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邦散文赏析(我在文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1)

在朋友们眼中,刘克邦本人就像他的文章一样,自然、真诚、朴实,达到了“作文与为人的高度统一”。

8月23日,三湘都市报5楼大厅,利群阳光学子报告会现场。湖南省财政厅巡视员刘克邦捧着自己的散文集为大家朗读,和孩子们分享他的生活经历与感悟。

很多年前,刘克邦也是一个“苦孩子”。在怀化黔阳双溪村度过了贫困的童年时光,在湘乡白托村度过了孤单、苦涩的青春期。背负着“家庭成分”的重荷,整个青少年时代就像一颗被吸去水分的酸柠檬,但他依然在这袭人的酸涩里,用力汲取珍贵的养分。他手中这部厚厚的散文集,2011年获得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今年夺得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说起自己的文学创作,刘克邦觉得这得益于自己几十年写日记的习惯。其中有一篇日记,他到现在还能复述出来,因为这个故事他写过三次。而正是这篇日记,像一只蝴蝶不断震动翅膀,改变了刘克邦一生的命运。

和母亲在煤油灯下读书的童年时光,为他打开了写作的第一扇窗

1975年盛夏的一天,凌晨两点,湖南湘乡白托大队园艺场。刘克邦完成看守西瓜的任务,从瓜地走回场部,发现有一间宿舍里的灯还亮着。他从窗口瞧进去,老场长正在灯光下算账。深夜,暑气并未散去,天气依然燠热难当,年近花甲的老场长光着膀子、汗流浃背,一边全神贯注地盯着账本,一边用手不断拍赶缠在身上的蚊子。

刘克邦被眼前这一幕深深感动了。回到家,睡意全无,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拍打他的胸口。他急需把心里翻涌的情绪倾吐出来。直到曙色爬上窗台,他将刚刚瞧见的这一幕,写成了一篇近千字的日记。

此时,他还不知道,被他偶然采撷的这个场景日后会给他带来什么。这并非他的第一篇日记。早在童年时期,和妈妈在怀化生活时,刘克邦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

他父亲本是湘中地区人,解放初期到怀化黔阳县(今洪江市)山区支教时,遇见了他的母亲。两人都在雪峰山下沅水河畔当老师。1958年,刘克邦刚满3岁,父亲因曾向领导提出意见,突然被打为“右派”,并加了一个更为严厉的罪名——“现行反革命”。等待他的,是5年的牢狱时光。刑满释放后,顶着“反革命”的身份,父亲只能回到湘乡农村务农。因此,从3岁开始,刘克邦跟母亲相依为命,虽然清苦,但也度过了一段还算充实的童年时光。每天晚上,母亲都会支起煤油灯,带着刘克邦一起读《苦菜花》、《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正是这些读物,为刘克邦打开了写作的第一扇窗。也正是从那时起,刘克邦开始写日记。

漫长而苦涩的少年时代,在书籍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但是,和母亲一起读书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超常负重的课堂教学和缠绕多年的精神压力,终于压垮了母亲,她倒在了讲台上。那年刘克邦10岁,母去父不在,几乎成了“孤儿”。一年后,父亲将刘克邦接到了湘乡。因是有“成分”的人,刘克邦不能继续上学,只能跟着父亲干各种农活。田间地头,常常看见去上学的孩子们,他羡慕极了,也失落极了,像完全被这个世界遗忘。有时甚至会恨父亲为什么顶着这样一个罪名,让他不能去上学。

为了填补心里的空缺,他四处寻书。一些已经霉烂、损毁的书,他都借过来读。《彭公案》、《封神演义》、《林海雪原》、《艳阳天》……这些书成了刘克邦吸取营养的宝库。当能找到的书都读过了,他甚至开始研读毛泽东语录,逐字分析字词结构,学习那些拟人、排比句的写法。

有时他会借一辆旧单车,骑三四公里路到县城的书店看书。直到今天,每当路过某个书店,看见里面的学生或倚靠书架、或坐在地上翻书,似曾相识的感觉总会惹起他久远的回忆。在漫长而苦涩的青少年时代,刘克邦正是在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读了大量的书,就有表达的欲望。现在,他已经数不清到底写满了多少个本子的日记。那晚从瓜地回来,遇见老场长孤灯下“奋战”的场景,成为这片日记海洋中一艘小小的帆船,并在后来为自己标上了一个奇特而醒目的记号。

第三次写下那篇日记,成为村里唯一一个没有进过中学门的大学生

1977年,历史翻过新的一页,国家实行招生制度改革。被“成分”裹挟了12年的刘克邦,希望趁此时机一把脱去这件沉重的外套。

他下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机会就是参加高考。对于从10岁开始就没有进过学堂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借来课本,突击自学了几个月。常年的阅读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通过自学,刘克邦考了230多分,而这一年高考录取线为260分。相比村里很多学生,这个分数不算低。大家鼓励他:“你很有希望,明年继续考,一定考得上。”

听说县城湘乡一中开了一个复习班,招收该校从1965年到1977年的毕业生,刘克邦揣上几块钱报名费就去了。但他没有湘乡一中的毕业证书,报名时被拒绝了。任何藩篱也阻挡不了他强烈的求学欲望,他锲而不舍地每天去询问、恳求、上下奔走,寻求着任何一丝机会。最后,一位老师被他的诚心打动,想办法帮他报上了名。

这是时隔13年后,刘克邦再一次走进教室,他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以“新时期的二三事”为题的作文练习,他想起了关于老场长的那篇日记,做了一些润色和修改上交后,出乎意料地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诵。对于久违课堂的刘克邦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鼓励。

1978年,第二次参加高考。第一堂语文考试,作文题目为《新长征的号角吹响以后……》,刘克邦又想起了那篇已经能背下来的日记,他飞快地下笔写完了作文。这是他第三次写下这个故事。最后,他以320分的高分考上了中专。当年村里仅考上3个人,他是唯一没有进过中学门的“看牛娃”。

一篇日记连续改变他的命运:“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

中专毕业,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批中专毕业生,刘克邦面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毕业分配政策。刘克邦本应回湘乡工作,但和湘潭地区财税局局长的一次谈话,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局长从他的档案里翻出那篇作文:“这不是你抄来的吧?”“绝对不是!”刘克邦斩钉截铁地说。并将5年前那个晚上的经历从头到尾陈述了一遍。这次谈话,让这位局长慧眼识珠,记住了刘克邦的文采和诚恳。

分配消息公布下来,湘乡当地20多名等待分配的大学生里,只有刘克邦一人被分配到了湘潭地区财税局。正是在地区财税局这个平台上,他勤勉的品德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30多年过去了,刘克邦刚从湖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提升为巡视员,在卓有成绩的工作之余,已在各种文学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7万余字,出版了4部散文集,荣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和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多次在全国性征文活动中捧回一等奖。回忆起曾经那段充满挑战的日子,刘克邦依然感叹,那篇不经意间写下的日记,如何连续改变着他的命运,在他的生命中发出蝴蝶效应般的震动。

“我度过了苦涩的少年和青春时代,但我遇到了好的机遇,我很幸运。”刘克邦说,“不过,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我庆幸在那些寂寞而失落的日子里,阅读和写作一直充实着我,安慰着我,让我在文学中获得安宁。最后,也正是这些嵌入我心里的知识储备,以及因为贫瘠而备感珍惜、从而根深蒂固的阅读体验,一路引领我走到了今天。”

刘克邦散文赏析(我在文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2)

近期,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了“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作品研讨会”,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在衡阳师范学院、岳阳南湖藏书楼举办“《自然抵达》散文集座谈会”、“从平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50多位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教授围绕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从散文创作理论、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以及个体的生命体验等多方面讨论刘克邦其人其文。

大家一致认为,刘克邦文如其人:自然、真诚、有情,真正做到了作文与为人高度统一。

忠诚于生活本色

刘克邦的散文如一条富于生命活力的平淌的河流,既可“言志”,也可“载道”,他具有对现实感情和现实精神的深切关怀。如果说朴素就是美,那么他的“自然”就值得品味:记忆是自然的流淌,情感是自然的表达,既不做渲染也不刻意煽情,一切叙事言情都在笔端自自然然流淌,忠诚于生活本色。

■雷达(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很接生活地气

释发人生正气

说实话,跟当下时兴的一些散文写作比起来,刘克邦的散文显得平实而简朴,甚至有些不修边幅。但这样的散文作品读起来,却如与一位友人促膝交谈,掏心掬肺,一无遮拦。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他都紧贴最为日常的生活,切近最为普通的人群。由此出发,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体察人性的亮光闪现,从而在很接生活地气的同时,不时释发出人生的正气。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这才是真正的“文质彬彬”

刘克邦自然抵达的文字里饱含着情感,情感就像一条河流,让他的文字自然抵达到了读者的内心。自然抵达的文字是朴实的,朴实的文字也将作者的朴实和坦诚凸显了出来,也就是说,作者的朴实、直白的叙述文字,是与作者本人朴实、老实的性格相吻合的,这才是真正的“文质彬彬”。刘克邦在文字中袒露胸襟,读者则从这样的文字里读到了一个真实可爱的作者。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二级教授)

他表达的情感

是真金白银

自然、质朴是克邦散文的特点。他的写作显然是由心里头升华开来的,由他的感动而产生的。他的散文集开篇就是写他的妻子,而很少有人像他这么直白地写自己的妻子。他表达的情感是真金白银,因为情感很贵重。我觉得,克邦这个总会计师,管的是真金白银,拿出来的也是真金白银。

■叶梅(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对“生命”的真切体认

和深刻把握

对于人来说,有“生命”就必然有“情”,作家写“生命”就必然要写“情”,人离开了“情”无异于失去了“生命”。刘克邦对“情”的感人描写就是他对“生命”的真切体认和深刻把握。在今天的社会状况下,这样的阅读除了让我们享受文学欣赏的快乐外,还会启发我们思考现实的问题。

■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他的散文

是对生活的温情触摸

刘克邦的散文以最质朴率真的笔墨,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他的散文是对生活的温情触摸,有对人性的细腻描写,有对人生的宽容理解,有对伦理道德的敬畏与坚持,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他的文字细腻抒情,人物刻画生动,从容自在,简洁透明,朴实憨厚。读克邦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洗礼。

■王跃文(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没有矫情和伪饰的散文

我们现在的散文创作远离生活,远离凡俗。在这种散文里面我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文化,看到了学术,但是就是没有看到散文,这其实也是散文的异化。散文应该充满人生烟火味。刘克邦没有矫情没有伪饰,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情感喜恶都在他的文章里。只有真诚的心才能够制作、创造质朴的文,质朴源于真诚,质朴是对文字游戏,是对华丽修饰、是对雕字琢句的纠正。

■夏义生(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作文与做人的高度统一

克邦的人生经历是不平坦、不安逸的,但无论身处任何境遇,他都能心志不坠,保持本色。而以这样的态度写作,写真实的自我、真诚的本心,自然而然地达致作文与做人的高度统一,这是克邦散文最高超、最动人之处,也是他的散文甚至能够超越写作技法的不足而依然打动人、感动人的奥秘。何为自然?人性圆融充沛、不含渣滓即自然。如何抵达?以真善美为导向、为做人作文的标杆,真实体悟生活中一丝一毫的真、善、美,自然而不做作地表露这体悟,即能抵达。克邦在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做到了“自然抵达”真实的自我。

■龚旭东(《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对话

当好人民的“账房先生”

都市周末:如果有人质疑您获奖和您的身份有关,您想对他说什么?

刘克邦:获奖对自己是一种肯定和鞭策,但我也不刻意去追求。首先我写作不是为了得奖,所以不在乎得或不得,也不在乎得或不得的效果、后果。其次,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自己选择,也可能各有各的看法,我觉得都应该可以理解。但有一条:你自己要坚守、相信自己。我爱好文学,所以我利用业余时间去写作,我自己从中受到启发,可能对别人也有一点影响。如果干一件事,前怕狼后怕虎,就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了,我会觉得这样过得不真实。只要我认为对我有益处,或者对社会有那么一丁点儿益处,就应该理直气壮、义无反顾地去做。

都市周末:大家对您的一致评价是“自然朴实”、“文质彬彬”、“作文与做人高度统一”。您曾经历那么多坎坷,您如何做到保持一颗“初心”,在文字中积极表达正能量?

刘克邦:可能还是跟文学有关。小时候的读物很少,但它们都是催人奋进、打动人心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小桔灯》……我到现在还特别爱读散文。可以说,散文是一种传递情感直抵人心的文体,只要你用心去读、去体会,绝对会受到教育。加上我自己也喜欢写,总是往正能量的方向去走,以那些传递真善美的故事人物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对我产生一种启迪、净化和提升,在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事上,它们时时对我产生影响。

都市周末:朋友们都认为,和您的文章一样,工作中您也一直保持着自己坦率的个性,凭借勤勉和睿智一路走到今天。

刘克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社会和人民给了我极大的关爱和恩赐,我唯有尽己所能来报答。2002年,我被提拔为省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局长,扮演了支付改革的“节目主持人”,与同事们一道,攻坚克难,创新求进,圆满地完成了改革任务,开创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新局面。2007年,我听从“召唤”,挑起了省财政厅总会计师的重担,把持一种清亮的心态,守住道德良心的底线,倾注热情,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强化会计管理,把钱用在刀刃上,当好人民的“账房先生”。

■文/记者 李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