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出自《经史百家杂钞》,作者是北宋文坛泰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一篇探讨治国根本的论文。

古人谈德与法的名言(经史百家杂钞本论)(1)

在《本论》一文里,欧阳修认为,北宋自仁宗即位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渐显。虽然表面上景象升平,实则危机四伏。而引起内弱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法的传播。所以,他认为废除佛法,推行礼仪,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本文选取《本论》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古人谈德与法的名言(经史百家杂钞本论)(2)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佛法成为中国的祸患已经千余年了,

那些有远见的人或者不被迷惑的人,

或者有能力的人,都想将它铲除掉。

点评:欧阳修认为,佛法是造成北宋内弱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国力强大,必须要解决佛法问题。

夫医者之于疾也,必推其病之所自来,而治其受病之处。

医生治疗疾病,

一定先推断出病根在哪里,

才会去治疗他得病的地方。

点评:医生治病,第一步就是要推断得病的根源,然后才治病。所以欧阳修认为,解决佛法问题,也要寻其根源,然后才能彻底解决。

及三代衰,王政阙,礼义废,后二百余年而佛至乎中国。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败,

国家治理出现了漏洞,

礼仪制度也出现偏废。

之后又过了二百多年,

佛教趁机传入了中国。

点评:佛教大约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后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仙,遂派使者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阙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

佛法之所以发展成我们的祸患,

是因为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这是我们受祸害的根本所在啊!

点评:欧阳修认为,佛法之所以能够传入我国,是因为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给其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民之生也,不用力乎南亩,则从事于礼乐之际,不在其家,则在乎庠序之间。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不用在农业生产上,

就用在礼仪音乐上。

不是待在家里,

就是在学校里。

点评:欧阳修认为,在没有佛法之前,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在研究礼仪音乐。不是待在家里休息,就是在学校里求取知识。

古人谈德与法的名言(经史百家杂钞本论)(3)

耳闻目见,无非仁义,乐而趣之,不知其倦。

百姓每天所听所见的,

都是礼仪方面的内容。

所以才能欣然地接受,

从来也不会感到厌倦。

点评:内心推崇仁义之道,而外边都是仁义之行。所以,百姓每天过得快乐、且充实。

及周之衰,秦并天下,尽去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绝。

等到周朝衰败了,秦吞并天下,

将三代优良的做法尽皆废除了,

而先王所行之正道也从此断绝。

点评: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罢黜百家,焚书坑儒,而周朝的礼仪制度也彻底断绝了。

民之沉酣入于骨髓,非口舌之可胜。

百姓对佛法信仰已深入到骨髓,

不是用口舌之劳就能够取胜的。

点评:欧阳修认为,佛法从汉末传入至北宋,已历时千年。想要改变它,已经很难了。

古人谈德与法的名言(经史百家杂钞本论)(4)

战国之时,杨、墨交乱,孟子患之而专言仁义,故仁义之说胜,则杨、墨之学废。

战国时代,

杨朱、墨翟的言论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孟子非常担心这种现象,便宣讲仁义。

所以,才使仁义之说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杨、墨的言论在后来被彻底废止了。

点评:欧阳修认为,战国时代,杨朱、墨翟的学说虽然是当时的显学,但却引起了人们观念上的混乱,导致社会上纷纷扰扰,不能和平。孟子眼见于此,便专讲仁义之说,最终战胜了杨墨。

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

礼义才是战胜佛教的根本。

如今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懂礼义就能不被佛法所屈;

若让普天下的人都懂礼义,

那么,就一定会战胜佛法。

点评:因为礼仪废弛,所以佛法才乘虚而入。所以欧阳修认为,如果普天下的人都懂礼仪,那么就没人去信佛了。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