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铸造十二个铜人(倾力铸造十二金人)(1)

秦始皇铸造十二个铜人(倾力铸造十二金人)(2)

《史记》记载: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jù]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秦始皇平定六国之后,为了防止民众造反,就把散落在民间的兵器全部收缴后销毁,铸造了十二个大小不一、重量不同的铜人,安置在阿房宫门前。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汉书》记载:“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铜人大小不一,重量也有所不同,小的达千石,大的超过千石,折合成今天的重量单位,小铜人超过三十吨以上,最大的铜人超过八十七吨。

铜人的高度有三种说法,一说“高三丈”,一说“坐高三丈”,一说“长五丈”,三丈约为九米,而五丈约十七米。

为了与临洮巨大的狄人相呼应,铜人同样身着狄服。铜人胸前有铭文,为丞相李斯撰文,大将军蒙恬手书。

秦朝灭亡后,阿房宫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毁,这些铜人都哪去了呢?

《三国志》记载:董卓当政期间,“悉椎破铜人、钟虡[jù],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lǜ]。”

董卓将铜人砸毁熔化铸钱,改变了流通了数百年的五铢钱制度,铸造出没有花纹和文字的五分小钱,周边及孔洞没有轮廓,没有磨制的加工环节,极为粗糙,后来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一斛谷子高达数十万钱。

《关中记》记载:“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董卓毁掉了十枚铜人,剩余两枚,搬迁到长安的清门里。

秦始皇铸造十二个铜人(倾力铸造十二金人)(3)

到了三国的时候,魏明帝打算把这两枚铜人运送到首都洛阳,可是剩余的铜人太重了,勉强运送到霸城(陕西西安),最终放弃了。

后赵时期,赵武帝石虎把铜人迁移到邺城(河北临漳西南)。前秦时期,宣昭帝苻坚又把铜人迁移到长安销毁了。

也有学者认为,《关中记》并非正史,而《三国志》中提到“悉椎破铜人”,这个“悉”就是全部的意思,认为董卓把十二金人全部毁掉铸钱了。

《关中记》中提到了铜人也许是后代仿制的。

孰是孰非不重要了,总而言之,秦始皇铸造的高大铜人不复存在了,我们只能通过想象,去领略铜人两千多年前的风采了。

秦始皇铸造十二个铜人(倾力铸造十二金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