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1)

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

回想童年,早晨的教室里,那朗朗的读书声中,必定会有关这篇诗情画意的散文。

而今,当我再次读起这篇文章,是和6岁的儿子坐在床头,睡前的共读时刻。拿起书,尚未打开,我便对孩子说:“上学时,妈妈也读过这篇文章呢”。儿子饶有兴致地问:“那你还记得内容吗?”我尴尬地回答到:“除了名字,差不多都不记得了”。

是的,无论多美好的记忆,也会在时光流逝中被模糊。

那么,有没有一种让大脑更易理解,让记忆更久远的方法呢?

国际演讲人莱恩.梅恩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图像表达,能更深层次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将内容“登记造册”。

简单的说,图像内容更容易被记住。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2)

正如这本绘本版的《济南的冬天》,通过绘者杨鹁描绘的图画与老舍的文字交织,让城、山、水、雪不仅在文字里展现美丽,读者亦可以通过图画,直观地领略文学意境,从而将济南的冬天那一幅幅场景,印在脑海里。

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曾在其著作里提到:“我们如将一件事用图像来表达,会被去将一个抽象的概念丰富千万倍。”

如此说来,绘本版的《济南的冬天》便是贴合了鲁道夫的观点。

绘者结合老舍先生的视角,用图画将冬天的景象丰富立体地表达出来。

相比纯文字版本,绘本版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理解。无论是孩子自己翻阅,还是父母与孩子坐下来共同赏析,都会收获一次不同凡响的,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之旅。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3)

打开封面和封底,把它们连起来看,是一张完整的图画,这是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

雪花飞舞的冬天,光秃秃的柳树旁,老舍一家三口在大明湖留下的全家福合影。绘者通过一幅合影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信息。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4)

前环衬部分纷纷扬扬的雪花,进一步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打开扉页,左上角的欧式建筑,右下角收拾整齐的老舍先生,仿佛在回望过去,又好似在期盼和等待归途。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5)

一左一右、一上一下,看似独立的两幅图,其实是交织的人生过往,也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替。

欧式建筑象征着老舍先生远离故土7年的异国他乡的生活时光,是他在伦敦执教、生活的缩影;整装待发的老舍先生,则是绘者讲述老舍先生在1930年前后从英国伦敦即将到山东济南的故事。

老舍先生归国后,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他曾把山东看作“第二故乡”。因此,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眼里:

“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有温晴天气的宝地”。

随着文字的节奏,再看看图画。一个老城接于眼前,有山有水,蓝天下那暖和而安适的城市跃然纸上。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6)

俯角,将读者的视角与作者的视角合二为一,共同走进这座城,一览这个温暖城市的街道、建筑及结构。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7)

近景,把我们的视线置于城市某个角落,生活在济南宝地的人们,读书、听曲儿,绽放的笑颜间进一步地诠释“安适的济南”。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8)

远景,济南躺在一个被小山围成圈儿的小摇篮里,像沉睡的小宝贝躺在妈妈的怀里舒适地睡着。一幅跨页图画,展现这连绵起伏的山峦的宏大,像妈妈的臂弯,保护着这座城,还有城里的人们。

也许这就是“安适”的根本,济南人的依靠。

如果仅读到文字“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还不够酣畅,不妨看看这幅用推移手法展现的图画,绘者用同一平面表现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的活动场景,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安适”。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9)

当然,还有肉眼可见的: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的场景;“穿上带水纹花衣”的大山;“羞红了脸”的薄雪;还有蓝汪汪的“空灵的蓝水晶”……

济南的冬天意境(济南的冬天艺术诠释文学)(10)

倘若单单将这些文字读给孩子听,也许他们很难想象出究竟是一幅什么样儿的景象。

绘本版的《济南与冬天》图画和文字共鸣,一段段文字如跳动的音符,一幅幅图画辅以将内容徐徐道来。即便不出家门,也能欣赏这济南冬天独特的美景。

那城、那山、那水、那雪呈现于纸上,这就是最打动人的图景化表达,最让人理解,最使人记忆犹新的表达方式。

当和孩子读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亲子陪伴,还是父母们重走一次自己的童年。

无论于孩子,还是于自己,通过这美妙的文字和图画,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