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施政重点,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坚持问题导向、追求极致、按需服务,以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区”为目标,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发展可能,让更多的企业愿意来到秦淮、留在秦淮、助力秦淮2021年,秦淮区市场主体总数达17.9万家,位居南京主城首位,实现企业挂牌上市6家,2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走出了具有秦淮特色的营商环境发展之路,为中心城区、老城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积极样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秦淮区新都市建设高效高质推进?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淮区新都市建设高效高质推进(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走出秦淮特色营商发展之路)

秦淮区新都市建设高效高质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施政重点,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坚持问题导向、追求极致、按需服务,以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区”为目标,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发展可能,让更多的企业愿意来到秦淮、留在秦淮、助力秦淮。2021年,秦淮区市场主体总数达17.9万家,位居南京主城首位,实现企业挂牌上市6家,2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走出了具有秦淮特色的营商环境发展之路,为中心城区、老城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积极样本。

政策支持做到全覆盖。自2019年起,围绕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秦淮区连续4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从优化集成审批、强化要素支撑、增强法治保障、企业创新发展和优化服务模式等方面,着力解决企业开办、运营、发展、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针对疫情反复,聚焦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零住餐、文体旅游等行业,连续3年出台助企纾困政策,重点在降税减费、降低房租成本、金融支持、稳岗就业、法律保障等方面持续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服务和保障。今年以来,积极推动留抵退税新政直达快享,加快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纾困解难。已累计拨付区级纾困补助资金约630万元,惠及商贸、服务业、文旅体等约700家市场主体,减免房屋租金约1亿余元,惠及1300余家市场主体,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新增大学生就业6.2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788人,其中新增大学生就业完成数位于全市第一。

政务改革坚持先行先试。打造全市首个“一业一证”改革标准化区域。将餐饮店、酒店、超市、网吧等25个行业纳入《秦淮区首批“一业一证”改革行业清单》,对涉及的28个审批事项403件申报材料进行颗粒化梳理,明确912个审核要点,汇编形成“导引式服务”指南,在“秦淮区亲企码”微信公众号上线,为企业提供全面、标准的申报指导服务。创新跨区域通办新举措。设立“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专窗,与河北省吴桥县、河南省信阳市等9省16市(县、区)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框架协议,累计实现170余个事项“跨省通办”。着力解决企业“两地跑”“折返跑”难题,率先在全市发出跨长三角地区营业执照。先行探索“首处慎罚”。在全市率先印发《秦淮区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实施意见》《新行政处罚法理解与适用工作指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设立“注销一件事”专窗,营业执照、税务和人社注销实行一窗受理。实现注销公告“零成本”,进一步化解“退出难”的问题,目前共为3280家注销企业节省公告成本约114.8万元。

服务保障做到全天候。落实常态化服务机制。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大走访活动。建立分级分类挂包重点企业制度,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等“四上”企业全覆盖,通过服务联动、资源互通、难题共解,切实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促进政企良性互动。加强企业供应链保障力度。疫情期间,组建供应链保障服务专班,协助企业打通产业供应链渠道,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建立高效问题流转机制。聚焦企业诉求,通过“企业事项工单”与“经济工作任务清单”两单及时流转,累计办理涉及业务合作、政策支持、政务服务、环境改造、融资需求等方面诉求共200余件。

法治建设立足到底到边。畅通立案“绿色通道”。将涉产权案件纳入立案“绿色通道”,符合立案条件的,一律当场予以登记立案。完善网上诉讼平台建设,引导线上自助立案,打造“7×24小时”不打烊法院。推进法企对接联动。创新打造“法律服务超市”,并入选全国工商联“法律服务在行动”创新案例,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进一步完善商会商事调解司法确认制度。提供多元解纷、推行“854模式 无纸化执行”等特色法治服务。成立李璇法官工作室,“定时坐诊”、送法上门,为民营企业开辟了司法服务和权利救济新途径,已协调解决企业经营合同、租赁合同纠纷、劳务用工纠纷30余起,线上线下法律答疑50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