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岁月:没穷过的人,不知道穷人有多辛酸落魄

马二先生的行走美食单:人间烟火滋味,最抚我等凡人心

舍不得吃肉的严监生家破人亡,云片糕敲诈的严贡生却占尽便宜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4:乡下少年的悲喜人生,从一杯清茶开始

的续篇,我继续写《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岁月,今天写的是明清婚宴上的吃喝,三场婚宴,三种人生故事。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1)

1、官绅士族的盛大婚宴,充满了喜剧效果

蘧公孙是前南昌太守的孙子,少年英俊,文采飞扬。他去湖州亲戚娄家做客时,遇到了翰林院的鲁编修。鲁编修很喜欢蘧公孙,便主动请人提亲。双方门当户对,自是一说便成。鲁编修只有一个女儿,他希望蘧公孙能够入赘。蘧太守非常大度,欣然同意,并派人送来五百两银子作为聘礼。于是娄府

“办齐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绫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抬,行过礼去。又备了谢媒之礼,陈、牛二位,每位代衣帽银十二两,代果酒银四两,俱各欢喜。”

到了婚礼正日,

“娄府一门官衔灯笼,就有八十多对,添上蘧太守家灯笼,足摆了三四条街,还摆不了。全副执事,又是一班细乐,八对纱灯。”

这是一场官绅士族的婚礼,排场豪华自不必说,婚宴上还特意请了戏班,最精彩热闹的一幕开始了。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2)

婚宴开始,一边流水般上菜,一边戏班开始唱戏。唱完开场的三出戏后,戏班的“副末”拿着戏单来蘧公孙面前,请他点戏。就在这时,管家“捧上头一碗脍燕窝”来上菜。忽听到乒乓一声,从屋梁上掉下一个东西,正好落在燕窝碗里,“将碗打翻,那热汤溅了副末一脸,碗里的才泼了一桌子。”——原来是一只老鼠从房梁上滑了脚掉了下来。

“那老鼠掉进滚热的汤里,吓了一惊,把碗跳翻,爬起来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把簇新的大红缎补服都弄油了。”可惜了新婚礼服,更可惜了那一碗燕窝。

大家只好手忙脚乱地过来擦桌子,蘧公孙赶忙去换衣服,一时间好不热闹。

台上继续唱戏,台下婚宴继续进行,这时厨役派了个乡下小厮上来端汤,这小厮捧着六碗粉汤上来,一边等着管家将汤端上桌,一边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去看戏。管家端走了四碗,他以为没有了,便将盘子往地上一掀,结果全都撒在了地上。小厮慌了,连忙去抓那粉汤,不想两只狗闻到肉味跑了过来抢,小厮很生气,使劲力气去踢狗,哪料到,狗没有踢到,鞋却踢了出去。这只鞋不偏不倚,正落在媒人陈和甫的桌子上。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3)

“陈和甫坐在左边的第一席。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麦,一盘鹅油白糖馅的蒸饺,热烘烘摆在面前;又是一大深碗索粉八宝攒汤”

陈和甫正拿着筷子要吃,忽然那只鞋飞来,把两盘点心打得稀烂。陈和甫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宽大的衣袖又粉汤碗带翻,流了一桌子……这个乱啊。

鲁编修是翰林院的官员,蘧公孙是世家公子,都是儒林中的体面人物,又不缺钱,不仅燕窝随便上,便是连点心都是那么精致——一盘猪肉心的烧麦,一盘鹅油白糖馅的蒸饺,只看文字都让人充满了食欲。可这场婚宴却是意外迭出,笑果非凡,实在是充满了欢乐。

2、底层穷人的寒酸婚宴,却辛酸又欣慰

卜老爹和牛老爹是邻居,他们各自开着一家小店,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这一日二人聊天,便订下了孙辈的婚事——卜老爹的外孙女许嫁给牛老爹的孙子牛浦郎。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4)

他们都是市井底层的百姓,没什么钱,相比上一场婚礼,实在太简陋寒酸了。为了办婚礼,

“牛老把囤下来的几石粮食变卖了,做了一件绿布棉袄、红布棉裙子、青布上盖、紫布裤子,共是四件暖衣,又换了四样首饰,三日前送了过去。”

这里没说牛老爹的几石粮食卖了多少钱,但后文牛老去世,牛浦郎为办丧礼卖了房子,才卖得15两银子,想来这几石粮食最多不过卖到四五两银子,如此,简直与蘧公孙五百两聘礼的婚礼天差地别,人家的谢媒钱都比他们的买房钱多。

婚礼当天,卜家的儿子卜诚送来女孩的嫁妆,就是“镜子、灯台、茶壶,和一套盆桶,两个枕头”等最寻常的家什。牛老爹连忙拿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这都是寻常百姓的上好点心,又斟了一杯茶,款待舅爷。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5)

新郎官牛浦郎亲自去买婚宴菜肴,不过就是“几块大肉,两个鸡,一大尾鱼,和些闽笋芹菜”以及油盐佐料等,这也就是一般人家请客的食材,用来做婚礼宴席,实在是太寒酸了。随后女家又送来新娘子的针线鞋面,还有“十杯高果子茶”,预备明早拜堂所用。

他们没钱雇人,都是年迈的牛老爹亲自在厨房准备宴席,他足足忙了一整天,十分辛苦繁忙。当晚,牛老爹拿了“一对长枝的红蜡烛点在店里,每枝上插了一朵通草花”,请邻居两位奶奶将新娘子搀扶过来,就在房中“拜了花烛”。

这场婚宴只开了两桌,一桌是新娘新郎和送亲的奶奶们;另一桌便是牛老爹、卜老爹和他的两个儿子,连个正经的媒人都没有。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6)

开席前,牛老爹斟了一杯酒,对卜老爹父子说:

“这一门亲,蒙老哥亲家相爱,我做兄弟的知感不尽!却是穷人家,不能备个好席面,只得这一杯水酒,又还要屈了二位舅爷的坐。凡事总是海涵了吧。”

这是一场穷人的婚礼,处处都寒酸简陋,跟蘧公孙与鲁小姐的婚宴根本没法比。不过卜老爹丝毫不曾计较,无不体谅包容。用他的话说,

“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奁,只要做几件布草衣服。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

他们没什么钱,时时处处都捉襟见肘,不得不精打细算。可他们也诚恳亲切,不争长短。这场婚宴虽然寒酸简朴,却无比亲切温暖,让人在辛酸的同时也感动欣慰。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7)

3、小康之家的二婚婚礼,你骗我我骗你

鲍廷玺是鲍家养子,父亲鲍文卿死后,接替他当了戏班班主,家中虽然没太多钱,也算是小康人家,比牛家卜家强了很多。鲍廷玺的原配去世后,经人说合,与“王太太”再婚。

这王太太已是三婚,她是胡家女儿,原本家境也不错,但父亲去世后,哥哥将她卖到来家做妾,她很不甘心,大妇也不容,不久就下堂离去;再婚嫁给王三胖做续弦,所以人称“王太太”。不久王三胖死去,她靠着撒泼耍赖得到了一部分财产,过着特别滋润的生活。

按照各自的条件,鲍廷玺和王太太本来互相都看不上,但经不住媒人忽悠啊,鲍家老太太也不甚喜欢这个养子,所以三凑两凑,二人的婚事竟然成了。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8)

王太太是个特别会享受的女人,吃得那叫一个花样繁多,完全不属于现在的“吃货”:

“她又不吃大荤,头一日要鸭子,第二日要鱼,第三日要茭儿菜鲜笋做汤。闲着没事,还要橘饼,圆眼,莲米搭嘴。酒量又大,每晚要炸麻雀,盐水虾,吃三斤‘百花酒’。”

这样的王太太,被媒人骗着,原以为嫁入有钱的武举人家,等到进了门,才发现不大对头。婚后第三日,按照南京的风俗,新媳妇要下厨做个菜,要做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王太太不爱做啊,被鲍家人三番五次请,才气哼哼地脱掉锦缎衣服,带上围裙

“走到厨下,把鱼接在手里,拿刀刮了三四刮,拎着尾巴,望滚汤锅里一掼。钱麻子老婆正站在锅台旁边看他收拾鱼,被他这一掼,便溅了了一脸的热水。”

很快,王太太得知真相,丈夫鲍廷玺竟然是个戏班头子,当即大哭大闹,自己气成了个“失心疯”,又将媒人抹了一脸的屎尿,这婚礼更是热闹非凡……

儒林外史里的吃喝(儒林外史中的吃喝)(9)

这是《儒林外史》中描摹的三场婚礼,有体面的贵族官宦之家,也有城市中的小康人家,更有市井中的草根穷人,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幅幅明清的世俗风景图。作者以如椽之笔,将三场不同的婚礼描摹得历历如绘,让读者仿佛来到婚礼现场,亲身感受着他们的欢喜热闹、委屈憋气、温馨体谅。精致的燕窝汤固然很好吃,家常的鸡鸭鱼肉也很香甜。贵族有贵族的讲究,穷人有穷人的将就。无论贫富真假,无论奢华寒酸,都是最真实动人的生活岁月。

顺便说两句三场婚礼的后续,蘧公孙和鲁小姐,这两位名士才女,最终成了一对最平凡的烟火夫妻——鲁小姐嫌蘧公孙没出息,又烦他不会辅导孩子,当然也对他的朋友十分热情好客,做好吃的给马二先生吃。

牛浦郎娶了卜家女儿不久,爷爷牛老爹就去世。这牛浦郎不务正业,冒名牛布衣,东混西骗,竟然也混成了一个“假名士”,还停妻再娶,将卜家媳妇扔在了娘家,实在很没良心。

鲍廷玺和王太太虽然互相都看不上,但婚姻木已成舟后,也勉强过了下去。王太太一病两年,请医服药花了很多钱,原有的钱财基本都败光了。二人从鲍家分出另过,过着时好时坏,打打闹闹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