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上下牢记殷殷嘱托,奋力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新答卷。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特别策划推出《出发!江苏号》创意H5产品,邀请代表委员们从“乘客”视角出发,讲述“江苏号”太空电梯不断前进的故事。载着8500万江苏人民的“江苏号”太空电梯,正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

【关键词】经济强

GDP从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29万亿元。

讲述者

全国政协委员杨德才:

连跨万亿级台阶,民营经济贡献突出

江苏现代化建设起步之年(出发江苏号)(1)

杨德才

2022年,江苏全年经济总量达12.29万亿元左右,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自2017年以来,江苏连续五年迈过四个万亿级台阶。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认为,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底,江苏经营主体数量、500强民营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二。 “可以说,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突出,江苏民营经济大省的地位非常稳固。” 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让经济“压舱石”成色更足分量更重,他建议探索总结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重视民营经济的分层发展、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进一步培育发展动力,让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更加行稳致远。

【关键词】百姓富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24万元提升至2022年的4.99万元。

讲述者

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

乡村振兴让村民富起来

江苏现代化建设起步之年(出发江苏号)(2)

欧阳华

2022年,无锡宜兴西渚镇白塔村人均收入达到5.5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万元。全国人大代表、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种资源要素加速向乡村汇集,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白塔村以南天竹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目前全村有70%以上的农户种植南天竹达3200余亩,2020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900多户,形成了南天竹、观赏花卉、特色瓜果等八大高效农业基地。 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并帮助农民与商家对接,村里专门开设了抖音工作室,欧阳华多次亲身上阵参加“直播带货”,收到显著效果。“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村民尽快富起来。”欧阳华对记者说。

【关键词】环境美

2022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从2012年的60.3%提高到79%。

讲述者

全国人大代表张春生:

生态变好了,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责任感更强了

江苏现代化建设起步之年(出发江苏号)(3)

张春生

“这几年,南京市民走在长江边,经常能看到‘微笑天使’江豚在水中嬉戏,能感受到水清岸绿的直观变化。这些美好的变化让我们企业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责任感愈发强了。”金陵石化地处长江南岸,属于典型的沿江城市型炼化企业。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张春生看来,加强水体风险防控,从严落实长江大保护,是金陵石化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也是关乎企业发展的生存之战、命运之战。 围绕长江水体保护,金陵石化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实施了环保治理和提标改造项目。细分落实八大防控单元和事故废水兜底保障措施,确保不向长江超标外排一滴污水。

【关键词】出行便

高铁里程由2012年底的627公里增至2022年的2217.6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从2012年的110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014.1公里。

讲述者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

出差花在路上的时间短多了

江苏现代化建设起步之年(出发江苏号)(4)

施卫东

“出个差,花在路上的时间短多了,再也不用起个大早了。”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细心计算过出行时间:2020年,随着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南通到上海最快只需1小时出头,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年,盐通高铁开通运营,为南通打开了北上通途,到北京列车最快运行时间压缩至6小时左右。 “曾经的南通,因为江海而‘难通’,但现在的南通,四通八达。”施卫东关注南通的高铁建设由来已久。2019年全国两会,他便递交了相关提案,呼吁加快北沿江高铁建设。现如今,这条高铁已经由纸上规划,变成了“大干快上”。“以后来南京出差开会,不仅能当天来回,或许还能回家赶上吃晚饭。”

【关键词】创新力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50.4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

高新技术企业从5100多家增加到超4.4万家。

讲述者

全国政协委员应汉杰:

众多行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

江苏现代化建设起步之年(出发江苏号)(5)

应汉杰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50.4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从5100多家增加到超4.4万家。

如今的江苏,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应汉杰院士深有体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进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驱动力。” “建议依托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技大省优势,尽快筹建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先进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应汉杰表示,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力量雄厚,成果转化能力突出,作为科技工作者将在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策划:王文坚 李军 陈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张可 刘丽媛 薛玲 石小磊

美术设计:肖甜

校对 盛媛媛

,