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曹操的生平事迹概括(一代英豪曹操文治武功)(1)

由于受《三国演义》忠君思想的影响,世人对曹操的评价有褒有贬,充满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传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开建安风气之先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于曹操的文学造诣,鲁迅先生曾以“改造文章的祖师”作为评价,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在军阀割据的战乱年代,曹操竟能笔耕不辍,横槊赋诗,挥就佳篇无数,确实配得上文章祖师的名号。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曹操的生平事迹概括(一代英豪曹操文治武功)(2)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相传曹操“登高必赋”,每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 一种利用管乐和弦乐相和伴奏,主要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的歌词。这与他一生爱好音乐并精通音律有关。但曹操亲自写作乐府歌辞供乐工演唱,不仅仅是爱好问题。他的乐府诗往往突破旧题的限制或自创新题,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在娱乐性的歌辞中融入个人的人生感慨,而又不太顾及诗的整体结构的严密,凡此均反映了他在艺术上也不受传统习惯束缚的“通脱”性格。  

曹操的生平事迹概括(一代英豪曹操文治武功)(3)

曹操今存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艺术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而以四言居多。其五言诗善于叙事,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推动了五言体的新发展。其四言诗成就更高,继承了“国风”和“小雅”赋比兴的手法和抒情的传统,使中衰了七百年的四言诗重放光彩。语言运用上朴质,自然又遒劲有力。既学习乐府民歌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不求辞藻,真率自然,恰当地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无论写事抒情,都掷地有声。内容上除《气出唱》《陌上桑》等是表现仙游题材,《短歌行 周西伯昌》是歌咏历史题材的以外,大都是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活感受。

曹操及其乐府诗,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与背景上成为建安文学的先锋。他的无所顾忌的个性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使他十分成功地在汉末流行乐坛掀起了一股味旧曲填新词乃至创新曲新词的狂飙。他将自身的感慨,迷茫,悲哀,激奋融进那些形制尚不免有些粗糙的乐府歌辞中,把一向不被重视因而也常常不署作者名的乐府诗提升为文人作品。因此建安文学后来发展的主流,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继承了曹操乐府诗的精神特征。

曹操的生平事迹概括(一代英豪曹操文治武功)(4)

曹操的散文也很有特色。曹操的思想开放,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落实在政治,治军,治家的行动上。他对儒家并不一概废弃。各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都是工具,只要对统一国家,巩固权益有益,就拿过来用。由于讲实用,他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就更大胆,更自然,更显得理直气壮。既有为我所用,敢作敢为的处世态度,又享有最大的言论自由,曹操为文自然有通脱,清峻,质朴的风格取向。  思想自由,持论通脱,易使散文创作具有任气,随意的特点。所谓“通脱”就是行为举止无所拘束而不偏执。曹操作文,全是随意而为。由于“随意”,故其为文能说真话,求真美。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围绕他们聚集了“七子”、蔡琰等众多的作家。这些作家大都倾向于曹操的缓和阶级矛盾以迅速恢复封建秩序的政策,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他们又都曾卷入汉末动乱的漩涡,接触了较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够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曹操的生平事迹概括(一代英豪曹操文治武功)(5)

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辞赋和散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汉代那种铺张堆砌的大赋消沉了,篇幅短小具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有了较大的发展。散文则趋于自由通脱,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都显得生动活泼。建安时期,文士地位有了提高,文学的意义也得到更高的评价,加之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由人而及文,促进了文学批评风气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被传诵了千年,试问有谁不知,他用他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度,倾吐着他的宇宙人生,读来让人畅快!

曹操的生平事迹概括(一代英豪曹操文治武功)(6)

总之,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说的不仅仅是他的气魄他的军事成就,还包括他那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学创作,虽然遗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是我们仍能领略到他的个人魅力。诗歌古直悲凉,散文通脱清峻简约。他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又以自己的积极创作,开先气之风。对于后来曹丕和曹植乃至于整个建安时代的创作,都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他的重视,提倡和创作,促成了建安时代彬彬之盛的文学局面,为后人所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