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中国同为四大古国之一,在古代常称之为“天竺”。但几千年来,印度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古印度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原始居民是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随着一部分游牧民族入侵后,他们吸收了当地人的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为了区别于达罗毗荼人,皮肤白皙的入侵者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印度开始出现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必然是重要的,于是“种姓制度”应运而生。“种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纯洁”,而在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品质的意思,可以说“种姓”就是代表血统的“纯度”和“品质”。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社会地位最高。他们能占卜祸福,垄断文化,掌握着至高无上的“神权”。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掌握着“世俗”的权力。吠舍是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主要指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当然一部分的吠舍也有可能落魄成首陀罗,首陀罗地位很低,基本和奴隶差不多。其实除了这四大种姓外,还有第五种姓“不可接触者”,又称“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为什么这个阶层经常不被算入呢?因为这个阶层太过“低贱”,甚至被认为不属于印度的人民。
印度现在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法律上也不认可种姓制度,但由于种姓制度在印度存在的时间太久,以至于人们的观念很难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民间更是如此。随着印度经济和科技发展,人们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种姓制度在民间的根基也在不断被摧毁,终有一天这个制约印度发展的“枷锁”也会被完全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