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身粉色短衫,下身蓝色长裙,后肩和臂弯里搭着一条长长的细纱襻膊,头上梳着圆髻,髻上横插玉钗,柳眉杏眼,朱唇粉面,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站在一座窗明几净的茶楼上迎客,这就是电视剧《梦华录》里女主角赵盼儿的形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探开封大碗面?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探开封大碗面(寻味开封赵盼儿点茶)

探开封大碗面

上身粉色短衫,下身蓝色长裙,后肩和臂弯里搭着一条长长的细纱襻膊,头上梳着圆髻,髻上横插玉钗,柳眉杏眼,朱唇粉面,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站在一座窗明几净的茶楼上迎客,这就是电视剧《梦华录》里女主角赵盼儿的形象。

赵盼儿出身官宦之家,因为父亲获罪,不幸堕入贱籍,小小年纪沦为官妓。但她并不认命,她成功赎身,成为平民,凭借聪明才智和一手茶道,先在杭州开起茶坊,后来又在开封经营了一座更大的茶坊。这里的开封,就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那个开封,就是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那个开封。是的,《梦华录》的历史背景正是北宋,剧中呈现的正是北宋时期的生活习俗,而赵盼儿掌握的那手茶道,自然也属于北宋茶道。

北宋茶道是什么样子呢?跟现代华人的喝茶方式大不一样,倒更接近于日本的抹茶道。开片第一集,赵盼儿在杭州开茶坊,为客人烹茶,那场景就很像日本茶艺师在烹点抹茶:只见她左手固定茶盏,右手握着茶筅——就是看起来仿佛小扫把一样的那根竹制工具,让茶筅在茶汤里转动,一圈又一圈,直到把茶粉和热水搅拌成一碗泛着泡沫的茶汤,然后端给客人品尝。在宋朝,这个过程叫做“点茶”。

请一定不要误会,宋朝人说的点茶,绝对不是像点菜那样的点茶,从龙井、普洱、凤凰单枞、冻顶乌龙当中点一款,再让茶艺师为我们冲泡。宋朝点茶指的就是烹茶过程,就是通过茶筅的搅拌和敲击,让茶汤和茶粉水乳交融、泛起泡沫的过程。点茶的“点”字,实际上就是指搅拌和敲击茶筅的动作。

实际上,宋朝点茶的整个流程非常复杂,至少要经过以下步骤:第一步,用茶碾或者茶磨,将块状的小茶砖碾磨成粉;第二步,用一层细纱过滤茶粉,将茶梗和较大的颗粒滤掉,只留下最为精细的颗粒;第三步,备好茶壶、茶盏和茶筅,烧开一壶水,将茶粉放进茶盏里,冲一点点热水,用茶筅轻轻搅拌,搅成一小团茶糊;第四步,再往茶盏里倒一些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使茶糊变成较稠的茶汤;第五步,续入更多的热水,搅拌、敲击、挑动、旋转,让茶汤更均匀,让大量的空气进入茶汤,让茶汤越来越厚、越来越高,直到表层泛起一层细细的、厚厚的如同积雪一般的泡沫。

北宋后期,皇帝宋徽宗写过一本专讲茶道的小册子,名曰《大观茶论》。在这本小册子里,点茶的过程更加复杂,也更加讲究,仅仅是前面所说的第四步和第五步,就被细分为七个步骤,被后人总结为“七汤点茶”。所谓“七汤”,意思是要分成七次往茶盏里浇注热水,而每次续水以后,搅拌茶筅的手法都不一样。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不就是把茶粉跟热水混到一起吗?只要能混合均匀就行了,有必要搞成‘七汤点茶’这么复杂吗?”我仔细研读过《大观茶论》,也仔细读完了目前这个世界上还能找得到的所有宋代茶道文献。不仅如此,我还反复实践,重现《大观茶论》里记载的点茶流程,前几年还与一位做茶的哥们儿合写了一部普及宋代茶道的小书《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我的结论是,宋徽宗并没有故弄玄虚,他的“七汤点茶”流程确实是最经典、最实用的点茶秘笈,只有按他的方法多次续水,并且按他的方法使用茶筅,才有可能让茶汤上面浮现出积雪一般的厚沫,像起泡奶茶,像拿铁咖啡,泡沫经久不散。宋朝士大夫聚会,常常比赛茶艺,俗称“斗茶”。他们斗茶时决出胜负的关键,其实也是看那层泡沫是否足够细密、足够持久,谁用茶筅打出来的泡沫持续时间最长,谁就能胜出。

关键是,打出来这层泡沫究竟有什么用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好看吗?当然不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茶汤上的泡沫越细密越持久,说明溶入茶汤的空气分子越多,茶汤入口的感觉也就越加绵柔顺滑。宋朝人点茶,追求的就是那种非常绵柔顺滑的美妙口感。

剧中赵盼儿是由著名演员刘亦菲饰演的,她为我们呈现的点茶技艺是否符合宋代茶道的高标准要求呢?我必须抱歉地说,差得还远。在点茶方面,剧中至少有两个不合要求的地方,一是茶筅形状,二是茶汤颜色。

先说茶筅。宋代文献里的茶筅其实是扁平的,用一段竹子制成,顶端作为筅柄,下面劈成一根根竹丝,然后压平,烘烤定型。剧中所用的茶筅是什么样子呢?完全是日本抹茶道里的茶筅。日本抹茶源于宋代中国,但日式茶筅跟宋代茶筅差别很大:宋代茶筅是扁平的,日式茶筅是圆圆的,底端膨大,仿佛旧式的灯泡;宋代茶筅的筅丝较粗、硬,根数也较少,而日式茶筅的筅丝很细、很软、很密集。用日式茶筅点茶,特别省力,几乎不需要什么技巧,就能把茶汤搅出一层泡沫,但缺点是那层泡沫很容易散开。而用宋代茶筅点茶,手腕怎么用力,手指怎么用力,什么时候搅拌,什么时候敲击,什么时候往上挑,都有非常复杂的技巧在里面。一个现代人如果不经过一个月以上的专业训练,根本打不出绵密的厚沫。但一旦掌握了技巧,就能打出持续半个小时不散的厚沫。

这里要补充一下,曾经有一位日本作家,在推特上跟我争论。他说在不少宋画、宋朝人画的点茶图中,出现的茶筅与日式茶筅完全一致。他还用宋朝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和辽墓壁画作为证据,试图证明他的观点。我告诉他,《斗茶图》《茗园赌市图》以及河北宣化辽代古墓里出土的所有茶画上,都没有出现茶筅。他发来《茗园赌市图》给我看,我发现,这位日本作家错把图上卖茶小贩腰间斜插的雨伞当成茶筅了。

再说茶汤颜色。剧中赵盼儿每次端出茶汤,汤色都是绿色的,而在宋朝,无论使用什么颜色的茶粉,点茶高手都能打出雪白雪白的泡沫,所以汤色以洁白为上。

宋朝茶道还有一个术语,叫作“分茶”。分茶属于茶道表演的一种,指的是在茶汤上写字画画。茶汤上怎么能写字画画呢?很简单:先打出泡沫,再用一根小竹棍蘸着茶粉在泡沫上画出图案就行了。但更巧妙的分茶表演并不用小竹棍,而是提一把细嘴小铜壶,直接往茶汤里注入沸水,水流将泡沫分开,再不断地从盏底浮上来,最终使茶汤表面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神奇的图画,有时像山水,有时像花朵,有时像笑脸。这种表演近似于魔术,在宋朝叫作“茶百戏”。

《梦华录》第一集,赵盼儿为客人表演茶艺,用一根小竹棍蘸着茶粉,在泡沫上画了一幅画。此时众宾客纷纷惊叹,夸赞“赵娘子”表演了一手“茶百戏”。现在你肯定知道,这就是剧中又一个错误,因为赵盼儿表演的是分茶,远远称不上“茶百戏”。

我想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人喝茶,也不全是将茶粉搅拌成茶汤这种“点茶法”,还有更加古老的“煎茶法”。煎茶法在唐朝很流行,是将茶叶或者茶粉扔进锅里,加盐加姜一起煮,煮透之后,像喝粥一样喝掉。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四川和广大乡村地界,保留唐朝旧俗更多,人们更习惯在锅里煎茶,而不太习惯在茶碗里用茶筅点茶。

本剧第十四集,赵盼儿在开封经营“半遮面”茶坊,楼上用点茶招待达官显贵,楼下用煎茶招待贩夫走卒,这个设定还是比较符合宋朝史实的。

来源:汴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