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勇敢、奔放、优雅、忠诚、灵动、激情的象征,也是人类的好助手和好朋友,好马能日行千里,被赋予了飞黄腾达、财运亨通、事业有成的寓意。

因此,马常常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文艺作品里,跟马有关的艺术作品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

40年前,农村大多数人住的是土胚房,屋内以白灰粉刷,地板多是用敲打瓷实的泥土做成,少数人会铺上砖块。门是木门,窗户是木格子窗,窗户上很少安装玻璃,即使在白天,屋内光线也比较昏暗。

徐悲鸿的八骏图有几种:徐悲鸿的八骏图原来是假画(1)

这样的房子当然比不上现代人建造的窗明几净的混凝土房子,为了给屋内白花花的墙壁上增加一些情调和气氛,每逢春节前,人们都会选购几张年画张贴上去。

其中,有一张年画非常受欢迎,购买人数连年排在前列,这张年画就是《八骏图》的印刷品,署名为徐悲鸿。

年画《八骏图》里,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扬蹄嘶鸣,从远处奔腾而来。

《八骏图》的原型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他驾车的八匹良马,《穆天子传》里记载,八匹马分别是: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子,每匹马身形矫健,毛色光亮,看起来英姿飒爽,人见人爱。

徐悲鸿的八骏图有几种:徐悲鸿的八骏图原来是假画(2)

从六朝开始,文学家和画家通常以这八匹马作为题材,歌颂马之精神。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明代画家冯宗《八骏图》,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八骏图》,清代画家艾启蒙《八骏图》,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当年画《八骏图》中的落款署名为近现代国画大家徐悲鸿(1895年——1953年)时,人们几乎不会怀疑它的真伪。

毕竟,徐悲鸿是画马的行家,一生创作了许多马画,代表作有《奔马图》、《六骏图》、《柳马图》、《群马图》、《九方皋》,等等。

徐悲鸿的八骏图有几种:徐悲鸿的八骏图原来是假画(3)

他笔下的马画中西结合,形神兼备,既有西方绘画里严谨的造型,清晰可见的肌肉和骨骼,又有高超而灵动的笔墨技巧,性格和神态活灵活现。

因此,民间流传甚广的《八骏图》装饰画,在许多人心里,被默认为徐悲鸿的作品,从侧面展现了徐悲鸿在老百姓心目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

那么,徐悲鸿到底有没有画过《八骏图》,以《八骏图》命名的装饰画到底是不是他的原作?直到近些年,他的后人才站出来澄清此事。

2019年11月,徐悲鸿的孙子徐骥在某次讲座中声明:徐悲鸿从来没有画过《八骏图》,民间流传的署名为他的《八骏图》实际上是伪作。

徐悲鸿的八骏图有几种:徐悲鸿的八骏图原来是假画(4)

那么,《八骏图》是怎么来的?

徐骥进一步说明,祖父徐悲鸿原来给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赠送了一张《奔马图》,相传,这是徐悲鸿创作的最大的一张奔马图,后来不知去向。

为了确认到底有没有这张画?徐骥为此专程去北美拜访了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女士,两人对话如下:

徐骥:我祖父当年是不是给陈纳德画了《奔马图》?

陈女士说:是的,后来这张画捐给了美国的一个美术馆,后来我去找,他们说没有听过这张画,也没有听说谁给美术馆捐赠过过《八骏图》。

徐悲鸿的八骏图有几种:徐悲鸿的八骏图原来是假画(5)

2018年3月,随着陈香梅女士去世,跟《八骏图》有关的消息也随之被带走。

那么,到底有没有《八骏图》呢?

据徐骥调查所知,徐悲鸿其实没有创作过《八骏图》,他创作的最大的一张马画是《六骏图》,这张画藏在“徐悲鸿纪念馆”里面。至于《八骏图》是怎么来的?据徐骥推测,应该是用《六骏图》和《奔马图》合成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PS而成。

至此,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基本上明晰了:民间广为流传的署名为徐悲鸿的《八骏图》其实是假画,只因为这张画的名气太大了,民间以讹传讹,让大家都误以为出自徐悲鸿之手。

徐悲鸿的八骏图有几种:徐悲鸿的八骏图原来是假画(6)

徐悲鸿没有画过《八骏图》,并不代表历史上其他画家没有画过。

历史上最有名的《八骏图》当属清朝康熙年间,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宫廷画师郎世宁(1688年——1766年)的创作,此画又名为《郊原牧马图》。

画中刻画了八匹骏马和一名牧马人,八匹骏马分为三组,左边五匹、中间二匹、右边一匹,旁边站着身着马袍,脚穿皮靴,腰间佩带短刀的牧马人,他全神贯注地看管着马匹。八匹马姿态各异,毛色不同,有肥有瘦,显得活泼有趣,有的相互嬉闹,有的低头吃草,有的在搔痒,有的静立凝视。

徐悲鸿的八骏图有几种:徐悲鸿的八骏图原来是假画(7)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正值盛世,君主英明威仪,对人才求贤若渴,马又是社会贤良的象征,人们常常以“千里马”暗喻贤才,郎世宁创作此画,无疑是为了给帝王歌功颂德。

郎世宁具有精湛的素描技巧,又对中国画颇有研究,精通中西绘画,创作《八骏图》时,他将西方绘画里的立体感和体积感,跟中国画的意境完美地结合起来,让马匹的皮毛、肌肉、筋骨等细节清晰可见,最终创作出既有突出的写实技巧和西画格调,又不乏中国画意境和趣味的作品,形神兼备,被称作中西合璧的典范。

可以说,郎世宁的探索方式,拉开了绘画艺术里中西合璧的序幕,对后来的徐悲鸿、蒋兆和等人,乃至整个中国美术圈“学院派”的绘画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