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补充理解:那些经常被你忽视的修辞手法(Word文档私聊回复“领取”来领取哦)
第一:少用明喻,多用暗喻和借喻
暗喻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句:
1.弟弟成了泥人。
2.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借喻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句:
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2.那片土地上种着许多向日葵。
比喻句的条件:
例句:
1.两种不同的事物;
2.两个事物之间要有相似点。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二:写景等多用超前夸张,增加文采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例句:
1.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超前夸张
第三:想要突出情感和语气,引发注意和思考等,学会使用反问和设问反问:
例句:
1.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作用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设问:
例句:
1.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
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设问与反问的异同:
不同点
形式上:设问是先问再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问题的答案却在句子之中。
作用上: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
相同点
设问和反问都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的,都是没有疑问。
第四:写景多用通感,能让老师眼前一亮通感:
例句:
1.“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第五:一语双关,你会表达你的想法吗?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例句:
1.“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第六:顶真手法,让文字衔接更有预感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例句:
1.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2.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拟物
把人当做物来写。
例句:
1.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2.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3.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
第八:呼告手法,让物有情感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
例句: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屈原》
第九:跳脱手法,使作文出乎预料跳脱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
例如:
1.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补充手法: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如:
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秦时明月汉时关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1.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3.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Word文档私聊回复“领取”来领取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