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连珠文
所谓连珠文,又叫连珠体,是古代一种写作文体。连珠,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历历如贯珠,故谓“连珠”。就是一篇文章分为左右或上下两个部分,且前后文章相互衔接。
1、连珠文始于西汉扬雄(子云)
连珠体的起源,傅玄《连珠序》认为:“兴于汉章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指出:“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则连珠之作,始于扬雄。沈约《注制旨连珠表》也认为:“连珠之作,始自子云。”
从现存文献看,也以扬雄《连珠》为最早。此后这种文体在东汉章帝之世盛行一时,班固、贾逵、傅毅三人受诏而作,而蔡邕广连珠又踵事增华,班固喻美辞壮,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文而不典,蔡邕言质辞碎。
《魏书》卷三三《李先传》云:“俄而召先读《韩子连珠》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韩子”指《韩非子》,今传《韩非子》中并无以"连珠"为篇名者。学者多以为所谓《韩子连珠》是指《韩非子》中《内储说》及《外储说》两篇中类似连珠体的文字。此乃是体裁追认。
在文学史上连珠体创作最有名的莫过于陆机《演连珠》五十首,见《文选》收录。此后谢灵运《连珠集》五卷、刘祥《连珠十五首》、陈证《连珠》十五卷、黄芳《连珠》一卷、梁武帝《连珠》一卷,和者数十人。
五星连珠
2、连珠体裁及特点
连珠体的文章韵脚较疏,可以四句只用一个韵脚。如《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载梁吴均《连珠》两首,其一云:“盖闻艳丽居身,而以娥眉入妒;贞华照物,而以绝等见猜。是以班姬辞宠,非无妖冶之色;阳子守玄,岂乏炫曜之才。”其二云:“盖闻义夫投节,未必识君;烈士赴危,非期要利。是以墨子萦带,不蒙肉食之谋;申胥泣血,非有执圭之位。”前一首猜、才为韵,后一首利、位为韵,韵脚之疏,显而易见。
诔、碑、铭、颂、赞等韵文则以四言句为主体。连珠这种体裁,篇幅都很小,一篇只有几句。六朝作家多采取成组写作的方法,来解决意繁与篇小的矛盾。如西晋陆机《演连珠》共五十首,齐刘祥“着《连珠》十五首以寄怀”,梁武帝萧衍“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
《文心雕龙·杂文》篇谓“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西晋傅玄《叙连珠》,称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其《连珠序》又曰:“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班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最得其体。蔡邕似论,言质而辞碎,然旨笃矣。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有文而不典。”对连珠的体裁风格作了准确的阐述,并论述了各家作品风格之得失。
02 西汉四言诗
古(汉)代诔、碑、铭、颂、赞等韵文则以四言句为主体。张中镇墓兽铭文有4行9列九句每行4言诗句(1、2句例外),计36字。张中(忠)作为曾在皇室身边做过少史、黄门郎、东平相和少府、御史大夫,此诔铭对其评价也是相当高的。
汉成帝诏刘向刘歆父子为张忠作此文,采用左颂右赞文体四言诗诔铭形式。四言诗,是指以四字组成的诗句,即全首或基本上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言为主,基本上属属于四言体。
四言古诗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起源于汉楚王傅韦孟。四言最古,在诸诗中独难,四言经史韵语,出自闾巷谓之风,岀自朝廷谓之雅,用之郊庙谓之颂,有赋、比、兴之分。"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至战国初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西汉文士之作仍多用四言体,韦孟的《讽谏诗》可作为代表,南朝(梁)刘勰(465-520年)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东汉以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南朝(梁)钟嵘(约468-518年)《诗品序》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以后,传世的四言体确实不多,佳作更少。从总体上说,自《诗经》以后,四言诗便无太大发展。
刘勰《文心雕龙》云:“必结言于四字之句。”
《文镜秘府论·论体》说:“铭题器物,赞述功能,皆限四言,分有定准。”
张中青铜政斗镇墓兽铭文作者、西汉今文给学大家刘向有一篇《熏炉铭》,就是一首典型的铸刻在器物上的四言诗。该铭文也是一章八句,仅有36字,但其中竟有“正、山、华、以、中、兰、天”等7字,与张中镇墓兽铭文重合。
汉代蹴鞠、蹋鞠
按照汉代蔡邕《独断》的分类方法,该《熏炉铭》应该属于“诸侯(大臣)朝见天子”所献礼器。又据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刘向还曾向汉象帝奉献弹棋等物以朝觐:“成帝好蹴踘。群臣以蹴踘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
《熏炉铭》其文曰:“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蔚术四塞,上连青天。”
这篇铭文每句四字,首句不入韵,偶句的山、盘、烟、天字押韵,实际上是一首四言诗。
03 张中镇墓兽诔策颂赞连珠铭
1、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左右连珠铭四言诗释义
(1)左铭《张忠黄门郎东平相颂》4字9句计36字(详附表2) 有(友)年少张中(忠),今人主(柱)。黄(皇)似翁正,金(钲)还头君。郁(侑)霜白东,菊(鞠)以席弄,花(华)色酒三。园叶(协)欢场,满孤朝年。
这些铭文主要记述张忠从年少时候,经黄门郎陪伴太子刘骜蹴鞠弈棋练武,到下派东平国为相,于前32-前29年接替前相王尊去管理、说服、教化桀骜不顺的东平王刘宇。再于前29年金车回朝任少府,并以侯任(待诏)御史大夫身份,接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前去馆陶、东郡等地,督导协助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洪水灾害有功,救民九万七千多人,受到汉象帝和朝廷的表彰,并顺利转正为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成为西汉朝廷的“三公”之一,即副丞相。这些都是走在人生的上升路段。无论黄门郎、东平相,还是少府都属文官(君子)序列。这也与《道德经》所言:“吉事尚左、君子居则贵左”相符。
(2)右铭《张忠少府御史大夫赞》4字9句计36字(详附表3)
措(错)新君横(衡),淮亿(夷)君后。干杨(扬)祛洚(洪),曾(增)似(嗣)系抱(捊)?!不好鱼山,露兰罗(罹)秋。含箭薄露,风那线梢,晓晶浴炯。
这些铭文则主要叙述张忠在少府、御史大夫任上治河,辅助丞相乐昌侯王商及汉成帝等君臣,与王凤等专权篡汉外戚势力的斗争。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属于司法监察序列。况且,御史大夫的绣衣御史还肩负着对内缉盗安民的职责,相当于现今的内卫警察部队。这也完全应验了《道德经》所言:“兵者,不祥之器。……凶事尚右、用兵则贵右”之训。
2、古代左右铭文内容寓意比较
(1)天子左右近侧大臣
这篇铭文为什么要分为左右两厥。因为,古代左右代表天子皇帝的辅弼近臣。
《史记.夏本纪》云:“敬四辅臣。”《集解》载《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吕氏春秋.贵当》云:“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
《汉书.何武传》云:“左右或讥武事亲不笃。”师古云:“左右谓天子侧近之臣。”
《汉书.谷永传》云:“诚敕正左右齐栗之臣,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知君臣之义,济济谨孚(信),无敖戏骄恣之过,则左右肃艾,群僚仰法,化流四方。经:‘亦惟先正克左右。’未有左右正而百官枉(曲)者也。”师古云:“周书君牙之辞也。言王者欲正百官,要在能先正其左右近臣也。”
(2)左右记言叙事
结合符策玺书,铭文意义包含政治刑德和宗教符葆两个方面。详附表6。对于张忠政斗镇墓兽青铜铭文左右的区别,从史籍记载角度看,汉代以后,班固《汉书》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而先秦史籍说:“左史记行,右史记言。”
(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从先秦汉代尊贵和吉祥角度看,《道德经》有言:“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这源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和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君子是道德修养很高的人,上古传统的制度,以正治国,喜欢在左边;用兵的时候,喜欢在右边。寓意深刻,左为阳右为阴。
从内容来看,左边铭文表示不尚武力的文职官员。左边铭文记录张忠少史、黄门郎、东平相、少府等职官及事迹,此阶段,张忠正处于向上升迁时期,故言“吉事”。
其主要记述张忠从年少时候,经少史、黄门郎陪伴太子刘骜蹴鞠练身,于前32-前29年下派东平国为相,以接替前相王尊去管理、说服、教育桀骜不顺的东平王刘宇。再于前29年金车回朝任少府,并以少府兼侯任(待诏)御史大夫身份,接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前去馆陶、东郡等国协助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洪水灾害有功,顺利转正为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成为西汉朝廷的“三公”之一,即副丞相。这一路所述,都是走在人生的上升路段。无论少史、黄门郎、东平相,还是少府都属文官(君子)序列。正合《道德经》所言:“吉事尚左、君子居则贵左。”
右边铭文主要记述张忠在以少府兼代理和侯任御史大夫(前29年末至前28年初20多天),以及正式就任(前29—前23年6年)御史大夫时候的事迹。
其主要叙述张忠在御史大夫任上之间及其治河、辅助丞相乐昌侯王商及汉成帝等君臣,与王凤等专权篡汉等外戚势力的斗争。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属于司法警察序列。况且,御史大夫的绣衣御史还肩负着对内缉盗安民的工作,相当于现今的内卫警察部队。此阶段,张忠御史大夫之职,也有部分军兵之责,即绣衣御史,就相当于今天的内卫部队,其任职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也达到了顶峰,而且张忠得年早逝,得年大概只有30岁“年少”时期,故言“凶事”。这也完全应验了《道德经》所言:“凶事尚右、用兵则贵右”之训。
(4)四方吉位主事
同时,这也符合古代《易经》“左青龙主财神福禄(少府:郁霜白东、花色酒三、园叶欢场、满孤朝年),右白虎主权贵威信(御史大夫:今人主、措新君横、干扬祛洚、露兰罗秋、含箭薄露);前朱雀主辞章文彩(金还头君、郁霜白东、华色酒三);后玄武主寿命健康(有年少张中、得年早逝)”等福禄寿禧吉祥思想。
3、张中镇墓兽左右连珠诔铭的时代背景
张中镇墓兽左右连珠铭作者系西汉后期刘歆,与扬雄相同一时代。且张中与扬雄生于同一年前53年。张中卒于前23年,得年30岁。扬雄卒于公元18年,享年71岁。
西汉末期产生的这篇御史大夫张忠政斗镇墓兽左右连珠铭文,是和当时的政治氛围、生活习性、学术风气密切相关的。在明面字义上,以四言韵文形式大力颂扬张忠从政功绩,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暗里谶讳隐含着侈谈鬼神,称道灵异,又附会人事。
张中镇墓兽左右连珠铭
概括地说,张忠政斗镇墓兽92字连珠铭文,作者系西汉后期刘歆,与扬雄相同一时代。它基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古代儒家“四书五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观念。它以儒家今文经学天命论和礼制为基础,天命论是贯穿整个铭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又间杂道法墨阴阳等诸家思想,统治者内以儒学为正统统治和圭皋,摒弃了汉初的“文景之治”的黄老道学,更然将汉武帝、汉宣帝的“内儒外圣”兼具儒法道之“汉家之法”抛之脑后,单纯追求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礼乐教化。政权旁落为宦官(元帝时的石显弄权)和外戚(成帝时王凤、王莽等王氏集团)掌管。
汉元帝疾病缠身,无心政事;汉成帝中后期,特别是前25年丞相王商、前23年御史大夫张中先后被权臣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等陷害打击先后离世,更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失去忠心正直大臣的辅佐,醉心于寻花问柳,沦为酒色之徒。部分朝廷官僚大臣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贪生怕死,明哲保身,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甚至趁势贪腐。如丞相匡衡(贪腐)、张禹(明哲保身)、御史大夫尹忠(河决不忧职)等。
唯有为数不多的忠直诤臣仍然挺身而出,不避危难,为延续大汉政权而作最后的努力。如乐昌侯丞相王商(与权臣王凤斗争,制止无端京城洪水闹剧)、御史大夫张忠(代替御史大夫尹忠督导治河)、司隶校尉王骏(与张忠共同劾奏丞相匡衡贪腐)、京兆尹王章(同情丞相王商,不满权臣王凤)等等。而这些忠臣最终却都没有好的结果,被权臣王凤陷害而亡。
惟圣知圣,惟贤知贤。这也预示着大汉江山国运走衰。因为,按照古代天大相应的观点,国运兴,圣贤出,文官辅政,强将护国;国运衰,圣贤去(隐),贤臣遭殃,忠义早逝。明君必有贤臣辅政佐佑,昏君身旁必有奸臣当道。《礼记》有言,“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东汉王符《潜夫论.本政》认为,“惟圣知圣,惟贤知贤”,同志相从,只有具有相同的理想,相同的志向的人才会相伴而行,互不相负。
《素书.安礼第六》云:“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限,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
铭文的主人张忠,姓张名忠,又名中,这是古代通假字的惯例。作为西汉成帝朝由前期(前33年至前21年)清明向中后期(前20年至前7年)衰败贪色转变的标杆见证之臣。
在上述铭文中,即西汉末期产生的这篇张忠政斗镇墓兽连珠铭文,除了继承、沿袭了河南南阳淅川和尚岭2号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刚战国早期青铜镇墓兽座“曾中(仲) (薳) 之且(祖)埶”中的“物勒铭主(人名:曾中)”和“物勒铭名(器名:且(祖)埶)”之外,其不同点主要是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学术风气密切相关的。
这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中后期社会动乱,外戚专权,朝政不稳,巫教谶纬盛行的历史事实;暗中嗖使门徒,促使汉元帝“烧宗庙,卤(毁)御物。”师古云:“御物,供宗庙之服器也。”(《汉书.荆燕吴传》);以政治洪水相逼,与丞相王商明争暗斗,致其免相,回家吐血而逝。以天文日蚀等变异为由,陷害丞相翟方进,逼迫其自杀身亡。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该铭文正是西汉朝廷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王氏篡汉阴谋,在“天命”、 “土德黄德”、“正名”、 “三统三正”思想的引导下,将得年早逝、临危受命,劾奏丞相匡衡贪污、督导校尉王延世治河的御史大夫张忠,作为百官忠贞事汉的标杆、标准、杓榜、榜样,立于庠序宗庙,教化百官;殉葬墓室,彰功表德,教育后世和子孙,成为榜样和法仪。
4、左右连珠铭与丹书铁契的异同
所谓“丹书铁券”,又名“金书铁券”、又称“丹书铁契”、“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铜铁制的凭证。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及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一种特权凭证,也是一种给功臣、重臣的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或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文字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丹书铁契
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据考,丹书铁券始于汉高祖,后代沿之。原以丹书于铁板,故名。西汉仅颁发给臣下的一种封侯及荣誉凭证。
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而“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晚在南北朝时期。
追溯铁券制度的形式,最早滥觞于战国时的铜节。“铁券”一词始于见于史 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程大昌《演繁露》中云,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不过从现存最早的铁券来看,至唐代后期,铁券的分藏制度已有所改变,圆筒瓦形已为覆瓦状,不再对分收藏。
金书铁券,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由浙江嵊州长乐镇钱氏后裔收藏并捐献。
铁券上的文字在汉时用丹砂填字,即“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不管其如何变化,我国古代的铁券无论其形制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目的始终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畴,这与现代的勋章、奖章的涵义是吻合的。明代“各分左右,左颁给功臣,右藏内府,有事则合之,以取信。”
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廷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5、宗庙杓榜,彰功表德。
张中(忠)符策玺书诔策铭文,通共才92字,却囊括文字表层生前委官任职表述意义、深邃含蓄的阳世暨政治刑德教化意义、宗教符葆祈福谶讳象征意义,以及道教神灵祭祀占卜巫医祈福厌胜避邪,还有逝后朝廷彰功表德祭文诔策意义、天人相应交通神人宗教符葆意义等多重文化内涵,体现了政治刑德文化、礼乐文化、酒礼文化、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占卜文化、青铜诔铭定谥文化,以及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和黄老思想、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思想、天文五行思想、祥瑞谶讳思想等等。
这正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言:“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荀子.君子》云:“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诗经.曹风.尸鸠》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左传.桓公二年》云:“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又如《左氏》所言“庆赏刑成曰君。”显然这里是“庆赏”性质。因为铭文中多次称其为“君”云:“金还头君”、“措新君横”、“淮亿君后”。
随着王氏专权和篡汉阴谋的日趋加剧,张忠榜样的作用虽然在某同程度上,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如张忠所结识、团结、提拔的西汉末期官员司隶校尉王骏、御史主簿孙宝、彭宣等都成为西汉末期的中坚力量,先后做过御史大夫等重要职位,但对于将倾之大厦,也力不从心,日渐式微。刘向刘歆父子为张忠所撰诔铭和汉成帝钦赐政斗玺书的初衷,最终化为泡影。尔后西汉政权仅经历了汉哀帝和汉平帝之后,就被王莽所篡,改号为“新”。而张忠忠诚事汉的榜样也湮没在历史浩瀚的长河之中,直到今日,重温其历史教训,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04 古代连珠铭图例及类比
古今一理,对于有功人员,往往刻石铭功。现略举西周和清代几例,是为传承和继承。
1、远古世纪之效先法古类比:西周《史墙盘》
1977年陕西扶风县庄白铜器窖藏中出土的西周《史墙盘》,现存陕西周原风文管所。其铭文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及王的业绩,后段列史墙家史。盘铭284字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家世之事。
2、西汉御史大夫张忠政斗镇墓兽连珠铭承先启后
左铭《黄门郎东平相少府颂》36字
右铭《少府御史大夫赞》36字
3、中古世纪辽代之承先启后类比:陈国公主墓志铭
它系辽陈国公主墓石刻,于1986年夏季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发现,记录了墓主人契丹大贵族陈国公主与驸马的生平事迹,该铭文分为左右两部分。现在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4、近古世纪之传承后世类比:清代嘉庆皇帝钦赐川北镇总兵朱射斗纪功双面连珠祭铭碑
铭文分为正反两面。该碑原立于贵阳市南明区太子桥青山小区石山上(现中铁国际城),后迁存于贵阳市文化馆文昌阁。
(正面文字正楷)朕惟丰功,绥靖必资,御侮之才,懋赏优崇,更谥铭策,0爽廓重,氛而思将帅,笳鼓音腾,刊片石以表勋庸。河山气壮,尔原任川北镇总兵,朱射斗,勇略过人,戎行奋迹。经百战而数逾六十。警息西南,加一等而功纪再三。威宣溪洞,爰嘉茂绩,晋擢崇阶。每战必先驱于勇,称嘉名之锡,厥功宜上赏锦玉,随吉羽之颁属,以川北鸱张属东豨突俾,领赳桓之队,久鏖绵剑之郊,坚壁叠摧,重围讯解。既擒生于临阵,复截逸于奔途。保障锦江,方属鹰扬之气;标题铜柱,遽符马革之心。综厥生平,谥之勇烈。于戏仇雠,斯得歆生?祭而泉坏心甘,英爽式冯,勒贞珉而松楸,色焕不一,昭来许勿替钦承!
(背面文字正楷)敌王忾以搴旗,迅待劳旋而奏夏。哀国殇于免胄,忍闻寻纥而歌虞。馘戎首以招魂,燐焇一爵,怆将军之断臂,血碧三年。尔原任四川川北镇总兵,朱射斗。识邃韬铃,律娴步伐行间。持戟翘材,屡擢于云麾阃外;枕戈懋绩,频书于露布。戎容暨暨,协丈人地水之师;均服振振,定壮士天山之箭。爰建牙于闽峤,旋移节于滇池。属小丑之跳梁,随大军而执讯。保障重湘南之寄力,靖楚氛驰驱。効川北之勤气,平蜀栈方翼山严。岳撼草木,知威何图?地0彭亡,风云变色。虎飞食肉,空嗟祈父之爪牙。豹死留皮,俨覩鄂公之毛发。式颁0典,载展雕筵。呜呼!鼓鼙思将帅之臣,报国誓捐马革,壁垒焕旌旗之色。靖祆行築鲸封。尔灵有知,尚其歆受。
嘉庆十一年五月十五
正面:御制隆庆(清代回文)
背面:钦赐祭文(小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