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成长中遇到困难

但奋起直追,终获成功

始终没有偏离

要为国防事业做贡献的初心

“清华不会定义任何学生的成长

但是会为每一条成长道路保驾护航”

这是他的清华时光

最深刻的感悟

他把每一个产品

都当做“掌上明珠”一样关心

为国铸“箭”,坚守心之所向

他是航天航空学院2020届校友汲世祥

现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 ★ ★

读博期间的“另类收获”

作为航院流体力学专业的学生,汲世祥最初选择的博士研究方向是空气动力学。这份选择,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夏天。

那时的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力学专业。本科第一次班会班主任介绍,他的导师郑哲敏院士,是中科大力学系第一任系主任钱学森院士的学生,因此他的学生就荣幸地成为钱老的“徒重孙”了。

玩笑归玩笑,但汲世祥确实树立起了今后要向钱老学习的信念,从事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学成以后争取能够为国家的导弹、火箭研发事业做出贡献。因此,本科阶段他也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在大三专业分流时选择了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方向,并在本科毕业后顺利保送到清华航院攻读博士学位。

然而,尽管本科时成绩不错,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科研训练,汲世祥在博士初始阶段的课题研究并不是很顺利。尽管满怀热情,但由于迟迟没有取得正向反馈,无法做出比较好的成果,也曾一度对课题失去信心。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当时每晚从实验室里出来往宿舍走时,经常会为程序没有调通或者没有模拟出合理的计算结果而惆怅。

“这种博士阶段痛苦的感受,大部分博士生都会有所经历,我也一直认为,这应该是读博的另类收获,我们需要培养面对挫折时坚强的内心,面对困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

为国铸剑逐梦(为国铸箭)(1)

汲世祥博士毕业留影

这种状态持续到了博士三年级,汲世祥及时调整了研究课题,由空气动力学方向调整到推进方向,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方面的研究。在导师和课题组的指导和帮助之下,新课题进展非常顺利,他也建立了对新课题浓厚的科研兴趣:“及时调整方向找准新的切入点,比选择隐忍、付出艰辛的努力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让汲世祥感到开心的是,新的研究方向与导弹、火箭动力系统的研发息息相关,并没有偏离他为我国国防事业做贡献的初心。最终,他也如愿以偿地在博士毕业后入职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研究所,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工作,投身国防,为国铸“箭”。

清华为每条成长道路保驾护航

到清华读书之后,汲世祥深刻地感受到清华带给学生诸多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能性,才让同学们有了“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清华不会定义任何学生的成长,但是会为每一条成长道路保驾护航。

2014年夏天进入清华后,在紧张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汲世祥一直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觉得在清华这么好的平台上应该更加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二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上有多一种方向的探索。”他在学校研究生会和研究生团委担任“双肩挑”辅导员长达四年,几乎覆盖了博士期间大部分时间。

这期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校研究生会生活部工作的两年多。生活部的工作是日常收集同学们的生活诉求以及对于校园建设的建议,努力解决同学们的诉求。汲世祥将生活部的工作落到了实处,也实现了初心:“我为能在切实提高同学们的生活福利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荣幸。”

为国铸剑逐梦(为国铸箭)(2)

汲世祥组织研究生代表大会

在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汲世祥也慢慢萌发了对未来工作的一些想法,在向导师王兵老师请教关于就业方向选择时,王老师的回答让他印象很深刻——

“在清华大学我们都会培养起一份家国情怀,无论是到重点国防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到公共部门为人民服务,都是为国奉献,关键还是要遵从你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更热爱哪方面的工作,毕竟这是你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听后,汲世祥也深入地思考了人生规划,最终坚定选择了国防事业,将本科和博士阶段学习到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工作的基础,在热爱的事业中拼搏成果,获得成就感,激励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继续耕耘,不断突破。

清华的社工经历对于汲世祥的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培养了我未来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锻炼了我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科研以外的综合能力,都是他做好工作所不可或缺的。

把产品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关心

2020年7月,汲世祥进入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工作。虽然读书期间没有具体开展过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工作,但专业基本对口,他很快就在工作中完成了角色转变,适应了工作节奏,并在工作后不久开始负责所内某型火箭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工作。

刚开始从事发动机设计工作,由于欠缺相关经验,汲世祥一直处于边学边干的状态,每天加班加点工作也成为了常态。“清华光环有时候在给我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动力。”

然而,完成设计只是产品研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做设计画图纸相比于后续的发动机试制还是简单的多。为了保证发动机能够顺利研制成功,汲世祥在设计完成后,几乎每一步试制过程都亲自到试制单位与负责试制的技术人员对接有关工艺,了解产品状态,确保试制过程不存在任何风险。“这一过程持续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同样也是边干边学,有时为了深入了解具体的试制工艺,我也会到工厂车间里跟一线工人交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交流,汲世祥会回过头再推敲一下最初的设计方案,设计中对于可以有所改进的地方及时予以改进。“还记得和同事开玩笑似的说,我简直是已经把自己所负责的产品当成了‘掌上明珠’一样去关心了。”

尽管如此,今年第一台发动机样机准备装配时还是出现了小插曲,有两个部件之间的装配无法到位。经过仔细排查才发现了细微的问题,没有影响发动机的地面试验,顺利地首试成功。通过这件事,汲世祥也深切地认识到,在武器装备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再怎么仔细都不为过,需要永远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最后产品的成败。

此外,工作中汲世祥发现,在工业部门的科研工作与在高校的科研工作还略有不同:“以我负责的发动机研制为例,在研发过程中,除了要负责技术方案的准确无误之外,如何协调诸多试制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试制工作,保证试制进度,相应的组织沟通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也都非常必不可少。”而这些综合能力,恰恰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感谢清华园的六年时光,感谢学校无论是在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方面,还是组织协调的综合素质方面对我的塑造。正是得益于学校良好的培养,让我迅速在工作岗位中取得研究成果,不断成长进步。”2022年,汲世祥成为了单位火箭发动机研究室的负责人,带领火箭发动机团队继续为国铸“箭”,他也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可以为各类导弹、火箭弹研发性能更先进、更安全可靠的动力系统。

为国铸剑逐梦(为国铸箭)(3)

汲世祥,山东莒南人,1993年生,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任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室负责人。2020年7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力学专业,在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作至今。

来源 | 清华职业辅导

排版 | 常潇予

编辑 | 赵姝婧

兔年快乐!清华红包封面又来啦!

烟火人间,清华愿你团圆

玉兔迎春!清华兔年表情包来啦

为国铸剑逐梦(为国铸箭)(4)

为国铸剑逐梦(为国铸箭)(5)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