郑州的包容、许昌的汉魏古风,不一而足。每一篇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拉伸出一片幽深的视域和景深,拓人耳目,给人带来启发和思考。

《我的自述》一文,写的是作者童年时期被送往乡下姥姥家的往事。夜晚,有姥姥的“瞎话”伴他入眠;白天,他一手擓着草筐,一手拿着小铲,跟乡下孩子一样赤条条地在乡野间跑来跑去……草的形状和气味伴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村里人朴实、善良的本性也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也暗暗定下了他文学之路的起点和方向。而在《一种植物》《我的平原》等篇章中,作者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一一理顺,和盘托出,展露了他的风格嬗变和思想脉动。难能可贵的是,在众声喧哗、严肃文学几被淹没的当下,笔耕不辍近40年的作者仍然坚信文学的力量。他说,他不能为时代生活开药方,却有望为民族点亮一盏灯。

而在北中原——文学的故乡之一,灯,一直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